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甘肃 > 正文

兰州城关区:抗疫中的守夜人

一顶帐篷驻阵地,一盏夜灯驱黑暗。在疫情还没有完全褪去的日夜里,在城关区各街道社区防疫卡点上,有这样一群人,无畏严寒、不惧黑夜、无私奉献,继续默默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犹如一盏盏守护各家平安的明灯,照亮黑夜,温暖人心,正是有了他们这些黑夜中最美的“守夜人”,才会迎来黎明的第一道曙光。

广武门街道社区人:“自己的门,我们自己守!”年过半百的王兵是156公社的一位居民,在疫情刚开始,就悄悄的承担了卡口值守任务,这一值就是一个多月。一身军大衣、一顶红帽子、一副红袖章,这是他每晚的标配。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准时出现在有着91户居民的156公社大门口,先是对卡口点的桌面、地面进行全面消杀,然后就开始当起了“哨兵”。“您好,师傅,您从哪里来,查一下健康码?”“师傅,看一下你的行程码!”引导、验码、登记……时时刻刻重复着相同的话语。有时候对无理由进进出出、聚集闲聊的群众还要耐心进行劝解和引导。相同的询问、相同的动作,在寒风中一遍一遍地重复,灯光与夜映衬出他单薄的身影,却又显得如此的强健。

甘肃1

“主任,我来值夜班吧,女同志夜晚不太安全”,这是焦新华在社区报到时说的一句话,之后,“自然而然”的就到了沙家牛肉面的卡口点。夜班是难熬的,尤其是后半夜。为了不打瞌睡,焦新华困了便站起来走一走、活动活动,熬过漫漫长夜。“值夜班虽然辛苦,但是我们不怕辛苦,这是我的责任。”焦新华说。

“去年疫情形势那么严峻的时候我就在这里,今年肯定不能少了我。”退役军人许全喜说,2020年疫情防控的时候就在沙家牛肉面疫情防控点值守,今年他又来了。疫情值守点上的许全喜,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查码、测温、登记、劝导一刻不停,居民在他的引导下有序进出。“我在这儿住的时间长,跟附近的大伙儿都认识,我在这儿值守,进出的居民我一眼就知道是不是这里住的,我在这儿,就是一道疫情防火墙。”

甘肃2

凌晨4点,换班的老杜和温师准时到岗。值了一天班,大家都腰酸腿麻,但每个人都坚守到最后。他们简单的做了交接,就正式上岗了。后半夜的温度,直接飙到零下10度左右,出入的人渐少,可是,他俩丝毫不马虎,在卡口点上走来走去,冻了就搓搓手、跺跺脚,困了就翻翻手机、聊聊天。随着复工复产,有几个夜晚值守卡口的志愿者返工了,在电话征求了他俩意见后,都不约而同的答应将值守时间延长4个小时,“没问题,我闲着也是闲着,我会按时到岗!”温永峰斩钉截铁的说道。

伏龙坪街道后街社区基本为平房院落且区域面积大,如何在疫情期间管控好辖区居民社区的重点任务,经过深思熟虑,伏龙坪街道后街社区“社工委”结合辖区实际,用挡板封闭巷道13处,总共设置3处出入口形成闭环管理,实行24小时防控值守岗。“社工委”委员、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退役军人及志愿者们轮流坚守在卡口已经27天。

甘肃3

后街社区的7名男同志王永强、汪德成、周怀林、马永寿、刘新胜、张明龙、鲁家鹤承担了夜晚的值守,他们7个人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其中汪德成和周怀林明年1月即将退休,但他们没有喊过苦叫过累,从凌晨12:00到清晨8:00,截止到目前坚持了216个小时。冬夜寒冷漫长,他们坚持查看出入证、扫“小兰帮办”、查看健康码、测温,受天气影响测温枪经常不准,他们便捂在自己怀中。特别是23路终点站卡口,午夜垃圾清运车出入频繁,王永强和汪德成依旧做到不放松,严格执行卡口规定。7位同志互相鼓励,互相“打气”。

他们是最平凡的社区工作者,却做着最令人感动的不平凡事。每个夜晚的月光记录了他们勤劳的身影,让社区的防控卡口点24小时“不打烊”,守护了后街辖区这方土地居民的健康安全。(城关区委宣传部供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