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乡村建设|稳扎稳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这一年,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共识别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526万人,75%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劳动力就业稳中有升;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动力电、硬化路、4G网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顺利完成;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建立……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粮食和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

051

 

立足本地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下好从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的先手棋,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位于甘肃临夏州的东乡县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2018年,中国石化与甘肃省政府及农科院合作,让原产自南美的作物藜麦在当地布楞沟流域的山沟里扎下了根。

在坚持以产品品质带动消费帮扶、以消费帮扶带动产业帮扶、以产业帮扶带动乡村振兴策略上,3年多来,中国石化不断完善“产业+消费”帮扶模式。在带来藜麦种植技术的同时,还负责东乡藜麦的全流程管理,包括统计产量、收购、包装设计等工作。此外,组织专业团队,在上架全国2.7万余座易捷便利店的同时,通过易捷商城、线上线下组合营销等方式,打通从东乡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东乡县藜麦种植面积已经从最初的20亩发展到突破1万亩,帮助布楞沟流域2000多户群众增收,户均同比增收11922元。

“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归根到底靠发展。依托农业农村独特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壮大富民兴村产业,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表示。

11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乡村产业体系,把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同时,加快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

在政策、市场等诸多因素推动下,乡村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越来越足。今年,全国新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00个农业产业强镇、200个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快速发展的农村产业,正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宜居宜业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老乡的生活环境是新生活的重要体现。他指出:“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位于江苏省溧阳市上兴镇的牛马塘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空心村”。村里道路坑洼,河水熏臭,环境脏乱差,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2017年,牛马塘村成为江苏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当地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对村庄进行科学规划,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如今的牛马塘村,溧阳“1号公路”穿村而过,村内道路四通八达,村民议事大厅、游客中心、薯文化博物馆、咖啡馆、酿酒屋、艺术家工作室等一应俱全,处处流露着质朴的文艺范儿,充满了田园诗意。

不只是牛马塘村。今年以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乡村建设行动再谋新篇。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行政村,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实现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3%。“硬件”和“软件”同步强化,各地乡村“外在美”“内在美”兼具,乡亲们“环境美”“生活美”同享。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看似是一个单项工作,实质上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人居环境改善后,许多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村创业。仍以牛马塘村为例,当地重点塑造了“中国溧阳地瓜村”这一品牌形象,同时,还开发打造了以曹山花居、耕读乡宿为代表的民宿产业;以薯院为代表的“一户一品”特色产业;以地瓜基地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产业,实现了多产业同步发展。2017年以前,村集体没有收入。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百万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通过挖掘乡村生态涵养、休闲体验等功能,从单一的卖产品向‘卖风景’‘卖体验’等转变,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刘焕鑫说。

干净整洁了还不够。下一步,要继续推动村庄从干净整洁到美丽宜居,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乡村美”。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乱倒乱排得到管控;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钱袋子要鼓起来,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十四五”开局之年,农民增收实现“开门红”。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6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1.2%,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2.5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农民收入结构在持续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收入来源更趋稳定,对农民增收的压舱石作用凸显。与上年同期相比,工资性收入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比下降1.4个百分点,财产净收入与转移净收入占比保持稳定。

立冬以来,大多数土地已进入“休整期”,但位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中和场镇人民村的魔芋种植基地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个个两三斤到10多斤不等的魔芋在村民们的锄头下破土而出,在经过去泥、入筐、搬运、装车等工序后等待着运往省外……

2021年2月,中和场镇人民村建立起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通过“业主+联合社+农户”的模式,成立魔芋种植示范基地。

“以前我们种点苞谷、红苕,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我们在基地里打工,平时就帮着栽魔芋、除草、撒化肥这些,一个月下来挣得到一千八九,确实要比以前收入多一些。”选择在此就近务工的村民邓大姐一脸高兴地说道。据了解,目前当地有30余名村民在基地务工。

今年以来,各类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进一步聚焦脱贫地区,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截至10月底,中西部22个省份已储备实施产业项目17.8万个,涉及财政衔接资金1370多亿元,占比超过50%;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23.48亿元;脱贫地区特色主导产业保险覆盖率达70%以上,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

增加收入的同时,农村居民的各项保障也得到了政策的有力支持。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份上调农村基础养老金。今年以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安排1561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各地推动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促进乡村医疗服务能力提质增效;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农村倾斜……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24期)


 

2021年第2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2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