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绿色“双十一”,减碳试验场

绿色减碳不仅是公益,更是“最潮”的消费趋势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冰 | 北京报道

从数据中心的节能减碳,到绿色包材和智能物流,再到推出“双十一”绿色会场……这个“双十一”,成交数字不再是电商平台追求的唯一目标。

阿里巴巴对外宣布,今年的天猫“双十一”将致力于打造一届低碳“双十一”,让“双十一”不仅是一个盛大的消费场,更成为一个巨大的减碳试验场;“京东11.11”也将“更绿色”作为重要目标之一,通过使用更多绿色能源,包装减量和使用可循环包装,为每个包裹计算“减碳”账单;苏宁则在今年“双十一”为消费者推出大量绿色商品补贴,强化物流全过程的减碳增效……

平台为绿色商品打上绿色标识并给予优惠;商家用更小的快递箱、面单和更少的填充物、胶带发货;消费者收到快递后把纸箱留在菜鸟驿站循环使用……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都预示着今年的“双十一”将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试验”。

71 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

 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

探路绿色电商发展,让“双十一”成为减碳试验场

“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今年天猫‘双十一’的每一笔订单在交易环节的碳排放,将在‘618’降低17.6%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希望能够比去年降低50%。”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首席技术官程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程立看来,每年的“双十一”都会有海量的消费,因此也是一个试验新想法和检验新可能的好契机。“过去,‘双十一’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场,而今年我们希望把‘双十一’做成一个巨大的减碳试验场。去试验和检验一下,科技究竟能为实现‘双碳’目标做些什么?”程立说。

程立认为,交易背后的碳成本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商品交易/数字交易本身的碳成本;二是物流运输中的碳成本;三是商品生产和消费中的碳成本。

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减碳,程立表示,对于这道题目,阿里巴巴作为电商平台的“解题思路”有3个方面。一是把数据中心变得更加绿色,少用电,用更多风电、光伏等“绿色的电”;二是提高数据中心的利用率;三是绿色计算,通过算法优化降低单位算力的耗能,让同样的算力发挥更大的效益。

“数据中心的利用率其实非常低,特别是小的数据中心,利用率都不到10%。但云可以实现算力的共享和可调度,就能够让技术资源更充分地被利用。比如阿里巴巴将业务百分百上云之后,全部用云原生,让所有业务资源共享,这使得数据中心的利用率达到了40%~50%。”程立透露。

实际上,在今年“618”期间,阿里巴巴就开始量化单位交易的碳成本,并首次提出了绿色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网站成交金额)概念。而且程立强调,“双十一”不是“运动式”的减碳,也会贯穿日常,阿里的目标是今年实现单位交易成本下降10%,碳排放下降15%。

对于在商品流通环节减碳,菜鸟集团副总裁、菜鸟绿色项目负责人牛智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可以从减量、利旧和循环3个方面去努力。他举了3个小例子来展示阿里巴巴的探索。

一是越来越小的面单。电子面单让每个快递包裹有了数字身份证,才有了后续的集中分拣,配送链路节能化。1000亿个快递体量之下,菜鸟已经节省4000亿张纸,而快递面单还在继续变小。

二是越来越窄的胶带。仅仅去年“双十一”,菜鸟联动500多家商家少用的胶带长度就超过8600万米,可绕地球两圈。

三是越来越满的箱子。从包装箱设计到智能装箱,通过AI算法算出如何把箱子装得更满,以减少填充物的使用。而在运输环节,也是利用算法,找出最优路线并尽可能实现合单。

绿色减碳不仅是公益,更是“最潮”的消费趋势

10月27日,今年天猫“双十一”首次设立的绿色会场正式上线,所有标有绿色商品标识的产品都是天猫依据国家相关标准体系确认后,推荐给消费者。同时,天猫也会发放1亿元绿色购物券,鼓励用户购买低能耗家电及绿色认证商品;而闲鱼也将鼓励用户汰换高能耗旧家电,实现全屋家电绿色焕新,向全球消费者发出绿色消费主张。

作为今年天猫“双十一”方案的主策划者之一,天猫“双十一”项目负责人郑黎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已经走到第13年的天猫“双十一”,整个团队都在思考如何在创造消费者价值和商家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社会价值。

“推动绿色消费除了响应国家的倡议,也是因为看到近年来越发明显的绿色消费趋势。比如,‘绿色’‘有机’‘循环’‘可降解’等在天猫的主动搜索量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上升。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天猫‘双十一’的推动,一方面鼓励做绿色商品的商家,另一方面也满足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郑黎清说。

一直致力于绿色消费研究的联合国环境国际资源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靳敏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绿色消费虽然是全球发展趋势,但也会遇到一些发展阻碍,比如如何保证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如何让绿色商品的溢价能被消费者接受?

“一个健康绿色消费市场需要规则、技术和信任机制的建立。比如绿色产品首先要有质量的保证,但一直存在‘假绿’和‘漂绿’的问题。构建绿色产品的标准,除了依据监管部门对产品的认证,平台方也需要进行二次监管,从而构建完整的市场监督机制,比如阿里已经有的消费者评价机制和投诉机制就是很好的补充。”靳敏说。

“在整体减碳目标中,优化能源的产出和使用,只占据一半;剩下的一半要来自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ESG负责人陈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型企业,除了自身实现减碳之外,也应该做更多,去帮助供给侧和消费侧有效链接,把生产绿色商品的商家和喜欢绿色商品的消费者串联起来。连接供给,才能让绿色的价值实现流转。这既是平台公司的责任,也是巨大的机会。”陈龙表示。

养成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心智和习惯,不只是一个“双十一”,更需要全社会的长期努力。“‘双碳’不只是大国责任,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对于国家如此,对企业也是如此。从长期来看,企业在社会责任上的投入是会变成商业竞争力的。”牛智敬认为。

减碳四人谈:奔向零碳的生活和商业是件“技术活儿”

73-1


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首席技术官程立:绿色低碳,科技可以做更多

平台减碳有“三个环”:实现企业自身发展中的减排是“内环”;助力平台企业、行业脱碳为“中环”;推动消费低碳环保是辐射范围更大的“外环”。

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技术的助力。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序推进,也会带来技术上的系统性变革。

此外,减碳也要面临成本收益权衡。对于企业来说,一种是节约型减碳,降碳就是降成本;但另一种是冲突型减碳,为了优化成本常常也是要投入成本的,也会有机会成本,是投入在提升业务上还是低碳发展上,这就要看企业是否把社会责任放在战略的高度上。

73-2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ESG负责人陈龙:双碳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在实现“双碳”过程中,技术、能源和经济构成了一个三角,即能源提出问题,经济激发动机,技术解答问题。但朝着“数字技术驱动的循环经济”迈进的最大的难点在于,要实现减碳增长或者零碳增长,不能停止奔跑。因此,双碳目标的实现,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比起传统的“所有者经济”, 数字经济是“参与者经济”,是影响所有人的经济形态。这个时代,绿色要真正成为一种发展要素,驱动改变生产和消费的行为。而阿里巴巴作为平台的意义,不仅在于用数字技术连接商家和消费者,更是用一种商业创新生态,帮助把所有能力串起来,与全社会一起推动双碳。

73-3

菜鸟集团副总裁、菜鸟绿色项目负责人牛智敬:绿色不仅是公益态度,更需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绿色物流在全世界都是挑战巨大的事情,尤其在中国,行业还处在激烈价格战的阶段,必须在快递公司的承受范围内来推进绿色物流。绿色不仅仅是一种公益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你要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做绿色物流,一定要在实现商业可持续化的同时,让用户和社会有感知。

2016年,菜鸟在行业内最早提出了“绿色行动”计划,并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四通一达”,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绿色物流环保专项基金。多年来,我们从绿色园区、绿色仓储,到绿色包装、绿色运输,再到绿色回收,进行了全链路的绿色物流探索。

73-4

天猫“双十一”项目负责人郑黎清:把绿色消费从趋势变为主流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主动选择绿色产品,这一点平台和商家都意识到了,绿色消费已经是一种趋势。所以,我们在思考能不能通过“双十一”,把绿色消费从趋势变为主流。

今年天猫“双十一”的招商规则中,会鼓励商家提报更多绿色商品,并鼓励商家采用绿色物流。自“双十一”启动到现在,平台已经持续认证了超过5万的商品。消费者能在搜索、推荐、绿色会场、绿色榜单等导购链路里,明确看到国家认证的绿色商品。

我们希望通过“双十一”,把绿色消费意识扩散出去,帮助商家实现绿色产品的溢价,这样才能形成正向的推动机制,让绿色消费规模化。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20期)


 

2021年第2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2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