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中央财经委研究部署碳达峰、碳中和

“碳中和”目标里的考验和机遇

“碳中和”时代,传统能源行业如何“接招”?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北京报道

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

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十四五”这个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此次会议从能源体系、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绿色低碳生活、生态碳汇能力、国际合作等7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可以预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深刻地引导着经济大势和产业走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p52

能源电力系统低碳转型是关键环节

从去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碳中和已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大趋势。

2020年,我国宣布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所谓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而碳中和则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我国能源结构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约为85%。在会议部署的要重点做好的七方面工作中,能源体系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排在第一位。

这就要求加快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新能源固有的随机性强、波动性大和抗扰动能力差的特点,对于传统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一项巨大挑战。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党委书记董昱曾指出,传统电力系统采取的生产组织模式是“源随荷动”,或者通俗地讲叫发电跟着用电走。用一个精准可控的发电系统去匹配一个基本可测的用电系统,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滚动调节,实现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但在新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中,因为集中式的风电、光伏大规模接入,发电侧的新能源随机性、波动性影响巨大,“天热无风”“云来无光”,发电出力无法按需控制。同时在用电侧,尤其是大量分布式新能源接入以后,用电负荷预测准确性也大幅下降。这意味着,无论是发电侧还是用户侧都完全不可控,所以传统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占比新能源电网的运行需求。

董昱给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过去电网像一艘航空母舰,现在改成了一个小吨位的货轮加上无数艘小帆船来运行,大海里边一个大浪过来,首先小帆船就翻了,小吨位货轮也会产生大幅摇摆,对电网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

而在此次会议中,新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主体地位首次得以明确。会议提出,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为助力新能源消纳,服务绿色发展,国家电网已经发布了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承诺“十四五”期间,新增跨区输电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建成7回特高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5600万千瓦;到2025年,其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

p53

“碳中和”时代,传统能源行业如何“接招”?

受资源禀赋影响,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长期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意味着,要实现碳减排目标,煤炭行业无法缺席。

煤炭行业要实现低碳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近年来,我国煤炭的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不断下降,从2016年的62%降至2020年的56.8%,5年的时间占比已经下降了5.2个百分点。

在“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之下,长期贴着“高碳”标签的煤炭行业“十四五”期间将如何“接招”?

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左右、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煤矿数量减少到4700处以下。而到“十四五”末,我国煤炭产量将控制在41亿吨左右,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矿数量控制在4000处左右,煤矿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表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是煤炭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煤炭行业将采取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应研究机构,开展煤炭转型相关研究;行业协会要推动发展低碳技术研究和培育煤炭行业技术的市场机制;要推动构建碳中和的相关标准体系,开展煤炭转型相关的培训活动,借鉴国际经验,发掘低碳技术资源,构建煤炭行业企业减碳的目标数据库,开展碳中和试点、示范工作等多项举措,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对于企业来说,确实压力很大。”国家能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鹏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在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国家能源集团作为中央企业需要为之付出努力。而由于企业主业板块所限,无论是煤炭、化工还是电力都是高碳排放的,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压力比较大。国家能源集团将在智能化大背景下对于煤炭行业进行升级,在“十四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在光伏领域,国家能源集团在一些采煤沉陷区布局光伏+生态修复等综合利用项目,预计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让新能源在业务占比中大幅提高。

而在煤炭之外,传统化石能源中的油气行业,也已经迈出了自身的转型步伐。

今年1月15日,包括“三桶油”在内的17家石油和化工企业、园区以及石化联合会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宣言从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大力提高能效、提升高端石化产品供给水平、加快部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大幅增加绿色低碳投资强度等六方面提出倡议并做出承诺。

目前,“三桶油”对于零碳能源的差异化布局也已经展开。

在区域层面,不少能源大省也面临转型升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严峻考验。

山西是国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进入新发展阶段,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今年两会期间,山西省发改委主任刘锋表示,“十三五”时期是山西新旧动能转换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时期。但山西碳排放总量仍居全国前列,10年内完成碳达峰任务异常艰巨。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刘锋表示,目前山西省正在研究制定方案,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

同样作为重要的原煤产地,内蒙古也面临转型升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严峻考验。

3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部门表示,在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方面,“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将推动“四大产业”“十大工程”。“四大产业”是指,内蒙古依托能源基地建设,以资源和市场换产业,开展新型能源产业关键装备及其零部件制造,打造风能、太阳能、氢能、储能四大新型能源产业,初步计划“十四五”时期实施30余个项目、完成投资近千亿元。“十大工程”是指,内蒙古实施的新能源倍增、灵活电网、控煤减碳、源网荷储、再电气化、绿氢经济、数字能源、惠民提升、科技赋能、区域合作10项工程。

据介绍,内蒙古坚持将控煤减碳作为硬约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四五”时期煤炭消费占比降低10个百分点,推动电力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里的新机遇

工业、建筑、交通是我国主要终端能耗部门。会议还提出,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此前,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工信部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汽车产业实施路线图,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并行发展,同时通过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发布相关标准等,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毋庸置疑,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仍将是长期持续成长的行业。

近年来,在一揽子政策的推动和引导之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白皮书》显示,10年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由2000台暴涨至114万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

“汽车行业应该是国内有条件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产业之一。”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看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加速汽车的电动化,让电动汽车的占比能够快速提升,让电动汽车尽快使用由新能源产生的电力。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新能源车产业发展从政策驱动走向行业自驱,未来配套设施的发展空间巨大。新能源车产销持续扩张将进一步拉动上游电池、设备以及电子元件的需求,同时对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将形成巨大推力。

在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解振华看来,尽管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这也是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加速转型的极好机遇,可以倒逼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和政策创新,向市场主体传递清晰信号,引导未来的资金技术投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领域。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6期)

2021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