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写给2022中国金融——警惕单纯以“稳”为借口的熬与耗

现在看,很多中国金融人并不愿意正视现代货币理论。希望他们在2022年能有所改观,毕竟中国必须尽快找到破除债务制约的方法。在此背景下,任何以单纯以“稳”为借口的熬与耗,可能都是严重错误。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中国有句老话叫“不进则退”,它阐释了一个普遍的道理,“进”是“稳”的前提,“稳”是“进”的结果。尤其是在国际经济、疫情环境复杂多变的未来,中国经济更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2022年,中国金融政策必须在稳中求进,在进中求稳。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金融逐步调控加入了“宏观审慎原则”,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做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重大决策部署之后,加速了中国“双支柱”金融调控框架的建设与完善。近年来,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央行不断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政策,从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到在内部组织中专设宏观审慎局,再到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监管,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正式发布,附加监管规定落地实施,制定实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等等,这些都是在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12月31日,中国央行将过去已有的经验和差异化监管要求汇总,发布了《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下称《指引》),以此界定宏观审慎政策相关概念,阐述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实施好宏观审慎政策所需的支持保障和政策协调要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指引》大大强化了宏观审慎政策的透明度。此前,鉴于宏观审慎政策尚处不断实践和摸索的过程中,外界只能听到宏观审慎政策的提法,但央行宏观审慎政策评估体系是什么?量化目标是什么?《指引》出台,使《指引》宏观审慎政策变得更加透明,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对宏观审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如此所为的正确性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这更加有利于2022年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宏观金融政策调节,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强货币政策之于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作用力。

但大家要意识到,中国经济增长正在遭受“债务杠杆率过高”的煎熬,宏观审慎有章可据,或可抑制债务杠杆的过快增长,但或许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破解债务杠杆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远水要调,近渴也得解。正如凯恩斯的那句名言:从长远看,我们都已死去。对于经济,要坚持长远目标,但同时也要顾及眼前的情况,否则,短期已经死去,长期还有什么意义?

要以宏观审慎原则铸就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洪堤,而且要长期坚持。但常备不懈的“防”,替代不了“破”。尤其对于债务杠杆问题,如果一味坚持以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理论去指导实践,可能不仅“破”不掉债务杠杆,反而债务杠杆会“越破越高”,而“防”的难度也会越拉越大。

很简单,按照新自由主义货币学原理,经济增长所必须的M2增长,基本依托于货币乘数的不断推高,货币乘数越高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运转周期越短,这就是所谓金融短期化越来越严重;金融市场靠短期资金“借新还旧”的周转,资金链条必然脆弱,流动性风险必然加大,为了覆盖流动性风险,从企业到金融机构可能都必须借入更多的短期资金——构建远超资金实际用量的资金池,以避免资金链断裂。试问:如果所有资金使用者都以“远超实际用量”资金去应对流动性风险,那债务杠杆不是会非常高?

中国债务杠杆过高,往往是“因短而高”,而“因短而高”的债务杠杆又严重放大了中国的金融和经济风险,弱化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正因如此,这里反对只将货币视为“交易工具”的认知。因为,如果认为货币只是“交易工具”,那就无所谓期限长短,毕竟交易可以瞬间完成。如果货币不只是“交易工具”,还应当有什么功能?货币是股权、货币是主权、货币是央行——这是现代货币理论的“三大重要认知”。把三者合在一起可以得出结论:中央银行应对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并以宏观审慎原则降低货币乘数。如此,第一,降低货币乘数意味着国家(央行)收回货币发行权,相应削弱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能力;第二,降低货币乘数意味着降低货币杠杆率,相应降低金融风险,因为货币杠杆是一切金融杠杆的源头,而金融杠杆过高又是金融风险的源头;第三,降低货币乘数意味着货币周转速度减慢、运转周期拉长,金融市场可以更多生成资本。

当然,现代货币理论与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存在不小的“认知差异”,但我们绝不应当排斥对新理论、新认知、新方法的认真研究与合理借鉴。但现在看,很多中国金融人并不愿意正视现代货币理论。希望他们在2022年能有所改观,毕竟中国必须尽快找到破除债务制约的方法。在此背景下,任何以单纯以“稳”为借口的熬与耗,可能都是严重错误。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