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深耕氢燃料电池领域 这家上海企业荣获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

我国制造业稳步增长,“专精特新”“ 制造业单项冠军”成焦点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宋杰) 近年来,在政策和技术的助推下,中国制造业增势迅猛,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行业冠军。它们不为普通大众所熟知,但却在各自领域内却深耕“发芽”。位于上海的氢燃料电池龙头企业重塑科技正是其中之一。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公布了《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及通过复核的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来自氢燃料电池领域的重塑科技以显著的综合实力成功入选,该公司的“商用车氢燃料电池系统”荣获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

据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由国家工信部于2016年出台,明确了“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细分领域的行业制高点,是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入选企业均为各行业翘楚。

工信部网站显示,获得制造业专项冠军的企业需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领域,企业申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三,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国际领先,重视研发投入,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主导或参与制定相关领域技术标准;企业申请产品质量精良,关键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经营业绩优秀,盈利能力超过行业企业的总体水平。重视并实施国际化经营和品牌战略,全球市场前景好,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并取得良好成效。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正是对重塑科技多年来深耕燃料电池领域的首肯。

成立于2014年的重塑科技,是全球领先的燃料电池技术提供商,专注于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燃料电池系统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燃料电池工程应用开发服务。

截至目前,重塑科技已与包括一汽解放、东风汽车、宇通客车、中通客车、三菱扶桑等国内外知名车企建立了深入的合作,结合产品实际应用场景开发多款燃料电池汽车车型。在此基础上,重塑科技也在积极探索车用领域之外的商用场景,并已在船舶、工程机械等领域展开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开发。

数据显示,在中国运营的全部燃料电池汽车中,有约四成使用了重塑科技的产品和技术。

作为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技术提供商,重塑科技具有一套成熟的研发组织结构,包括集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零部件、工程应用开发服务三位一体的研发流程,以及一支专业化的研发团队,在燃料电池系统设计、控制、仿真、集成和安全等环节建立起了核心技术优势。目前,重塑科技已开发完成32-56kW CAVEN系列和63-130kW PRISMA镜星系列两代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在额定功率、质量功率密度、电堆额定功率密度、冷启动温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层面具备突出优势,并在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氢气循环系统、DC/DC、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研发、集成、生产工艺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国产化、产业化。

此外,作为一家科技型制造企业,重塑科技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遗余力。刚刚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重塑科技实验室是国内投入较大、专业化程度突出的燃料电池试验室之一,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到车载动力系统及功能样车的全套开发、测试、试制与验证能力,以支持未来全系列产品的开发和更大规模的市场。此外,重塑科技长期深入参与产学研合作研究,包括与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进行燃料电池的相关研究,共同加速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其业务已经覆盖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华北等地区超过7省17市。同时,重塑科技的业务范围也在同步拓展至美国、德国、瑞士、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外市场,力争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硬实力推向全球。2021年6月,重塑科技获得全球首张德国莱茵TüV燃料电池系统性能及电堆指标评估证书,为其核心产品及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落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重塑科技是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燃料电池分中心的依托单位,担任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燃料电池分会理事长单位,并且是继长城汽车、潍柴动力、国家能源集团、中石化之后第五家加入国际氢能委员会(Hydrogen Council)的中国企业。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