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创二代接班风云

中国40余年的经济发展史,亦是一部中国家族财富积聚史。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郭芳

中国40余年的经济发展史,亦是一部中国家族财富积聚史。

当征战商场的第一代企业家们陆续到达人生巅峰又逐渐老去之际,越来越多“二代”接班人从幕后走向台前,扛起继承家业的大旗。

当前,中国的财富家族正在迎来企业接班、家族传承的高潮期,继承者们将享有因传承而来的权势和荣光,但同时也面临着压力、焦虑甚至困顿。在此过程中,有的顺利完成了权柄交接,也有的落得个满盘皆输,甚至走向衰败。

66

 

双汇篇:家族权力争夺战

“天下古今,哪里有当了三十年的太子?!”

这是小说《康熙大帝》中著名篇章“九子夺嫡”中钦定多年的太子,突遭废立时仰天长叹的经典话语。

现实中,7月16日,万洲国际董事长万隆长子万洪建在被万洲国际免去执行董事及副总裁一个月后,通过个人朋友圈及媒体透露了大量他与父亲万隆的冲突细节,也发出类似的牢骚和感慨。

冲突

6月17日,万洲国际以一纸措辞严厉的公告,免去了万洪建执行董事、董事会副主席兼集团副总裁的职务。

公告指责称,万洪建“对公司财产做出不当攻击行为,公司认为他无法履行其作为董事的才能、审慎及勤勉行事的职责” 。

时隔一个月后,万洪建接受媒体采访公开进行反击,并在朋友圈发文,从自己的角度还原了事件经过:

2021年6月3日上午10点左右,在已被罢免万洲国际副主席的情况下,我走进万隆的办公室,“爸爸,我想与您讲两件事情”。

我告诉他的第一件事情是,自己计划去内地与美国一段时间,将会较长时间离开香港。第二件事情是,最近你要提CEO,我想先私下与你交流,谈谈我的看法。

对于第一件事,万隆回复“你随意吧”。紧接着,万隆说:“你听谁讲我要提CEO,我没有跟任何人讲过,谁告诉你的?”  

我意识到再不立即离开,可能会爆发冲突,于是静了几秒钟,摊开双手,告诉他“你要这样讲,那咱两个就没啥话可说了”。

令他没想到的是,万隆秘书让他出去。“我完全崩溃。我大声狂呼‘滚!’以拳头砸向靠墙的房门,用头撞击玻璃墙柜,以此宣泄心中愤懑。” 万洪建说,他当时被保镖等人摁倒在地,满头血迹,父亲万隆要求拍照取证。

几天之后,万洲国际发出了令外界震惊的“太子被废”公告。

矛盾

资料显示,被免的万洪建今年52岁,系万洲国际创始人兼董事长万隆长子。

1990年,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万洪建便进入了当时还未更名为“双汇”的河南省漯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从熟食车间工人做起,1992年担任双汇集团销售部北京办事处销售主任。1993年—2010年,万洪建先后担任双汇集团外贸处副处长、罗特克斯副总经理、万洲国际国际贸易部总监等。2016年起,担任万洲国际副总裁,负责国际贸易业务。

根据 《2020新财富500富人榜》,万洪建和父亲万隆一起,以168.4亿元的财富位列第176位。

在和万隆发生冲突之前,万洪建一直被外界视为万洲国际的接班人。

根据2021年6月1日万洲国际股东大会重选公司执行董事的决议投票结果看,万洪建获得的支持度并不低,其91.13%的支持率,甚至高出公司董事长万隆不少,后者的得票率为75.22%。

但是,接近万洲国际的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万隆并没有像外界那样认可万洪建就是接班人。“万总(万隆)是当过兵的人,首先身体素质很好,其次收购完史密斯菲尔德后的整合问题还压在他的身上,除了他没人镇得住。”

万洲国际官网显示,现年81岁的万隆在1968年5月加入河南省漯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并于1984年成为工厂总经理。在万隆领导下,万洲国际由河南省一家地方性的国有企业成长为业务遍布多个大洲的国际公司。

最令《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万隆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企业家,采访中言必提“猪”,不讲大道理和空话,但是掌控欲很强。他曾表示自己熟悉工厂的每一个角落,在办公室里可以随时通过电脑了解公司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和流程。

而万洪建认为,自己和万隆最大的矛盾是理念冲突。

万洪建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去年11月20日我在万洲—双汇视频会议发言时,讲到两句话令万隆决定要将我罢免,也直接导致今年6月3日的冲突与6月17日的罢免决议。这两句话就是,美式产品已被市场证实不是正确的方向,可以抛开不理和把这个新行业(中式产品)当作新生婴儿去培育,不要在这个婴儿身上压上成年人一样的重担。”

后果

万洲国际的父子矛盾导致资本市场也一直震荡,自6月3日冲突以来,万洲国际的股票一泻千里,7月20日收盘万洲国际(0288.HK)报收每股6.27港元,总市值 924.65亿港元,已跌破千亿港元关口。

A股方面,双汇发展在7月20日收盘价29.10元每股,相较于去年的高点早已腰斩。

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万洲国际旗下包括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双汇发展”和美国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并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形成丰富的产品组合和庞大的市场网络,在中国、美国和欧洲,公司的市场份额均排名第一。

但财报显示,2020年,万洲国际收入为255.89亿美元,较上年上升6.2%;经营利润17.29亿美元,同比下降 14.9%;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生物公允价值调整前)为9.73亿美元,同比减少29.4%。

在2021年3月30日,在万洲国际业绩报告会上,有分析师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非洲猪瘟,严重影响了该公司生产经营,导致开工不足、投入大费用高,万洲国际美国业务同比大幅下降。

据悉,目前万洲国际的主要业务不仅在中国和美国,还不断在欧洲通过收购扩大份额,旗下拥有包括生猪养殖、生鲜猪肉、猪肉制品、分销与销售在内的完整猪肉产业链。

中金公司发布研报,预测万洲国际2021年半年报核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0%。下调公司2021年、2022年核心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降至11.4亿美元、14.4亿美元;对应PE分别为11.0倍、8.7倍。公司估值处于低位,维持目标价9.5港元不变。

就在万洪建被免当日,万洲国际公布了公司新的董事名单。

公告显示,万洲国际董事会共有4名执行董事、3名非执行董事和1名独立非执行董事。4名执行董事分别为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万隆、常务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郭丽军、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总裁兼行政总裁Dennis Pat Rick Organ和旗下公司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

其中,最令外界关注的是万隆的次子万宏伟目前仍担任双汇发展副董事长及董事,同时兼任万洲国际董事长助理一职。

有媒体分析,这意味着在废黜长子之后,这位81岁的强势老人,又开始考验次子。记者了解到,在万氏家族当中,万隆的孙辈也开始在公司崭露头角。据悉,万隆孙子万子豪目前任漯河双汇进出口贸易公司总经理。

但是这个千亿猪肉帝国目前如履薄冰,留给万隆的时间不多了。

海航篇:陈峰“妄想”之幻灭

6月30日,网传海航集团两万多名员工集体举报董事长陈峰,列出的“罪状”包括:暗箱操作私自兑付集资款、贪心妄想把海航变为家族企业、利用职权拉帮结派中饱私囊等。

举报信中称:陈峰之子陈晓峰在未经集团任何合法合规手续的情况下“空降”海航董事局,陈峰让根本不懂管理和航空业务的儿子着手参与、控制集团业务,妄想把海航集团办成自己的家族企业,这种行为严重制约了集团的发展,加速了海航集团的破产之路,把水深火热之中的海航集团进一步推向了深渊。

针对上述举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联系海航集团有关部门进行核实,多位人士的回复意味深长,均称不了解情况或不掌握相关信息。

陈晓峰现任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兼集团总裁,海航集团(北美)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海航集团官网这么介绍陈晓峰: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并获得华盛顿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学士学位。他也曾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管理毕业证书。自2012年加入海航集团以来,多次担任管理职务,包括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北美事务管理中心总经理、海航集团北美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海航物流(北美)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等。

陈晓峰的火线提拔发生在2018年7月海航集团联合创始人兼实控人王健意外离世之后。陈峰重新出山回到一线,对海航的管理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人事调整,2018年8月,陈晓峰被任命为海航集团副首席执行官;同一个月内,再被任命为海航集团董事会董事;8个月之后,晋升为海航集团总裁。

而在此之前,陈晓峰不过是海航的M5级员工(注:海航的员工级别,分为M1—M16),一直在美国。M5在海航是一个较低层级的级别。在王健去世前,陈晓峰被从美国调回国内进入海航集团首席执行官团队,并担任王健的特别助理。

复出后不久,陈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说,陈晓峰的调职是王总离世前一星期安排的,当时任命他为董事长助理,这事王健没有和他商量过。

关于海航接班人的安排,陈峰和王健之间是否曾经有过商量以及如何商量,外界无从得知。但从此前海航的股权等一系列安排来看,或可管窥一二。

海航是陈峰和王健带领着其他几位创始人一起创建的,经20多年的发展演变之后,海航形成了中国大企业中鲜见的权力格局——双寡头模式。很长时间里,陈峰主外、王健主内,在海航内部也逐渐分成了两派——陈派和王派。2015年之后,真正掌控海航的是王派。

2017年,海航集团曾公开过其所有权结构和股东名单。当时的海航集团由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Hainan Cihang Charity Foundation Inc.、12名自然人以及海南航空间接拥有。其中,分别设立在境内外的慈航基金会拥有海航集团50%以上股份,12个自然人股东(均为海航集团创始人和高管)持股47.5%,海南航空持股0.25%。陈峰、王健分别持股14.98%,为最大自然人股东。

当时所有股东还承诺——在离职或离世时向基金会捐赠其所有股份,基金会在海航集团的持股比例会继续增加。最终,海航集团将由慈善机构持有。

将创始人团队的股权全部捐出去是王健的提议。2018年4月,王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说,他花了两年时间做其他创始人的思想工作。“我曾经做过陈总(陈峰)的工作,我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给他留下钱,恐怕就是祸害。”

当时,海航方面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王健和陈峰二人还将再各拿出4.45%的股权,在香港成立慈航基金会。但这一决定在王健离世之后被陈峰否了。

很快,陈晓峰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晋升为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兼集团总裁,也被认为是“接班的安排”。这一番操作震惊了海航内外。

陈晓峰能否堪当大任?上述举报信称:“在海航集团流动性资金紧张、员工工资都不能足额发放的情况下,陈峰之子陈晓峰和其侄子等人竟然大肆购买豪车等奢侈品,全然不顾海航众多员工的感受,在集团内部及社会上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海航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海航内部对陈晓峰的评价颇低。“陈晓峰上位,海航完全变成了一个子承父业的家族企业,这彻底导致了人心的涣散。”

另一边,王健曾经重用的200多名干部被免掉,这被外界解读为陈峰对王健团队的“清洗”。对于当时已经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海航而言,这200多位曾经身居要职的骨干被免无疑是雪上加霜,新上位的管理团队对海航真实的情况知之甚少,更根本无法扭转海航的颓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海航的败局。

频繁的人事地震、长期的欠薪、巨额的负债、惨淡的经营……这一切令内部和外部均对海航丧失了信心。

2020年2月29日,海南省政府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成立“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进驻海航化解流动性风险。

经过数月的详细调查摸底之后,工作组宣布海航集团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2021年1月29日,海航集团发布声明称,相关债权人因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申请法院对我集团破产重整。

随后,海航旗下63家公司也被申请破产重整,其中包括3家上市公司海航基础、海航控股以及供销大集。

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之后,陈峰彻底出局,所谓“接班”也就成了泡影。

71

 

汇源篇:“家族式管理”之悲剧

7 月 2 日,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被强制执行超 15 亿元;7 月 19 日,汇源新增破产重整信息。

曾经家喻户晓的“国民果汁”彻底走向没落,自港交所退市后,创始人朱新礼也黯然离去。汇源果汁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朱新礼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换掉职业经理人?他的子女为什么不接班呢?

成立于1992年的汇源一度是中国饮料市场的标杆,“有汇源才叫过年”的春节广告语深入人心。

2007年2月,汇源果汁登陆港交所,筹集资金24亿港元,创造了该年港交所最大规模的IPO。

2008年,可口可乐宣布以总价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所有股份。当年,汇源总收入为28.197亿元,净利润为8890万元。

但这一收购在2009年3月没有通过反垄断审查。并购流产后,2009年,汇源业绩首次出现亏损,净利润为-0.99亿元。

外界认为,并购后遗症让汇源无法摆脱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但朱新礼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汇源并非家族企业,一直对外敞开大门并进行各种尝试。

但事实是,汇源内部很多高管都是其家族亲戚。例如,朱新礼的女儿朱圣琴曾任汇源集团执行董事、副总裁;女婿高勇曾是汇源果汁副总裁;弟弟朱新德曾担任汇源果汁总经理;侄子朱胜彪曾担任汇源果汁法定代表人,并负责汇源果汁旗下北京汇源饮用水公司。

朱新礼曾经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让儿子或者女儿去接班,他的儿子根本不在企业,女儿也不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只是偶尔凭兴趣在市场部、投资部做一些有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事情。

朱新礼说,他不会刻意要求儿女必须接班,因为领导一个几万人的企业压力非常大,需要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领导能力,以及吃苦能力、学习能力。他不希望儿女承受这样的压力。

一方面,子女都不接这个烫手山芋;但另一方面,从组织架构上看,其家族成员又不断参与企业管理,以至于汇源内部的“家族式管理”一直被外界所诟病,这也使得外来的职业经理人很难在汇源生存下去。

无论是李锦记酱料集团前CEO苏盈福还是百事大中华区饮料运营前副总裁梁家祥,先后5个快消领域的知名高管都曾被朱新礼请来担任汇源果汁CEO,但都没有任职超过两年时间。

动荡之下,汇源也每况愈下。

2020年2月12日,汇源果汁发布公告称,为投入更多时间处理其他事务,朱新礼已辞任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授权代表及策略及发展委员会主席;朱圣琴已辞任执行董事。

2021年1月5日,港交所上市复核委员会通知该公司决定维持除牌决定。

7月19日,天眼查APP显示,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新增破产重整信息,案号为(2021)京01破129号,申请人为山东德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属于朱新礼的时代宣告结束。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4期)


 

2021年第1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1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