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拼船出海,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乘风破浪?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如此深入人心,成为博鳌亚洲论坛上备受瞩目的话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周琦 孙庭阳 | 海南博鳌报道

火爆异常!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如此深入人心,成为博鳌亚洲论坛上备受瞩目的话题。

在4月20日举行的“城市群带动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分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等嘉宾的出席,吸引了众多媒体和嘉宾参会。

原定于下午13时45分召开的会议,在13时20分就已排起了长队。

至分论坛开始,还有数十位嘉宾和媒体记者因人数限制无法进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首席财务官马磊立(Leslie Maasdorp)也因未能进入会场郁闷不已。

目前,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到2030年前后,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

世界级城市群的崛起对地区发展有何助益?如何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提升竞争优势?如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从而使大湾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这些话题展开了探讨。

1

“拼船出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愿景。对于如何“拼船出海”,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的重要阵地的问题,与会嘉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认为,城市群里每个城市都有其特点,每个城市发挥自己最好的条件才能“拼船出海”。

她说,香港在科技创新的优势是有很好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在基础科研(方面)。香港缺乏市场,人口只有700多万。另外香港没有制造能力,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制造业已经北移到广东省。大湾区有很庞大的市场,还有很好的制造能力、生产能力,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能“拼船出海”的一个原因。

林郑月娥表示,另一个原因是,科研公司做大做强要融资,又会回到香港。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尤其是两三年前允许一些同股不同权的新科技公司,以及没有盈利但潜力很不错的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去年香港股票市场表现非常好,香港IPO融资额居全球第二,今年会更好,沪港通、深港通的成交也破了记录。

她表示,在科技创新方面,大湾区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这是在其他湾区都没有的特点。

“一个城市群能把所有有关科技创新产业需要的元素都集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难的。” 林郑月娥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中,在总体的指导以外,放在最前面的不是金融,也不是航运,是科技创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是以创新推动发展,希望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把体制创新辐射到内地其他经济区域里。

她认为,要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还有两个挑战,一是让科技创新的要素流通,把人流、资金流、数据流等流通起来。这两年已经做得不错。一是必须争取更多的科研人才落户大湾区,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深圳,港深两地可以联手做一个政策包,到海外吸引人才。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单是“拼船出海”,应该是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表示,真正抓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要考虑四个要素:资金、人才、产业集群、市场。科技创新、新兴产业都是资本跟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在资金非常丰富的地区才有发展的土壤。

“澳门人均GDP 已达8万多美元,香港人均GDP为4万多美元,内地的深圳、广州、珠海等地人均GDP在两三万美元,从世界的分类看都已是高收入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本在全国范围内最有优势。”林毅夫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有7200万人,人才也多,香港有5所世界排名前列的研究型大学,广州也有很多世界排名非常有地位的大学,这里是人才高地。此外,珠三角、粤港澳也是制造业人才在世界上最集中、最优秀的地方。

在林毅夫看来,高科技、新兴产业的资本非常密集,导致规模经济非常大、供应链非常长,一个市、一个省不可能让所有供应链都达到规模经济。从过去以乡为基础的经济区域,到现在以市、省为基础,乃至大湾区这样的产业集群,各个地方都有比较优势,可以在产业集群当中做最好的分工,形成最有效力的产业集群,这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重要关键因素。

他说,中国现在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约18%,世界上还有82%的市场,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内跟国际这两个市场优势。“拼船出海”,就是把大湾区各地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东京大学教授丸川知雄表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去年发表的年报显示,国际知识专利集群世界50强中,深圳、广州、香港地区位列第二,大湾区的科技特点是偏向于通讯和计算机,国际专利申请中的47%集中在这两个行业。如今,珠三角已有很多很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像家电、家具、服装、灯具、陶瓷等。而珠三角、大湾区科技比较偏向电子通讯,今后若能将此与传统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让产业更富多样性。

联动发展,澳珠极点想象空间大

会上,珠三角城市如何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加强合作、联动发展,也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重点。

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介绍,澳门在融入大湾区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要素。一个要素是澳门经济的本源,这包涵两个方面,一是文旅资源,澳门每年的接待能力超过4000万人次,未来希望更多游客来到澳门,也希望把这方面的经验输出到大湾区城市;另外一个,澳门已成为一个服务葡语系国家与中国在大宗商品、纺织品、机电、法律服务、商业服务等方面往来的平台。2003年,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贸易总量是110亿美元,到2019年已超过1500亿美元。

他说,澳门融入大湾区,服务好城市群,还有一个要素。“十四五”规划中把横琴作为粤澳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横琴对澳门而言是重要的(发展)契机。一直以来,空间制约了澳门产业的发展,也制约了澳门的生活条件。在粤港澳大湾区、粤澳合作里,横琴是澳门进入大湾区的第一站。我们希望在横琴发展中医药产业,也希望大湾区的一些知名药厂在澳门生产,把这些植物药带到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

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说,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成世界级大湾区,应该是“9+2”的城市都成为世界级城市。在港深极点、广佛极点、澳珠极点中,澳珠这一极的经济的连接度、融合程度远远低于广佛和港深。

“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之下,恰恰又是珠澳之间的想象空间最大。” 郭永航说,澳门产业要多元化,将来一定要发展高新科技、特色金融、商贸物流、文旅会展、海洋产业。现在澳门没有发展空间,要用横琴的空间支撑。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珠海是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中国内地城市,下一步会把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枢纽性核心城市规划。

林郑月娥介绍,在规划基建、经济布局、创新科技方面,香港、深圳都是联动发展。香港跟深圳的陆路口岸已经能够达到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布局。这说明我们做每件事都从加强港深合作来考虑的。在科技创新方面,香港在深圳河两岸有一区两园的布局,港深的科技园共同合作,吸引一些初创企业。

她说,在政策联动方面,香港已经在两方面先行先试,一个是税务,一个是法律。“体制必须要创新,但是要把香港、澳门、广东的体制改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比如税务,香港人进入大湾区地区工作,每天往返香港深圳,当天没有在内地城市超过24小时就不算一天,不会受到183天的影响(编者注:香港居民在内地停留连续或累积计算不超过183天,境外雇主支付部分的薪金无需纳税)。法律方面,深圳前海已进行先行先试——深圳前海的港资企业可以选择用香港的法律、香港的仲裁。

“我们也争取不单在前海,应该在深圳和其他大湾区城市;不单是香港的企业,只要外资来到大湾区发展,都可以让他有选择。我们会继续寻找先行先试的体制突破点。” 林郑月娥表示。

责编 | 谢玮

版式 | 孙珍兰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