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IPO批量“撤单”

现场检查震慑企业“带病闯关”

易会满在演讲中则表示,对“带病闯关”的,将严肃处理,决不允许一撤了之。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北京报道

IPO主动撤单越来越多,到底是现场检查的功劳,还是《刑法》修正案正式生效后起到了更大的威慑作用?对此,市场议论纷纷。

近日,针对IPO撤单的问题,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称,在IPO现场检查中出现了高比例撤回申报材料的现象,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看,并不是说这些企业问题有多大,更不是因为做假账撤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保荐机构执业质量不高。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10日,从审核状态看,已有70多家企业撤回申请。

多位市场人士认为,鉴于IPO现场检查的威力,部分发行人和中介机构选择主动撤材料,尤其对那些“带病闯关”的企业与执业质量不高的中介机构起到了威慑作用。

p63

现场检查发威,IPO批量“撤单”

2020年是A股IPO的“收获年”,上会企业数量、过会率,以及IPO承销规模等多项指标创下近10年新高。

但从2021年初开始,随着IPO现场检查举措的落地,部分IPO企业“不约而同”地撤回上市申请资料,IPO批量“撤单”现象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1月28日,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提及今年工作重点,明确提到“为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依法从严加强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的日常监管,优化市场生态”。

3月24日,一位中小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在注册制大背景下,保荐机构执业质量不高确实是市场面临的一大问题,政策收紧对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责任要求。”

财信证券研究发展中心总经理袁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保荐机构与保荐代表人是上市公司质量第一道把关人,其专业能力、执业质量对于上市公司能否上市成功,以及上市公司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但这1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多起严重的保荐责任事故,说明保荐机构与保荐代表人在‘看门人’与利益相关者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定位不准的情况。因此,严格落实保荐制度,督促保荐机构与保荐代表人提高执业质量,并且加大对违规事件的处罚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今年年初被上交所“点名”的西部证券,监管机构提醒其执业质量问题后,仍履职不到位。

1月27日,上交所发出监管措施决定书,对西部证券予以监管警示的决定,称其作为华纳药厂、兴嘉生物的科创板上市保荐人,存在保荐职责履行不到位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0年3月、9月,上交所就对西部证券保荐的相关科创板申报项目的执业质量问题采取了出具监管工作函、约见保荐业务负责人等监管工作措施,但在后续项目开展过程中,西部证券仍出现上述履职不到位的情形。

“从目前情况看,不少中介机构尚未真正具备与注册制相匹配的理念、组织和能力,还在‘穿新鞋走老路’。”易会满表示。

1月29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下称“《检查规定》”),检查内容为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

根据《检查规定》,在发行上市审核和注册阶段,首发企业存在与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相关的重大疑问或异常,且未能提供合理解释、影响审核判断的,可以列为检查对象。

《检查规定》公布后不久,2021年1月3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就通过抽签选出了20家IPO企业,启动注册制试点启动以来的首次现场检查。截至2月20日,此轮随机抽取的20家首发企业中,已有16家主动撤单,占比高达80%。

针对IPO批量撤单现象,深沪交易所均表示,对于现场检查进场前撤回的项目,如发现存在涉嫌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保荐机构、发行人都要承担相应责任。

“带病闯关”企业不能一撤了之

注册制的推行大幅提升了审核效率,也让更多企业看到了上市的巨大可能性,并对A股市场趋之若鹜。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3月10日,已有超过70家企业终止IPO,绝大多数企业为主动撤回上市申报材料。

据报道,撤单的70多家企业中,10家由中信证券保荐,数量居首,中信建投、民生证券各有5单项目因撤回终止,海通证券、华泰联合、国信证券均有4单。

袁闯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注册制并不意味着企业上市标准的降低,一些企业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抢抓注册制试点的时间窗口申报上市材料,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在核准制下,我国也经历过多轮现场检查,结果表明“真金不怕火炼”,真正优秀的公司是能够经得起检查的。

据悉,某工程机械企业IPO项目经过多轮问询,即将上会,但保荐券商从声誉和IPO被否风险等多维度评估后,建议该企业撤回上市材料。券商这一建议在上述发行人众多股东中引发矛盾,券商坚持“撤单”,导致这家企业不得不撤回材料。

多家券商人士告诉记者,不少企业选择主动撤回以等待新的“时间窗口”重新申报,券商和企业都不愿因现场检查查出问题,从而“堵死上市之路”。

“上市没有捷径,无论是企业还是保荐机构,都需要适应严监管环境,把基本功打牢,把准备工作做充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上市的目标。”袁闯说。

“IPO政策窗口的调整让我们这些中小企业有点不适应。”一位刚撤回IPO材料的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说,现场检查确实吓退了一批想“浑水摸鱼”的拟上市企业。

以被上交所“点名”的兴嘉生物为例,上市委员会要求兴嘉生物就修改关于自身行业属性、专利数量额等进行说明,并对公司科创板定位的合理性提出疑问。此外,据上交所披露,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召开前夕,上交所接到投诉举报称,兴嘉生物未披露公司原经销商郑州兴之博实际控制人何某某2017年曾通过长沙厚逸间接持股等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11月IPO被否后,兴嘉生物于今年2月25日再次冲击IPO,已在湖南证监局辅导备案。

易会满在演讲中则表示,对“带病闯关”的,将严肃处理,决不允许一撤了之。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6期)

2021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