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双减|“双减”政策深化教育改革

在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以及教育行业的配合响应下,“双减”政策有序有效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宇轩

回顾2021年,“双减”无疑是教育界最热的关键词。

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意见》);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该文件,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双减”政策由此启动。

自“双减”工作实施以来,教育部会同近20个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从政策层面对学校考试管理、培训材料和人员管理、预收费监管、上市公司清理整治等多方面细化了工作要求。

在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以及教育行业的配合响应下,“双减”政策有序有效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

023

“双减”之下,基础教育理念得以转变

长久以来,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介绍《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过程时谈到了这一问题。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分析认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期间教育领域的战略任务。

钟秉林进一步阐释,落实“双减”工作,针对现实问题,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为了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避免短视化、应试化的教育,将属于家庭、社会、同伴乃至闲暇的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兴趣和特长发挥,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从“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教育方式转向“创新”“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从宏观层面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一众教育学者对“双减”政策的共识。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志勇认为,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张志勇表示,首先,实施“双减”政策,是对教育事业公益性的坚守,制止逐利性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公平;其次,“双减”也是对教育理念的纠偏,促使中小学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严重干扰;同时,“双减”也是对教育规律的再认识,倡导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使教育观念回归科学。

基础教育形式变化显著

从“双减”政策实行伊始,各地中小学校就遵照政策要求,制定各项措施推进“双减”工作。从规范作业布置批改、升级课后服务、开启“空中课堂”等,到家庭学校联动共享资源、加强对校外教育培训的监督等,“双减”工作迅速步入轨道。

这其中,北京市的干部教师轮岗制、上海市的课后服务“5+2”模式因其创新性引发外界热议。

8月25日,北京市宣布在秋季新学期中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据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干部教师交流的主要形式包括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3个维度。本年度陆续有8个试点区域启动干部教师轮岗制度。

据参与轮岗的教师反馈,不同校区的教师在轮岗中有机会进行深度交流,优良的教育理念在交流轮岗中得以传播,学生也能有实际获得,成绩进步明显。

上海市秋季新学期按照“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原则,将课后服务升级为“5+2”模式,即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市“5+2”模式已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学生应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达到95%,有超过80%的教师投入课后服务,600多所学校引入退休教师、社区公益组织、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专业力量以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求。

平衡教育资源 缓解“内卷”焦虑

作为“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双减”政策大大改变了基础教育原来的“模样”,特别是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约束,客观上造成行业规模大幅压减。

根据“双减”政策要求,2021年年底前各地须对校外培训机构作出一系列整改,包括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

同时,“双减”政策对校外教培机构的服务行为也作出了严格的限制,还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据教育部10月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双减”政策实行以来,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在12.8万个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压减率超过40%;263个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压减率近50%。同时,多家上市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先后宣布于年底全面关停学科类培训业务。

校外培训机构的大幅压减,使不少原本处于教育“内卷”中的学生家长纷纷表示有些无所适从。

对此,中国科学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些年校外培训机构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考试分数,无形中强化了以分数为标准的教育评价心态,而实施“双减”政策的诸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教育资源配置,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健全地成长发展,从孩子成长的全局出发,家长要对教育进行长远规划,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综合提高教育效能。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24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