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九成

百融云创上市后首份成绩单亮眼

百融云创2021年第一季度经营摘要显示,由于数据分析服务保持高速增长,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精准营销服务及保险分销服务取得较高同比增长,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4.09亿元,同比增长92%。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周琦 | 北京报道

4月15日,中国独立AI技术平台百融云创(6608.HK)发布年报和2021年第一季营运摘要。这是该公司3月31日在香港上市后,向股东交上的首份“成绩单”。公告显示,百融云创在报告期内的业绩表现不俗,展现了强劲的增长潜力和活力,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百融云创2021年第一季度经营摘要显示,由于数据分析服务保持高速增长,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精准营销服务及保险分销服务取得较高同比增长,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4.09亿元,同比增长92%。

百融云创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资本市场长期投资还是会看公司的基本面、未来成长性,百融云创作为中立性云平台,不涉及金融产品和金融风险,真正通过科技内核发散出长期价值,相信资本市场会认可其在市场上的价值。

81 《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I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快速覆盖客户,营收大幅增长

根据招股书显示的过往业绩,百融云创营收总规模2017—2019年分别实现3.54亿元、8.58亿元和12.62亿元,2018年、2019年同比增幅分别高达143%、47%。

此次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金融服务业造成负面影响,间接对公司的业务财务产生影响,百融云创业务于2020年全年实现收入11.36亿元。其中,公司前三季度营收虽出现小幅下滑,却在第四季度呈现同比10%的增长态势,第四季度的单季度营收达到3.7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刨除股份基础付款、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可转换贷款公允价值变动以及上市开支等非经营性影响因素的经调整净利润,百融云创2017—2020年分别为-8320万元、-160万元、1310万元、8004.4万元。其中,2020年经调整后净利润逆势增幅达到512%,净利润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业内人士分析,百融云创在2019年实现由亏转盈,在2020年实现5.1倍的高速增长,呈现出逐年向上递增的走势,未来有望继续保持火箭式加速态势。从2020年第四季度的营业收入看,百融云创已经完全克服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参考历史增长看,公司已经重回增长正轨,并且,随着国内防疫情况向好,宏观经济转暖,公司业绩将迎来强劲反弹,未来增长可期。

2021年第一季度经营摘要证实了这一说法。公告称,随着百融云创服务的金融机构客户数量和客户需求持续增加,公司的数据分析服务恢复高速增长态势;同期尽管金融业在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但疫情后经济和消费持续改善,金融业对于营销获客的需求快速反弹,促使公司在一季度服务金融机构的精准营销服务及保险分销服务取得较高同比增长。2021年第一季度,百融云创实现营收4.0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2%。

营收的强劲表现,进一步巩固了百融云创的龙头地位。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收入计,百融云创为中国最大独立金融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供应商,市场份额在2019年约为8.7%,2020年进一步提升至9.0%。

对于公司营收的快速增长,百融云创CFO赵宏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原因在于底层的需求非常强烈,甚至会出现产品技术有点跟不上需求的发展。此外,百融云创的商业模式是基于云端给客户提供服务,能够以很小的边际成本快速地覆盖客户,也是公司业绩增长迅速的关键之一。

“你会发现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你在一个行业积累的经验可以用到另外一个行业,比如说信贷领域和金融领域我们得到一些好的经验,就可以直接复制到保险行业,它也能够解决保险行业的一些痛点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大平台本身优势的呈现。”赵宏强说。

服务众多国有大型金融机构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百融云创在中国累计为逾4800家金融服务供应商客户提供服务,包括国有银行、逾800家区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100家主要保险公司及其他多家金融服务供应商。

据悉,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在内的众多国内外一流企业,都是其客户。

2020年,百融云创的核心客户数目增长到237家,比2017年增长近3倍。核心客户留存率96%,比2019年提升7个百分点。

百融云创CEO张韶峰介绍,一般大型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银行等间接融资部门更应服务个人和小微企业。疫情暴发更使金融机构传统作业模式即线下人力服务模式无以为继。两个因素叠加,大大加快银行数字化、线上化转型的进程,也为百融云创提供了机遇。“我们可以把这么多年积累的数据技术、智能技术、算法和云计算等赋予他们,提升他们的效率。”

他举例说,疫情暴发之后,一家国有银行的传统客服中心因防疫要求无法像往常一样正常运转,百融云创的智能语音交互机器人技术可以通过智能多轮问答,模拟人工给客户打电话友善地提醒还款。“这个技术大大缓解了当时一些国有银行的难题,如果没有这个技术,可能会引起逾期攀升。我们可以做到模拟真人的效果,八九成客户其实没有感知到自己面对的是机器人客服。”

在已“拿下”众多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情况下,百融云创未来将如何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还有多大的增长潜力?

对此,张韶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释说,中国的各类银行有4200多家,公司还有很多金融机构没有覆盖到,还有数万家的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毛细血管式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券商、基金等,都可以拓展。

“此外,同一金融机构服务的类型我们也有很多,从贷前的风控服务、贷中管理、贷后管理,到存量运营、精准营销等,未来针对同一家公司的各条线环节产品服务,我们都会陆续推出,从而推动业务不断增长。”张韶峰补充道。

国家级基金看好长期成长性

作为创新公司,百融云创是继美团、小米、快手之后第4家获批采用同股不同权结构以香港为主要上市地的公司,足以体现其综合实力。与此同时,海内外顶级资本的共同加持,亦是看准百融云创未来核心商业价值和公司强大的技术驱动力。

在赴港上市之前,百融云创的豪华股东阵容中不乏国字头基金,国资的“青睐”也印证了对其未来发展空间的看好。

2014年,百融云创获IDG资本参与发起投资、高瓴资本领投的A系列融资;2015年,百融云创获华兴资本、高瓴资本及红杉中国等机构参与的A+及B系列融资;2016年,百融云创获中金领投的B+系列融资;2018年4月,百融云创完成1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由国资委国家主权基金中国国新领投,老股东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增持;2021年3月,百融云创获得基石投资人认可,基石投资者为Cederberg Capital、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国调基金)、Franchise Fund LP。

其中,国调基金是受国务院国资委委托,由央企中国诚通牵头成立的国内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3500亿元,服务于国有企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

赵宏强解释,这些机构都是长期的投资者。例如国新和国调,肩负着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包括用AI技术去改造产业和企业的使命。他们认为百融云创是一家后起之秀,跟一般的公司相比是一个更加云化、可以快速拓展业务的企业。

截至4月26日,百融云创以22.90港元/股的报价收盘,较31.80港元/股的发行价下跌27.99%。

中泰国际首席分析师颜招骏认为,近期港股及美股对科技股的投资气氛转弱,赚钱效应减少,二级市场同业的估值也下降,削弱了新股估值提升的空间。

百度、B站等明星企业登陆港股后也纷纷破发,印证了上述分析。

对此,赵宏强认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最终还是靠自身价值。“百融云创是一个看长期的企业,路遥知马力。其实做这个行业很不容易,尤其是to B服务,一个客户一个客户积攒,过程非常艰辛。而且,百融云创从来不要高价,这一轮我们还是比较实在的,没有像一些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估值倍数那么高。”

他说,资本市场是公平的,最终会认可百融云创在市场上的价值,会给他们一个公平的市场地位。

严守安全和合规底线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金融科技类公司近年来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与国家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金融科技类公司的监管有关。

对此,张韶峰回应称,百融云创与此前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科技”公司不同,并非那种“打着金融科技的旗号,行个人贷款之实”的公司,而是中国最大的独立金融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供应商,在积极拥抱监管的过程中,还与政府部门合作,提供金融监管方案。

“百融云创与几千家金融类机构和实体产业互联网平台合作,定期发布行业分析报告,供金融行业的从业者、监管者参考。同时,我们还跟很多地方政府合作,基于政府各部门的数据,如税务数据、工商数据、司法数据等,分析信用等级。不仅能让监管部门看到接入系统金融企业的真实情况,也可以帮助小微企业获得融资,这也是一种既包含监管也包含金融科技的应用。”张韶峰说。

他表示,百融云创将继续拥抱监管、合规经营、严守底线、稳妥创新,用产品和服务协助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同时立足行业需求,扎根技术创新,深入贯彻数据驱动的理念,共筑数据安全的生命线。

“无论是出于管理成熟度、对监管的尊重,还是出于对行业本身规律深刻的认知,我们都会严守安全和合规底线。国家级基金愿意做我们的长期投资者,也是因为觉得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出类拔萃的。他们也认识到这个行业是一个发展中行业,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愿意支持我们长期健康发展。”张韶峰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8期)

2021年第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