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大棋铺开

年轻人会为30年后的“焦虑”买单吗?

如何推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年轻人会为30年后的“焦虑”买单吗?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 | 北京报道

万事开头难。

在老龄化浪潮下,大力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成为共识。

今年两会期间,“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年内,各类政策供给不断优化,6月,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9月,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四城“尝鲜”养老理财产品试点;9月,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筹建。第三支柱养老正在加速布局。

此前业内盛传,以人社部为主、多部门参与的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改革方案将在9月底出台,但截至发稿,官方尚未公布相关政策。

不过,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如何真正落地仍然面临重重挑战。有人反问:“一个年轻人25岁,你和他说55岁没有钱了会很惨,他会接受吗?”

如何推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年轻人会为30年后的“焦虑”买单吗?

70

 

退休后还能保障原来的生活吗?

在我国当前养老保险体系的三个层次中,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健全,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且在逐步完善,而主要以个人养老储蓄投资形成,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和目标日期基金等在内的个人商业养老计划还是个短板。

在老龄化趋势之下,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养老金替代率不足、财政压力过大等问题已经逐渐凸显。

2019年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指出,到2028年,当期结余可能会首次出现负数,为-1181.3亿元;203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有耗尽的可能。

而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也与个人就业情况相联系,覆盖面并不高,提供养老保障相对较小。

“尤其是随着生命周期的延长,现在85、90岁的高龄老人很普遍。很多人退休之后,消费周期可能跟养老金的累积周期一样长。”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如何保障退休后的生活水平问题,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考验。

事实上,即便各地基础养老金实现了“十七连涨”,但就其总额来看并不高,对于工资的替代率(编者注: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也不高。

比如,甘肃2021年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省级基础养老金在原每人每月15元基础上增加5元,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到113元。2021年,山东省提出,将全省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平均保障水平再增长5%,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190元。江苏则明确,2021年城乡居民省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160元提高至173元。

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要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金替代率需不低于70%,国际劳工组织则建议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

此前,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曾透露,初始时,我国第一支柱替代率设计为60%,但近年来,第一支柱的替代率逐步下降,目前全国平均已不足50%。

建设由个人养老储蓄投资形成的第三支柱无疑迫在眉睫。

2021年,多方政策供给也不断优化,6月,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9月,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四城“尝鲜”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筹建。第三支柱养老的棋局似已铺开。

9月1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商业补充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研究报告》。报告提出,未来我国养老保障的发展将呈现多元竞争的格局,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初期,可考虑对个人养老金的投资管理人准入设置一定门槛,从公司实力、投资能力和养老金管理经验等方面遴选出合格投资管理人,发行产品进入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产品库。

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

那么,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应当如何建?

2018年5月,银保监会已在上海、福建、苏州工业区试点税延养老保险,然而效果并不乐观。

2020年10月,银保监会作出大力发展第三支柱的政策指引,提出养老金融改革“两条腿”走路的总方针,一方面抓现有业务规范,就是要正本清源,统一养老金融产品标准,清理名不副实产品。另一方面开展业务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等,选择条件较好的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先行参与。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探索养老金融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表示,近年来,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框架下系统谋划、整体设计第三层次制度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思路。总的考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出。

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成为业内共识。

“设计构建账户制大的框架,第三支柱的建设可以说迈出了最为关键,也最不可省略的一步。”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兼首席投资官丁振寰向记者直言,第三支柱往往与税收相联系,这就与个人的工作及退休时间、福利待遇有关。账户设计好后,需要统一查询资产信息,乃至包括递延税收等信息。账户制的基础建设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但作为个人养老信息的统一管理体系,可谓是顶层设计最关键的一步。

在丁振寰看来,从银行账户体系出发可能成为较为稳妥的渠道。银行账户是我国资金监管的终端。在账户开设的选择上,可以考虑选择重新开立,或者指定已有账户。不过,在是否有指定银行,银行能否直接发行第三支柱产品等问题上还需监管进一步细化,但在此过程中,需要促进公平竞争、反垄断,防止出现“唯一入口”或“几家独大”的情形。

信银理财资产配置部海外投资部总经理宋飞也认为,从便利性角度来看,银行是非常重要的载体,比如大家的社保账户都在银行。后续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而每个人的工资都由银行代发,很自然就可以顺便转入养老保险账户,还可以设置定投功能。

海外市场如何设计养老保险第三支柱账户?美国信安金融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信安亚洲区总裁张维义介绍,从海外经验来看,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账户设计一般是来配合多支柱的养老体系。第一支柱对于普通民众一视同仁,不体现差异性,一般都是覆盖面大,提供养老保障相对小。第二支柱,则与个人工作有关,公司成立养老金计划。因此,随着工作的变动,很多民众会拥有不同的第二支柱账户。这就不利于资金累计和统一投资管理。以香港为例,香港工作人口约260万,第二支柱养老金账户则有接近900万,这意味着平均一个人拥有3个账户,极端情况下一个人甚至拥有7个账户。因此,一般会打通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允许客户把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钱累积起来统一管理。

“最重要的一点是税收优惠,第三支柱在大部分国家也会有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往往是带动一个人把钱放到一个账户持续10~20年去做管理的重要因素。”张维义直言,不过,税收优惠存在的问题是,它只对交税的人有利,对于没交税的人作用不大。因此设计第三支柱时,若针对中产以上群体,则税收优惠非常重要。但若要将第三支柱做得比较宽泛,可以考虑财税激励政策,对相关人群进行补贴。

如何让年轻人“为未来买单”?

未来,随着产品形态的多元化,养老保险、养老理财、养老基金和养老信托哪种竞争力更强?对个人而言,应当如何选择?

“从结果来看,收益肯定是最为重要的。”丁振寰直言,评价一个产品往往有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几个维度,养老金长期化牺牲了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保障就是收益,“长期看没有什么别的借口可言,人家借钱给你十年、二十年,证明不了自己(收益)就没有借口。”

“对机构而言,真正到了长期养老金的赛道,一定是用业绩说话。”丁振寰说,银保监会已经宣布基金公司可以发行养老基金,银行可以发行养老存款,理财子公司可以发售养老理财,养老保险公司也会提供相关产品。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产品可能要基于对机构、产品的判断。

“第三支柱出来,可以买基金,可以买理财,也可以买保险,到底谁的份额大仍然有待观察。” 建信基金资产配置与量化投资团队负责人梁珉直言,不同机构都能提供产品,大家可以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优势。

“第三支柱是作为福利来做的,做投资,无论如何都要为投资者赚到钱,带来福利,而不是做过度宏大的宣传。” 丁振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第三支柱要真正“做出来”,其收益应该远远高于银行存款,否则投资者为什么不把钱存在银行里,还得“提心吊胆”搞理财。“应当把影响第三支柱持续增值的障碍一个个清理干净。重点在于国家全力支持,把最优秀的资管机构、最优秀的投资经理凝聚起来,让大家都能受益。在宏大叙事后面,需要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

“让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参与养老,最重要的不是理念的宣讲,而是便捷性。”

梁珉直言,具体到第三支柱的执行层面设计一定要简便,若每个月投1000块,需要10分钟做15步点击(步骤)肯定没有人参与。未来账户体系中,大家参与的便捷度、使用感强一些,能助推更多人去使用。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9期)


 

2021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