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中国经济未来重点:稳消费、扩投资——股市动力不可或缺

激励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育,为之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这样的政策取向不可或缺。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就数据本身看,中国经济继续稳定恢复,就业相对健康,物价总体稳定,正所谓稳中向好,同时依然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要实现政府在“两会”提出的6%以上,实际并不轻松。

就具体数据而言,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同比实际增长12.7%,比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3%,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了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

数据很多,不便一一评论,但所有数据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欲实现今年GDP增长6%以上的目标,恐怕下半年要做的工作非常非常多。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中国经济拉回到内需增长为主要动力的轨道。

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中国经济的内需和外需的结构性失调还是比较严重的。今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27.1%。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8.1%,进口同比增长25.9%,实现16336亿元的贸易顺差。尤其是机电产品,其出口总额占到59.2%,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比重占到61.9%,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占到47.8%,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都预示中国进出口贸易表现依然强健,而且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在外贸强劲增长的同时,中国今年上半年消费两年平均增长率只有4.4%,而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也是4.4%,均低于5.3%的GDP两年平均增长率。但问题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可不可以长期依赖净出口增长?这个增长是否靠得住?是否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未来的重点在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必须首先集中于内需发力,而不能指望净出口的大幅增长。尤其是在全球“疫情”得到缓解,主要经济体经济快速恢复的未来,世界对中国防疫物资的需求将大大减少,加之中国进口原材料价格波动,这可能会使中国净出口增长率回落。

那未来应当怎么办?策略应当是:不管外需是强是弱,都要全力以赴地通过“稳消费、扩投资”的方法拉动内需。在投资当中,最为重要的策略应当是:扩大新基建,引导全社会加大高科技产品的投资力度。

为什么是“稳消费”?因为,消费需要依赖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和中产阶层储蓄丰厚,但近年来,中产阶层的储蓄消耗严重,而低收入人群收入提高刚刚开始,实现消费发力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在这样的现实前提下,稳住消费,不使消费增速降低则是重中之重。

也因“稳消费”是现实的经济考量,所以内需经济的增长动力势必落到投资的肩上,而这方面,中国有着绵延不绝的增长空间,尤其是在智能经济方兴未艾的时代里,中国对高科技的投资不仅有着大笔的历史欠账,而且未来有着无可限量的需求空间。

怎么办?应当按照市场原则,有效地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拓展资本源泉,而这个源泉非股权资本莫属。因此,激励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育,为之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这样的政策取向不可或缺。实际上,央行似乎已经在通过“降准”调整中国金融期限结构,如果可以找到更加持续改善长期金融短缺的方法,那此举不仅可以激励股市,而且可以一举多得地同时实现“稳消费、扩投资”的效果。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