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安徽 > 正文

安徽阜阳颍泉: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乡村振兴

优化农村营商环境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内生增长,而且还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阜阳市颍泉区在乡村地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努力实现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

颍泉区美丽的生态宜居区一角

颍泉区美丽的生态宜居区一角

今年以来,该区深刻领会贯彻中央、省、市乡村振兴战略精髓,时刻倾听群众心声、企业呼声,结合农村实际,以推进乡村振兴为统领,多措并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进一步实现全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送一服”盯紧“产业强”。颍泉区围绕草莓、菊花、果蔬、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着力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塑造,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高标准建设阜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闻集产业强镇建设,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今年新增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2家。

同时,推进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今年力争培育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5个,围绕“一城两区三镇”镇域发展布局,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有序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颍泉区还以景区为龙头、以文化保护区和红色旅游区为依托,以乡村旅游为支撑,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致富村民正在采摘菊花

致富村民正在采摘菊花

美好乡村扮靓“生态美”。颍泉区加快重点村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彰显颍泉乡土特色,留得住乡愁记忆。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推深做实河长制,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好化肥农药减量、白色污染治理、畜禽粪便和秸秆资源利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做好新改厕和已改厕日常管护等工作。

据悉,今年,该区计划完成改厕3000户以上,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大力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认真抓好今年1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新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5个,加快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造福子孙后代。

同时,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有条件的项目向户延伸,全面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和“村组通”建设,加速农村公路联网成环。

2021年,该区计划镇村中小学智慧学校覆盖率提高到75%,改善40%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实现乡村基本生活要件与城镇同步。家风乡风充盈“乡风好”。同时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推动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化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持续打造“好人颍泉”品牌,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正气。

此外,该区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下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乡村发展软实力。开展乡村文化节庆活动,挖掘葛大桥、“四九”起义、欧苏文化、阜阳古城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展,着力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

社会治理围绕“治理优”。颍泉区发挥村(居)民委员会、新乡贤理事会、村规民约等作用,更好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常态化机制化推进农村地区扫黑除恶,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农村法治教育基地,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乡村。进一步健全“三调联动”机制,加强矛盾预防调解,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矛盾,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农村“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便民服务平合,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大力践行群众路线,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常态化推进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活动,让基层群众有地说话、有处讲理、有人办事,坚决拆除“无形的墙”、架起“连心的桥”。

农村改革聚焦“百姓富”。积极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把镇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统筹镇域产业、生态保护城镇开发等空间布局,赋予镇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建立公平合理的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力争三变改革村达到80%。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新培育经济强村10个,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法人治理机制,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运营。(吴晓光 余波 袁龙)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