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保障教育公平要有真招实效

现阶段“学区房”溢价的惊人幅度严重挑战着教育公平,而且还持续加剧着解决问题的难度。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上海市教委近日发布《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提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总计划的50%~65%名额,分配到区、到校录取。这一举措直击社会痛点问题,对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及时降温去火。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中外大量研究无不表明,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垂直流动、避免上一代贫穷或弱势社会经济地位“遗传”到下一代的最有效工具。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促进、保障教育公平的实践中,理应具有无与伦比的体制优势。2020年,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义务教育的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但是诚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主要矛盾转化体现在教育领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当基础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基本不再是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开始凸显,甚至发展成为事关当下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敏感议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当优质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需求的情况下,其分配问题也就成为考验社会管理乃至政府执政理念的重大考题。面对这个考题,近年来我国公立学校主要采用的是就近入学政策。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尽可能贴近公平原则,而且还能够节省学生及其家庭因学生上、下学引起的各类成本,在人口稠密的城市还具有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等好处。

当然,作为一项牵动重大利益的重大社会政策,就近入学政策必然不能是一项孤立的政策,其需要一系列非常周密、非常精细的政策体系去予以配套。在现实世界中,恰恰也正是因为这个政策体系还不够周密与精细,前期在一些城市出现了公平的口子被撕开甚至拉大的迹象。

例如,在住房市场化条件下,就近入学实际等价为就房入学,而在对所谓“学区房”的追逐中,“价高者得之”的模式不仅本身显然违背了政策初衷,甚至还滋生出一些始料未及的衍生效应,而且这些效应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导致扭曲进一步加剧。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学区房”价格暴涨几近失控,而在这种堪称疯狂的择校潮中,不同学校的生源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教育部门均衡各校资源配置的努力持续性地被冲抵,甚至还使得校际差距有所扩大,而这,又会诱发更强烈的择校冲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阶段“学区房”溢价的惊人幅度严重挑战着教育公平,而且还持续加剧着解决问题的难度,为此,在这种路径依赖将形成未形成的关键当口,需要各级政府切实认识到提升、保障教育公平是自身义不容辞的必然义务,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占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的要求出真招、见实效,让公平的阳光投射到每一个孩子的人生之始。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6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