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文化时尚 > 正文

甘而可的“漆艺人生”:复活与传承

信步至黄山市繁华的黎阳老街,踏着青石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若稍不留意,便会匆匆略过老街中段的一幢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

这样一栋朴素的徽派建筑在老街并不突出,但推门而入,便如进入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苍翠如濯的绿金斑犀皮漆菱花盒,古韵典雅的鹿角砂八菱净瓶,冷峻庄重的黑金斑犀皮漆六方瓶......

数十个华丽的犀皮漆漆器被单独放在一个个玻璃展示柜中,漆器的棱角线条在光束照射下折射出金灿灿的光晕,漆面经过无数次打磨推光犹如镜面。

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甘而可的工作室。

“这里的每一件漆器,都是由我亲手制作,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费尽心血,精益求精,纯手工做出来的。每件作品独一无二”。甘而可小心翼翼地捧出数件绚丽夺目的漆器供来访者观赏交流。

犀皮漆曾被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誉为“漆器之首”,曾一度濒临失传。甘而可二十多年潜心钻研,用半生心血积淀,不仅成功让犀皮漆制作工艺重绽光芒,还把中国漆器历史文化和现代成就推向世界,多次获得了国际顶级博物馆的认可和收藏。

图片2

(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黑推光漆天地盖盒》 《红金斑犀皮漆金筘碗》

《绿金斑犀皮漆莲瓣形多层奁盒》 《唐式黑底纹流淌漆》

分别于2021年被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人生使命

14岁,由于家庭变故,不得不停下学业,开始学习木工;

24岁,到屯溪工艺厂做漆器学徒从最,基础的工艺学起,画手稿、制作模型、刻漆等;

30岁,作为优秀人才到屯溪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

35岁,创办了一家文房四宝古董店,生意如火如荼。

如此走下去,甘而可或许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但1999年,45岁的甘而可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关掉给家庭带来丰厚收入的文房四宝店,专心开发研制传统的徽派漆艺。

甘而可开店期间,恩师俞金海离世,徽州犀皮漆、漆砂砚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境地,市场上漆器工艺粗糙,漆料多用腰果漆或树脂漆,大漆鲜见,这令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

“我时常会通过看书来了解古玩和徽州传统手工艺。当看到漆器在古代发展得那么好,现在却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时,我决定要让这门代表性的手艺在我手中复活。”

另一方面,甘而可发现,中国虽然是漆器发源地,但和世界漆器相比仍有差距的。日本的漆器虽然是从中国传承过去的,但被发扬得很好,在民间普及使用得很好。

“如何去恢复现状,则需要社会、政府部门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振兴这一传统技艺,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漆器,被广泛认可,让老百姓知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漆器就能够形成很好的文化。”

复原和传承徽州犀皮漆就此成为甘而可人生的使命。二十多年里,他扎根于徽派漆艺传统,探寻徽派漆艺继续深化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并将徽漆特色的犀皮漆、推光漆、漆砂砚及精细漆面纹饰推向新高度。2009年,甘而可正式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图片3

“我们花了20多年时间恢复了徽州的犀皮漆制作工艺、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金箔、绿松等名贵的材料入漆,创作的犀皮漆流光溢彩,纹理天然灵动,充满时代的审美活力,把中国当代漆艺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成为中国当代漆器的代表。”

2018年,“让文物活起来——故宫文创展”,甘而可的12件漆器作品陈列其中。

甘而可的作品频频进入知名博物馆:2011年作品红金斑犀皮漆大圆盒被故宫博物院收藏;2016年作品绿金斑犀皮漆天球瓶唐氏鹿角砂八棱净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2017年,由蒋琼耳设计、甘而可制作的作品如园——红金斑犀皮漆天地盖盒被大英博物馆收藏;2018年、2019年、2020年作品也相继被国家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美术博物馆收藏。

甘而可认为这说明中国的非遗文化是可以被国际认可的,“当代艺术获得顶级的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这在以前是很难做到的”。

现如今日本也有漆艺家和高等院校教授学生专程前来甘而可工作室考察参观学习,彼此之间有了很好的交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有时你学我,有时我学你,从而达到一个很好的共识。我想只有把一件事真正做好了,做到一个高度,别人是会尊重你的。”

图片5

 

(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红金斑犀皮漆莲瓣形多层奁盒》于2019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唐式鹿角砂八棱净瓶》于2016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绿金斑犀皮漆天球瓶》于2016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黑金斑犀皮漆六方瓶》于2018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做到极致

甘而可在漆艺这条路上并非“半路出家”,实际上在1979年招工到屯溪工艺厂就系统地了解了漆艺制作。在1985年在被调到屯溪工艺美术所后,又向屯溪漆艺家俞金海拜师学艺,综合学习了漆器制作的各个技艺。此外,十年的木匠经验和刻砚、木雕、刻漆等手艺以及进厂后接触到的漆器制作工艺,综合地锻炼了甘而可的眼力、脑力和手力。

这些前期积累为他日后的漆艺技法打下了牢固基础。也正是这段经历,让甘而可坚信,自己一定能把漆器做到最好。

刚开始那段时日,“弃商从艺”的甘而可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阅读与犀皮漆相关的古今中外的资料文献,从中寥寥数语中汲取灵感;搜集散落民间的漆器文物,奔波各博物馆之间,模仿古代的漆器造型和图案进行制作。

甘而可不计成本买来最好的生漆,花钱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为了符合当代视觉审美,提升漆器价值,他还买来黄金、绿松石等珍贵天然材料,经打磨加入到漆料中。

但随着时间和经济成本越投越多,仍不见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时,甘而可也有些慌了,他形容自己当时是“寂寞地行走在沙漠中的独行者”。

经过多次尝试和追求,第一件漆器作品六方漆砂砚问世,并被市场高价收购。“这一件作品完完整整花了两年时间,最终被认可,这也说明一生只做一件事,是能够把事情做好的。” 

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后,源源不断的定制订单涌向甘而可,但他并没有因巨大的市场诱惑而缩短制作漆器工期,而是始终把耗费一两年时间去打磨一件漆器作为底线。

“好的漆器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纯手工制作和百分之百的纯天然材料,只有在这两者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再加上名师名作名品,才有传世和收藏价值。”

图片6

甘而可在制作漆器过程中,也始终言行如一。制胎骨他选择木性稳定的老房料,漆灰用古砖瓦灰,缠帛用纻麻织成的夏布,漆用纯正的土漆不添加任何调料,颜料选天然的矿物,一切原料取自天然,经历风霜,要的就是形不变,性不燥,色不杂。

在手工制作过程中,他把打埝看作是自己游历于徽州山水的一次行旅,把上漆视为一次次经历风霜雪雨浸蚀的过程,把抛光当作阳光普照万物的一次光合作用,他的脑海里一片梦幻般的图景。

甘而可常说,所谓“技近乎道,器以载道”,是说做事先做人。只有让自己的内心凝练至极,才能做出绝妙的东西。

客户定制一件漆器,甘而可往往会做三四件,再从中选择最好的。“让客户满意,是在传达我的口碑,所以看上去是为了他,实际上是为了我。我的作品为什么能获得藏家喜欢,为什么能成为行业代表,就是因为把每个细节做到了极致。”

犀皮漆复杂灵动、变幻无穷的纹理,正是被甘而可选择作为漆器主要品种的魅力所在。不描、不刻、不画,却将变幻的纹理深藏于大漆之中。自然万物,皆可入饰。

“把自然界中的纹理收集过来,在做漆器的时候进行参照。自然界有无数的好东西都是创作的源泉,为我们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和灵感,漆器能做到今天,是绝对离不开生活。”

很多时候,甘而可会用手机记录身边触手可及的一切,小到一片脉络清晰的绿叶,大到银河中行星变幻行径,都是他观察琢磨的“素材”。除此之外,现存于博物馆的古代文物也是灵感来源之一,欣赏古代漆器时,甘而可用手指丈量其尺寸,漆器随着造型纹理在他脑中延伸,新的创意思路铺展开来。

图片7

(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绿金斑犀皮漆菱花盒》于2011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如园—红金斑犀皮漆天地盖盒》于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黑推光漆莳绘兰花纹大砚盒》

《红金斑犀皮漆大圆盒》于2011年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歙州漆砂砚(仿古六砚)》

发扬光大

对于甘而可来说,抛开个人能力和情怀,能从根本上继续让传统文化这颗大树保持枝繁叶茂的,还是脚下这片和平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土地。

“盛世出瑞相。我非常感恩这个时代,如果不是这个时代,就不会出现我的作品。任何东西都和周边的环境相结。如果不是处于现在这个国富民强的时代,那么薄弱的国民经济基础也不会让大家有多余的精力来关注非遗文化,我就没办法投入那么多精力来创作作品。”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级非遗更是浓缩了优秀文化中的精髓。虽然在各非遗项目中都有代表性的巨匠,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也表现出极大热情,但许多非遗项目还是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甘而可认为漆器要发扬光大,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扶持,并出台有利的政策,对非传承人予以帮助和支持,让社会都来关注非遗的传承。

“因为传承人是非遗的载体,是最主要的力量,就要关心他们,扶持他们。让社会关注非遗、热爱非遗,去购买非遗产品,在生活中使用非遗产品。那这样的话,非遗就能在活态中传承。”

第二,非遗的传承要和当代的科学技术、新兴材料结合,不断地将科技先进设备和新的材料融入非遗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人们喜闻乐见、贴合当代审美的非遗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非遗传承人本身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进行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吸引社会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非遗传承队伍中来。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和增强自己的创作能力,造就一大批具有设计能力又有动手能力的青年一代漆艺家,他们才是漆艺发展的主力军。

甘而可认为,新时代年轻人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除了要结合当代审美,融入创新元素来增加非遗文化的多种可能性外,最重要的是传承工匠精神。

“首先要培养青年人以吃苦耐劳、潜心创作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去扎实地做好份内事,这才是工匠精神之根本,培养他们持之以恒,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精神。现在青年人都想走捷径,但如果急功近利,就会走偏,当能力和愿望还有很大距离的时候,你就会彷徨,会出问题。”

甘而可认为艺术和经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一个互相融合的方式,相互促进、相互推进。“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文化实力之上,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那件事做好,做到无以复加,民族的复兴指日可待。”(兰卡 陈梓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