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太空淘金热

现在的太空就像是当年美国蛮荒的西部,而创业者也在纷纷抢占地盘以便快速致富。其中最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形形色色的“小行星猎手”。

编者按:

本书详细介绍了改变未来世界的5大核心力量——海量连接、生物融合、人类扩张、深度自动化、智能爆炸。

作者带领我们开启了一段神奇的旅程,介绍了一个个科学新概念与技术新前沿,从脑机接口到混合现实,从生物黑客到人体冷冻技术,从机械手臂到基因编辑,从量子计算到太空电梯,展示了当今世界有哪些重要的前沿问题亟待解答,以及这些问题和技术是如何给世界带来影响的。

其中,书中“人类扩张”部分,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太空征途的挑战和机遇。虽然太空目前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踏足,但敏锐的创业者们已经开始在这片领域淘金。

以下内容节选自《原动力:改变未来世界的5大核心力量》。

 

222

 

文| [美] 史蒂文·霍夫曼

新的致富地

现在的太空就像是当年美国蛮荒的西部,而创业者也在纷纷抢占地盘以便快速致富。其中最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形形色色的“小行星猎手”。

高盛公司非常看好这一概念。这家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估计,小行星采矿可以成为万亿美元级的行业。一颗直径100英尺的小行星可能会含有价值500亿美元的贵金属。每一块太空岩石都是一座正在飞行的“金矿”,上面可能含有从铂金到铑再到铱等各种有价值的矿物。如果母体载荷是一块宽度为3000英尺的小行星,那么这样一块石头有可能含有价值上万亿美元的铂金。

这已经足以让一些创业者想马上抓起铁锹,赶往太空去搜寻财富了。好几家创业公司已经组建好团队准备这样做,深空工业公司(Deep Space Industries)就是其中之一。

“正是这样一些疯狂的想法在推动着我们的文明向前发展。”深空工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里克·塔姆林森(Rick Tumlinson)说,“除了我们自己的信仰系统外,没有什么在说这是不可能的。”

行星资源开发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是另一家从事小行星采矿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融资,其中有2100万美元来自一些著名的投资人,包括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和电影制片人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小行星采矿的最大潜力并不一定在于把贵金属带回地球,然后出售它们赚钱。事实上,如果有过多的贵金属涌入市场,会导致这些贵金属价格暴跌,从而让整个行业的赢利能力大幅下降。小行星采矿的真正长期价值或许在于采集我们在外太空进行建设时所需要的材料。

从外太空开采的材料可以在建立外太空经济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可以消除把小行星带回地球所需要的成本。

“最根本的一点是,太空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Space Policy Institute)的负责人亨利·赫茨菲尔德(Henry Hertzfeld)说,“它有很大的风险,需要很大的投入,还有大量高昂的前期成本,需要筹集大量的钱。”

但真正的问题是,对这些创业公司来讲,当前的时机显然还太早。在小行星采矿变得真正可行之前,整个生态系统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你开采一颗小行星,最大的可能是到月球去进行处理。在地球进行处理是完全行不通的,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将极其高昂。”行星资源开发公司的早期投资人安德森·谭(Anderson Tan)这样说,“所以,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们会先进行采矿,再建立一个月球基地,还是先投资把月球发展起来,然后再进行小行星采矿?”

看起来小行星“采矿工人”还需要等待蓝色起源、NASA以及其他机构或企业奠定好行业基础,才有可能回到这个行业并真正开始采矿。

太空淘金需要监管

众多以前没人看得到的机会也已经触手可及。俄罗斯创业公司启动火箭(StartRocket)表示,他们想利用立方体卫星阵列在夜空中展示类似广告牌风格的超巨型广告。

新西兰创业公司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s)已经将一颗测地线迪斯科球发射进了轨道。这家公司说,这颗明亮的、不断闪烁的卫星“是为了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能主动抬头向上看,并认真思考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如果这还不足以点亮你心中的火焰,日本的创业公司ALE正在考虑如何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场人工流星雨。他们的每一颗卫星会携带400颗小球,在把这些小球从飞船上发射出去后,它们会在穿越大气层时发出明亮的光芒。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把这项服务销售给任何愿意为此付钱的人,其中就包括那些举办生日派对的亿万富翁。

这很可能是把原本清新漂亮的夜空转变为商业展示区的非常丑陋的第一步。创立于2014年的超科学公司(HyperSciences)希望他们可以让发射卫星进入轨道的成本降到足够低,从而使各种小型企业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SpaceX目前正在进行一个名为星链(Starlink)的项目,这个项目要求部署上千枚小型卫星以形成一个庞大的星座,但也正因为他们的这种做法,这家公司目前正在遭受抨击。虽然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向全世界无法获得有线网络连接的人提供高速、可靠的互联网服务,而且目标本身也确实值得追求,但是这家公司的方式引发了众多不满。很多科学家声称,对基于地面进行观测的天文学来讲,这很可能是危及这门学科生存的威胁,更不用说对任何喜欢仰望星空的人来讲,这完全就是一种骚扰。

“让包括天文学界和SpaceX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是,这些卫星竟然如此明亮。”密歇根大学的天文学家帕特里克·塞策(Patrick Seitzer)说。

SpaceX目前正在尝试用不同的涂层来降低这些卫星的可见度。另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是这些卫星可能会制造更多飘浮的太空垃圾。这些太空垃圾会对我们送入太空的任何物体造成严重的破坏,比如在太空站的外墙上撕扯出一个小洞,或者撞毁其他的卫星和火箭等。

当两颗卫星相撞时,它们会粉碎成数千片大小不一的碎片,从而在轨道上产生更多的残骸。1978年,NASA的科学家唐纳德·凯斯勒(Donald Kessler)就曾经指出,如果在轨道上留下过多的太空垃圾,这些垃圾很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它们相互之间发生碰撞的概率会呈指数级增长。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涌入太空经济,我们需要对送入地球轨道的东西以及行为进行某种程度的监管。

只要在各国政府间存在某种程度的远见和合作,上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太空行业的先驱们显然并不想让各国政府反应过度,并对太空探索施加过多的监管,因为这样做可能让这个行业在即将起飞的时候遭受过度的打压。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私营企业与政府的合作是目前对未来能够下的最好赌注。

(本文标题为编辑所加,内容略有删减)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21期)


 

2021年第2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2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