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上云”故事之上海:一座超级都市的“一网统管”实践

一年以来,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在寒潮应对、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应急响应中,在中秋国庆双节、第三届进博会等重要节日和活动期间都发挥了显著作用。

2021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 | 上海报道

在过去的70年里,上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500万在沪人口,600多万辆汽车,217万家企业,12万公里地下管线,1.5万幢超高层建筑……

但在硬币的另一面,城市生活有多丰富,城市治理就有多复杂,让2500万在沪人口安全舒心地工作和生活,堪称世界级难题。尤其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了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更是扰乱了现代城市的治理模式。

上海的管理者们很早就意识到,只依靠人海战术和传统技术手段,必然是“看不清楚、管不过来、处理不了”。所以,城市治理要“牵住牛鼻子”,就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超级城市大脑,把城市全面“数字化”,从海量数据资源中及早预见潜在风险,尽早应对。

2020年初,上海市以“一网统管”为引领,开启了一场超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创新实践。在管理理念上,城市居民被看作“用户”,“城市管理和服务”被看作“产品”;在组织设计上,首创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下称“城运中心”),设计了城市、区、街镇三级架构。

一年以来,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在寒潮应对、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应急响应中,在中秋国庆双节、第三届进博会等重要节日和活动期间都发挥了显著作用。

城市是“产品”,市民是“用户”

带着对上海“一网统管”的好奇,《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实地探访了上海市城运中心。

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介绍,上海在思考“一网统管”和城运中心的战略定位时,市委、市政府给出了清晰的方向。

依照全新的互联网视角,市民被视为城市的“用户”,城市的管理和服务则是“产品”,要提升产品体验,就要解决城市日常管理的难题。

阿里云智能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刘炜对《中国经济周刊》回忆,上海市城运中心成立初期,相关项目组几乎每天和市城运中心负责人讨论城运平台的设计和系统的技术开发。“讨论的重点之一,就是市城运中心的大屏如何设计,通过反映上海全城的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了解城市运行中的问题。”刘炜说。

采访当日,记者在市城运中心“一网统管”平台大屏看到,从“水电气”的负荷用量到交通实况拥堵路段,从城市环境实时指数到具体事件的处置流程等等一览无余。据介绍,反映“城市运行体征”的数据有1700多项,每5秒自动刷新一次,能第一时间发现城市运行中的风险和隐患。比如,进博会期间大客流人群会触发预警,孤寡老人家的燃气泄漏也会有系统警示。

面对应接不暇的问题,市城运中心又如何应对呢? 徐惠丽介绍说,“线上”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是第一步,还需要“线下”紧密协同处置。纵向看,市城运中心规划了三级平台的组织设计。其中,市城运中心负责顶层设计,加强对三级城运中心建设和指导。区城运中心向上打通市级,向下联通街镇,横向整合本区部门,统筹协调。街镇城运中心是信息收集的前端和事件处置的末端,重点处置城市治理的具体问题。

而横向看,在日常城市事件处理中,市城运中心是各委办局联动协同的枢纽,各委办局是具体事务处置的承担者和响应者。但在城市紧急状态下,市城运中心将统一指挥和协调跨部门、跨地区和跨层级的事务。

采访中,徐惠丽对记者多次强调,“一网统管”要线上线下结合,要横纵协同。看得出,上海市城运中心诞生之初就深思熟虑,有了完整的组织保障和执行流程。此后的多次重大活动保障和应急事件处理证明,这样的制度设计行之有效。

p19 “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的上海市城运大厅

“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的上海市城运大厅

“一网统管”六方协同,阻击“超级寒潮”

5年前,突如其来的降温,让上海打了个“寒战”。

2016年1月,上海遭遇“霸王级”寒潮。极速下降的气温让全市水路管线频频爆管。1月24日当天,供水热线被5万次求助电话打爆了。寒潮导致的全市水管水表报修多达23万起。仅崇明城桥镇一处水管爆裂,就导致4.5万户、10万居民长时间用水受影响。

2020年圣诞节当天,上海市民再次收到“寒冷”预告——他们即将迎来近20年来最冷的新年。强冷空气将带来断崖式降温,幅度可达9℃~11℃。气象部门说,这是比5年前更为“冰冷”的寒潮。

果不其然,2021年1月9日凌晨4时17分,平凉路渭南路口地下管爆裂。《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杨浦区城运中心听到了之后的故事。

杨浦区城运中心接报后第一时间指挥调度,启用指挥保障系统,实时连线大桥街道城运中心值守人员,随时了解事件处置进度。15分钟内,大桥街道、消防、路政、水务等部门已及时到场开展处置。为防止出现大面积积水和道路拥堵情况,交警部门也到场维护路面秩序,保障交通。凌晨5时45分,受损管道阀门已关闭,现场积水也已排净,道路未拥堵。确定水管爆裂原因是上世纪70年代沿用至今的水管严重老化后,路政与水务部门立刻进行抢修。

9点左右,杨浦区城运中心副主任陈雷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连线大桥街道城运中心,了解应急预案处置情况。“对于水管爆裂的处置大家都有应急预案,所以当时只是确认了处置情况,了解居委会需要城运协调落实的事项。”陈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陈雷介绍说,按照应急预案,居委会首先会做好告知工作,安抚好居民情绪,让居民了解断水的原因以及最新处置情况;其次需要做好摸底工作,判断受断水影响的居民户数以及生活用水储备是否充足,启用小区内可正常使用的公用水龙头,必要情况下城运中心会联系属地消防支队备勤,以提供基本生活用水供居民洗漱使用。

两小时后,城运中心陆续收到现场报告,“由于预案充分,应急用水等物资都很充足,所以当天断水没有造成太大影响。”经过一番紧急抢修和水质检测,下午4点,管线恢复供水,路面也完成了修复。

在这场紧急的爆管抢修中,水务、路政、交警、街道居委会、城运中心、消防部门密切配合,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徐惠丽介绍,虽然号称是本世纪最强的寒潮侵袭,但今年上海城市运行总体情况良好,水管和水表受损情况明显减少了,全市报修量不到2万件,对比5年前降低了九成。

“前期在线下做了大量工作,社区把各项预防管理工作落实下去。此外通过数字技术,全市易出问题的点都在指挥大屏上有呈现,整个城市的地铁运行、公交运行、水电气供应,及当前抢修的情况都可以实时呈现,很清晰。在‘一网统管’的推动下,专业部门和属地部门线上线下多方协同、配合,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徐惠丽说。

在“一网统管”大屏幕前 “守岁”,保障在沪居民就地过年

p20 上海市城运中心的数字农业监管到每一块农田都有自己的身份信息标签

上海市城运中心的数字农业监管可以做到每一块农田都有自己的身份信息标签

p20 在城运中心大屏上看到的外滩实时画面

在城运中心大屏上看到的外滩实时画面

2021年除夕一早,上海市城运大厅内的工作人员已经悉数到岗,当日值班长、城运中心值守组组长锁晓东第一时间就坐在“一网统管”平台的大屏幕前。“我们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利用数字化手段,为这座城市‘守岁’。”锁晓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由于今年号召“就地过年”,为了保障春节期间市民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阿里云支持城运中心建设了“春节假期民生保障系统”。在打通50个部门、185个系统、近千个应用的基础上,“一网统管”平台又对接了淘宝、高德、饿了么等第三方企业,动态地了解春节期间城市商业活跃度以及市民出行情况,协调各方工作。

徐惠丽认为,随着“一网统管”持续深化,类似“春节假期民生保障系统”的创新性应用会更多,迭代会更快。因为城运中心平台可以接入各个部门的系统,城运中心和各职能部门,就像淘宝平台和店主。

这带来了两个新变化:第一,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在平台上能实现资源流动。第二,平台上有共性的服务和管理事项可以集中处理,就像淘宝上的物流、支付一样,把政府管理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2021年新年伊始,上海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正式打响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的发令枪。

如何建设智慧城市,运用最前沿的数字技术,管理好一座超级都市——辖区范围大,人口密度高,经济超活跃,上海的“一网统管”实践提供了一个现实样本。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6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