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河南 > 正文

黄氏粤钰青铜器传人黄烨儒的不灭匠心

1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4月15日,在位于河南省孟津县朝阳镇魏坡村的“黄氏粤钰青铜器艺术馆”内,陈列的各种祖传青铜器和高仿青铜器,让游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这是黄氏粤钰青铜器第十七代传人黄烨儒筹建的,共展出馆藏毛公鼎、何尊、礼器、关公、卢舍那大佛半身像、牡丹铜瓶等高仿古代与现代青铜器200多件。其中,还有黄氏家族传承300多年留下的40件高仿精品,可称得上是镇馆之宝。

粤钰青铜器源远流长

黄氏粤钰青铜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黄烨儒祖上黄钰斋是位举人,曾被派到广东清远任职,由于他喜爱收藏青铜器,尤其是洛阳邙山一代出土的,就派他的子孙四处收藏并学习青铜器制作技艺,制作的器物称为黄氏粤钰青铜器。第三代传人在洛阳邙山建青铜器制作作坊,开始了大规模的青铜器仿制,黄氏粤钰青铜器一直被皇家士大夫所青睐,争相收藏。明末清初,收藏界就有“家有粤钰,不藏金玉”的佳话,一直在北邙山上传承至今。

黄烨儒是黄氏粤钰青铜器第十七代传人,从小便受父辈们的耳濡目染,喜欢捯饬铜器。但那时适逢动荡,不允许制作青铜器,他的爷爷和父亲便做起了铜匠,给人家做个铜壶、铜盆、铜酒杯,但不管制作的器物大小,用的仍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

黄烨儒也一直跟着父亲学手艺,也学木工,上世纪70年代末曾被招到新疆的部队当木工,回来后又在孟津的化肥厂做过几年木模具,还到山西的铜厂传授过几年铜器制作技术,直到2006年才回到洛阳,潜心制作青铜器。

此时,黄烨儒已经50多岁,选择创业做青铜器,一方面是为了不让祖传的手艺失传,另一方面是看到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富民强,盛世才搞收藏,青铜器一定会有市场。

循着先辈们的祖训和足迹,加上黄烨儒的钻研和创新,黄氏粤钰青铜器逐渐打出名气,他仿制的多个青铜器在全国及省市各个博览会上斩获奖牌,他仿制的一个西周晚期毛公鼎,还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匠心打造粤钰青铜器

在黄烨儒所在的大院子,前院是洛阳黄氏粤钰青铜器博物馆,后院是生产车间和仓库。踱步到工作台前,他搬出两个四羊方尊,拿起一把小刷子,一遍遍刷着四羊方尊的表面,所有的凸起和凹陷地方都仔细刷到。

2

这两个四羊方尊,经过了塑模、烘烧、铸造、抛磨、焊接、成型等上百道工序的淬炼,耗时三四个月才有如今的样子。黄烨儒正在进行的,是表面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看似简单的只用羊毛刷子刷表面,他也不愿别人代劳。

“这些东西都凝聚着很大心血,还是自己干踏实。”黄烨儒一边挥着刷子,一边缓缓说道。这个四羊方尊比原物稍小,之所以说它凝聚了很多心血,是因为它是黄烨儒按照原物的图片、规格仿制的,并没有立体模型作为参考。

无数个日夜里,黄烨儒在脑海里把图片“拼凑”成立体模型,一遍遍“演练”制作工序,四羊方尊四面上装饰的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十分复杂,在制作过程中也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才有了如今和原物几乎没有差别的仿制品。实际上,他仿制的很多精品青铜器,都是仿图完成的。

从12岁起跟着父亲学技艺,至今50多年过去,黄烨儒在青铜器制作方面成绩斐然:中国“中华传统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各种荣誉和头衔加身,他高仿的西周晚期“毛公鼎”,2009年曾在中国仿古工艺品及技术博览会上,荣获全国“金奖”。

但眼前专注于处理四羊方尊表面的黄烨儒,一点不像大师,穿着橘黄色短袖工作服,衣服上沾染着制作中溅上去的污渍,一条牛仔裤,更像个工人,没有所谓的大师架子。工作时间,他把手机扔在一旁,恭维的信息一律不回,但有想来参观学习的,他却欣然答应,“他们来看看学学,青铜器才能被更多人熟悉”。

作品融入帝都洛阳魂

黄氏粤钰青铜制品,共分70个门类、490多个品种,囊括了夏、商、周三代出土的全部青铜器皿。洛阳知名学者叶鹏在为黄氏粤钰青铜器所撰的文章中,盛赞黄烨儒的作品“文化内涵厚重,造型形神逼真,更在此基础上,刻意创新,有许多全新的作品问世,堪称一绝。”

之所以称其“一绝”,主要源于黄烨儒的创新。他仿制的古代青铜器作品,样样精致,和原物无一差别,他创作的富有现代气息的青铜器作品,如“洛阳九龙瓶”、“天子驾六”、“卢舍那大佛”、“牡丹凤瓶”等作品,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不仅体现了古都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还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及欣赏价值。

造型和创意耗费了黄烨儒大量精力,洛阳九龙瓶从创意到完成作品,他用了8个月的时间,一有主意闪现就立马实践,经常几天几夜不睡觉,也不觉得疲惫,甚至做梦都在想创意。作品完成后,他还在不断审视,不断挑毛病,以便今后更好地改进。

创意作品比仿制难得多,但黄烨儒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创新,洛阳有5000多年文明史、1500余年建都史,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融入帝都的魂,把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突显出来,这也是每个洛阳民间艺术家的责任。

3

创新不仅表现在作品外形上,也体现在制作技艺中,黄烨儒探索出的青铜器表面处理“红斑绿锈”和“古铜色”两项技艺,已申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黄烨儒的作品也渐渐被当做洛阳礼物送出,2014年时,洛阳组织专家学者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他制作的青铜爵被赠送给吉尔吉斯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多国领导人,收获不少好评。

把手艺真正发扬光大

从开办青铜器制作企业至今,已经过去13个年头,工厂的仓库里,存放了400多件模具,有石膏的,有硅胶的,那是黄烨儒最宝贝的东西,包含了他十余年来所做所有青铜器,有它们,才有青铜器的量化生产。

前院的青铜器博物馆里,展出了黄烨儒的数百件作品,每一件他都能讲出一段故事。黄烨儒一直在努力让粤钰青铜器走出去,他去参加国际、国内的展览会,每次都能捧回大奖,但他不满足于此,而要把根扎到北京去。

“黄氏粤钰青铜器要在我这一代传承下去,必须敢于走出去。”黄烨儒说,青铜器自古便是皇室御用、国之重器,必须走高端市场,进军北京就是希望借助更大的平台,打出粤钰青铜器的品牌。同时,他也正在北京找合适的地方,准备拼打出立足之地。

所做这些,目的仍不是追求多大的经济效益。这些年来,黄烨儒经营企业可谓历尽艰辛,企业几次易地搬迁、资金缺乏等困难,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坚守这条路的原因,一是他发自内心的喜欢,二是想把家族传承的手艺真正发扬光大。

这些年,黄烨儒并没有把家传的核心技术当做秘密,他始终认为青铜器制作仅靠家族传承,很难实现产业化,遗憾的是两个儿子都没有传承他的手艺,他收了20多个徒弟,也没有一个是黄氏族人。

“粤钰青铜器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东西,不姓‘黄’,不管传给谁,把技术传下去才最重要。”黄烨儒说,把徒弟们都培养成国家的工艺美术大师,才是真正把黄氏粤钰青铜器传承下去。

黄烨儒不希望别人称他“大师”,一直以匠人自居,工厂里的很多活,还是他亲自动手干,也不追求吃穿用度。他常说,家族收藏的东西,他仿制的东西,他所建的博物馆,未来不只是留给子孙的精神寄托,也是留给国家的东西,只期望青铜器制作这门手艺,能随着历史长河不断流淌。(郭振华 郑占波  张亚峰)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