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美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与奴隶制

《棉花帝国》一书从棉花这种商品入手,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史是如何与民族国家史、殖民史、贩奴贸易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编者按:

近日,包括H&M在内的部分服装品牌“抵制新疆棉花”一事引发轩然大波。对此,中国外交部给予回击:有关新疆地区“强迫劳动”的指责完全是个别反华势力炮制的恶意谎言。

相反,纵观一些西方国家的棉花产业,其历史实际上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是一部充满掠夺的历史。其中,以美国为代表,奴隶制、强迫劳动对棉花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棉花帝国》一书从棉花这种商品入手,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史是如何与民族国家史、殖民史、贩奴贸易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以下内容节选自《棉花帝国》。

p100

 

美国是以奴隶为基础的棉花种植体系的成功范例。

18世纪80年代,对于欧洲人来说,棉花主要产自西印度群岛、巴西、奥斯曼帝国和印度。当时,美国不曾专门种植供商业用途的棉花,也没有大量出口棉花。

一些敏锐的观察家发现,美国的环境非常适合棉花种植,其中隐藏着巨大潜力。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也相信,棉花的增长必然会为美国的繁荣带来几乎无限大的影响。

正如他们所预测的,棉花种植之后很快主导了美国大片地区。

扩大棉花生产使奴隶制重新活跃

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美国种植园主引入成千上万的奴隶。18世纪90年代,佐治亚州的奴隶数量几近翻倍,达到了6万人。在南卡罗来纳,内陆棉花种植区的奴隶数量在1790年时是2.1万人,20年后增长到7万人。

随着棉花种植园的扩展,在南卡罗来纳内陆县,黑人所占人口比例从1790年的18.4%上升到1820年的39.5%,到1860年上升到了61.1%。一直到美国内战发生,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英国和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的两大轴心。

即便缺乏劳动力是限制棉花出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美国,几乎所有的短缺都可以用足够的金钱来解决。而且,美国的种植园主可以获得大量廉价劳动力——这就是《美国棉花种植者》(American Cotton Planter)所声称的“全世界最廉价且最容易获得的劳工”。

新奥尔良和其他地方的奴隶市场与棉花市场一起蓬勃发展。成千上万的奴隶可以用来种植棉花,因为美国独立后南方各州的烟草生产变得不再那么有利可图,促使那里的奴隶主出卖他们的奴隶。

一位英国观察家在1811年明确指出:“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种植烟草已经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原来从事这项工作的黑奴被送到南方各州,使那里的美洲棉花种植者得到更多人手,能够更加活跃地开展业务。”到1830年,全美国足有100万人种植棉花,即每13人中就有1人,其中大多数是奴隶。

因此,棉花生产的扩大使奴隶制重新活跃起来,导致奴隶劳动力从美国南方的北部地区向南部地区转移。仅仅在轧花机发明后的30年(1790年至1820年)内,就有25万名奴隶被强制转移,而在1783年至1808年禁止国际奴隶贸易期间,贸易商大约进口了17万名奴隶到美国,这是1619年以来进口到北美的所有奴隶的1/3。

到1840年,在美国三角洲中心的华盛顿县,奴隶和白人居民的比例超过了10∶1。到1850年,全县每个白人家庭平均拥有80多名奴隶。

棉花从美国流向欧洲,资本流向却相反

种植者对全球棉花市场的支配日益增长,又反过来有助于其自身的成长。

随着棉花种植在美国南部扩张,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消费者越来越依赖这种供应,美国南部与欧洲之间的机制化联系加深了。欧洲进口商人向美国查尔斯顿、孟菲斯和新奥尔良派出各自的商业代表。这些商人建立了密集的航运网络,并将棉花贸易与他们的其他业务结合起来。

从事棉花交易的人们经常穿越北大西洋,建立了紧密的商业联系、友谊甚至婚姻关系。反过来,这种网络使美国与其潜在竞争者(如印度或巴西)相比具有决定性优势。

所有这些网络的核心是,棉花从美国流向欧洲,而资本流向相反的方向。

这种资本往往是通过抵押奴隶担保的,如果债务人违约,抵押贷款的所有者有权获得特定的奴隶。历史学家邦尼·马丁(Bonnie Martin)表明,在路易斯安那州,88%的按揭抵押贷款使用奴隶作为(部分)抵押;在南卡罗来纳州是82%。她估计,总共有数亿美元的资本是由人类财产担保的。因此,奴隶制不仅允许迅速分配劳动力,还允许迅速分配资本。

种植者从这些征用的土地和劳动力中获得了巨大财富,然后再投资于农业改良。

南卡罗来纳州靛蓝种植者彼得·盖拉德(Peter Gaillard)因为棉花业的繁荣,财产得以复苏。1790年,盖拉德的靛蓝事业几乎崩溃,只能在种植园里种植供家人糊口的粮食。他的一位朋友曾说:“在引入棉花作为市场作物之前的灾难性的10年里,他和其他人一样,陷入了债务和痛苦之中。”然而在1796年,他开始种植棉花,这种作物的利润丰厚,4年后,他偿还了所有的债务,并于1803年在自己的地产上建造了一座新的庄园。强迫劳动意味着获利迅速,到1824年,他已经拥有500名奴隶。

到了1802年,得益于无数种植者的财富,以及他们借助奴隶劳动从土地上榨取越来越多的棉花的能力,美国的棉花种植者主宰了英国市场。到了19世纪30年代,他们还占领了新兴的欧洲大陆和北美市场。早期的生产者,特别是西印度群岛的生产者遭受了损失。

1812年,有观察人士指出:“竞争如果完全自由而不受限制,那么殖民者(在西印度群岛)就无法长期维持下去;同样的价格可以让美国种植者获得丰厚的利润,却不足以支付殖民者的耕种费用。”其他潜在的竞争者,如印度的农民,种植棉花的土地面积与1850年北美的棉花种植面积相当,但是他们在世界市场上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美国南方的种植者深信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角色,他们兴高采烈地宣布,他们掌握着“控制现代文明命运的杠杆”。

正如《美国棉花种植者》在1853年所说的:“迄今为止,美国的奴隶劳工给世界带来了,而且仍在带来难以估量的福祉。”

(本文标题为编辑所加,内容略有增减)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6期)

2021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