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三日晃动三次

深圳赛格大厦隐患重重?

大厦晃动背后,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邓雅蔓 | 深圳报道

具有355.8米的深圳第四高楼——赛格大厦因楼体数次晃动而又查不清晃动原因,正在面临被封楼的局面。

5月23日,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发布公告称,截至当天中午,赛格大厦的各项监测数据正常。负责调查的专家组表示,赛格大厦的房屋沉降、倾斜率、加速度等情况未超出相应标准要求,这使得此前围绕在大厦的“内部结构失衡”“建筑倾斜”等谣言不攻自破。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实地探访了这栋屹立于华强北中心、身处舆论漩涡的地标性建筑。

9ER8VN~6

 

三天之内晃动三次,大厦内部人心惶惶

封楼之前,赛格大厦已经出现3次晃动。

“5月18日下午晃动的那一次最明显,跑下来后觉得头晕想吐,有点像晕船的感觉。”一位当时在赛格大厦电子企业工作的“亲历者”告诉记者,“开始还以为是地震,准备钻到角落避难,后来听到有人在楼梯间大喊‘快跑呀’,才跟着大家一口气跑到一楼广场,回头一望发现只是大厦楼体在颤动。”

首次晃动结束后,赛格大厦并未完全封闭,只是重点限制了高楼层公司工作人员的进入。数名在大厦上班的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反映,赛格大厦在5月19日中午和20日中午再次出现了晃动。虽然晃动的感觉没有18日强烈,但依然引发了一定的恐慌情绪,有些公司将自己的重点文件和设备打包带离了赛格大厦,另觅地点存放。

5月21日,深圳赛格集团发布通知称,自21日零时起,暂停所有业主、商户、租户进出赛格大厦写字楼和电子市场,待相关检测工作完成后再有序开放,有关事宜另行通知。

“封楼之后,就没有听谁说过大厦再晃动的情况,我们在外面的观感也是稳定的,5月18日那天明显能看到大厦在颤动,我们在大厦周围的人都觉得很害怕,想着万一倒了啥的,我们也跑不了。”一位在赛格通信市场内开店的店家告诉记者,华强北的楼宇密集,人流量较大,赛格大厦不仅楼层高而且就在通信市场隔壁,徒步距离不到10米,很多人都担心赛格大厦的情况会影响到周围,所以比较关心其后续调查结果。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赛格大厦全面封楼后,大厦内所有企业暂时停业,前后门也拉起了2~3米的警戒线。但周围其他大厦和商场人员依然川流不息,地底下两条穿过大厦的地铁线路也在正常运营着。

“目前暂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影响,但是我们正在考虑寻找新的写字楼进行办公,当然很可能还是在华强北附近。”一位在大厦内经营企业的人士告诉记者,他已经向物业咨询过,目前尚未知赛格大厦何时能够重新开放。

3天之内晃动3次,到底是什么问题导致的?

据悉,自5月18日大厦晃动事件发生后,深圳气象局和应急管理局先后辟谣了“地震说”“风力说”。对于是否是区域内强风导致的楼体摇晃,深圳气象局明确回复称:当天监测到的赛格大厦片区风力仅有5级,未达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阵风7级以上的大风预警标准。

9W956W~2

 

9QHNBZ~P

 

大厦晃动背后,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截至5月23日中午,专家组仍在全面加快推进赛格大厦的相关监测检测和分析工作,赛格大厦晃动不止的谜团有望进一步被揭开。

据深圳福田区政府此前发布的消息,目前,赛格大厦主体结构是安全的,内部结构坚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大厦楼体和周边细节并没有发现任何开裂和畸形迹象。

排除自然外力的原因之外,围绕在赛格大厦上方的猜测还有各种“人为因素”。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挖矿”。

据了解,具有“中国电子第一街”之称的华强北,目前已成为国内最主要的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矿机”的销售集散地。大楼晃动出现后,网络上出现了将原因归咎于挖矿力度过大,导致巨量的机械硬盘一起震动,最后造成大楼共振的说法。

但这个说法遭到了当地商家的否认。“不太可能,挖矿需要大量的电力,首先矿机连续24小时不间断运转,而赛格这边晚上会停电。然后就是成本问题,在这里挖矿成本比较高,为什么不去其他城市呢?”一位销售矿机的商家告诉记者,他从事电子生意已经10多年了,不认为机械硬盘震动能造成这么大的威力,此前也未听说过类似事件。

除了“挖矿说”,一篇十几年前的论文也被翻出来“论证”赛格大厦本身的建造过程可能存在问题。2001年,当时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金典琦在一篇名为《深圳赛格广场建设项目评析》的论文中指出,该大厦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停下来等图和按图施工后又返工修改的现象,引发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增大了工程成本,而这样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一直持续到赛格广场的结构工程施工完成。

公开资料显示,在上述论文发表前,作为国内首例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超高层建筑,1996年,赛格大厦曾荣获中建总公司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00年,赛格大厦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0期)


 

2021年第1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1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