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为造车,小米准备了100亿美元,能不能把汽车价格“打下来”?

小米汽车会不会是99999元一辆?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 北京报道

1

“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我决定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当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在3月30日晚举行的小米2021春季发布会上,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回顾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之后,一度哽咽、眼含热泪地宣布了这个消息。

3月30日港股盘后,小米集团(01810.HK)在港交所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进入造车领域。受此消息提振,3月31日港股开盘,小米集团(01810.HK)的股价盘前竞价高开14%,但当日收盘时涨幅仅为0.59%。

十年投入100亿美元,够用吗?

作为小米开启新十年征程的第一场重要发布会,也是小米史上新品最多的一场发布会,小米2021春季发布会原本计划在3月29日举行,时长要超过4个小时。但由于雷军身体原因,变为连续两天举办。

30日当晚,雷军的声音依然有些嘶哑,但他宣布的消息却个个重磅。除了小米11Pro、小米11 Ultra、小米MIX FOLD等一系列新品手机以及笔记本和其他IoT产品,小米还正式公布了两项重大消息:一是启用由国际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操刀设计的小米新logo;二是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我们将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来面对这全新的征程。”雷军说。

当然,外界最为关注的还是小米的造车计划。雷军透露,小米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而自己会亲自挂帅CEO。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将达100亿美元。

十年投入100亿美元造车是什么概念?够用吗?记者查阅对比了几家“小米汽车”可能竞争对手的财报和融资纪录。

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中,中国传统车企中的“头部玩家”是比亚迪和吉利。根据两家公司公布的最新财报,2020年,比亚迪总营业收入为1566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金额合计85.56亿元,研发在总营收中占比约为5.4%。而吉利汽车2020年总营收为921亿元人民币,其中研发投入48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约为5.2%。

而“造车新势力”方面,蔚来2020年研发投入为24.88亿元人民币,在总营收中占比为15.3%,预计2021年研发投入将增加一倍,约为50亿元;理想2020年研发投入为11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为11.6%;小鹏2020年研发投入为17.26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为29.5%。

对比来看,2020年,小米集团总营收规模为24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4%;经调整净利润达到人民币130亿元,同比增长12.8%。而同期的研发投入,2019年为75亿元,2020年增加至93亿元,增幅为23.5%。不多这个数字还是略低于小米年初对外释放的“2020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的目标。

根据公开信息,蔚来至今的融资总额约为96亿美元,小鹏汽车融资总额约为77亿美元,理想汽车融资总额约为31.6亿美元,比亚迪的融资总额约为113亿美元,而特斯拉融资总额则超过200亿美元。

对比来看,小米计划十年百亿美元的投入并不算特别夸张,但雷军表示,小米造车目前并不考虑对外融资,小米汽车将是小米100%持股的全资子公司。

据记者了解,智能电动汽车非常受资本的追捧,这也是为何过去的2020年,从特斯拉到蔚来,股价都飙升数倍甚至十余倍的原因,连贾跃亭的FF法拉第未来都起死复生。不少风险投资人都对小米造车充满兴趣,如果雷军想要融资,可能不是难事。

但雷军还是表示,小米会全资造车。因为“目前小米有了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稳健增长的全球第三手机业务,有最好的智能生态,还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他说。

2

关于造车,雷军在犹豫什么?

小米要造车的消息其实流传已久,不过,小米却一直在“辟谣”。此前,有媒体援引小米内部人士的消息报道称,股东投资人和小米团队其实对造车的欲望很强烈,犹豫的正是雷军本人。

雷军也没有讳言自己的犹豫。“今年1月15号,董事会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一下电动车产业。讲实话,一开始,我心里是不愿意的。手机业务好不容易才重回世界第三,这一仗还没真正打完,做车会不会分心?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时代的大潮面前,我们将何去何从?”雷军表示。

作为特斯拉的首批中国车主,雷军对电动汽车行业一直非常关注,他还透露,他和小米其实已经先后投资了十几家与电动汽车相关的公司。雷军透露,在过去75天里,经历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两次正式的董事会,小米才做出了小米史上的最重大的决定:造车。

而另据记者了解,除了带队的雷军,一手打造了小米电视的王川将负责小米汽车的具体执行。

不过,不止小米,对于所有新玩家而言,造车这件事都有很多山峰要爬、很多深坑要迈。更何况“造车新势力”们已经出发了五六年。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小米要怎么造车?雷军还会坚持小米手机的打法吗?还会做极致性价比的“年轻人的第一辆电动汽车”吗?靠软件服务而非硬件盈利的互联网思维还能奏效吗?

小米造车的消息一出,就有网友们便开始猜测,按照小米的定价逻辑,小米汽车会不会是99999元一辆?会不会启动前要看15秒广告,但车价可以便宜2万元?

而外界对小米汽车更多的期待在于,它能如何与小米手机以及小米的IoT生态融合联动,如何带来不同的价值和体验,这无疑是小米汽车最独特的竞争优势。

风口之下,小米的造车和华为的不造车

近年来,大量资本和互联网、房产、家电等多个行业的巨头纷纷涌向智能电动汽车风口,而传统汽车厂商也在积极转型或者寻找伙伴。在智能手机的玩家当中,除了小米,华为也显露了对汽车场景的巨大野心,只不过华为选择的是不造整车。

早在2019年5月,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2020年4月,华为正式发布了HiCar品牌,并推出了其为智能汽车打造的全栈式解决方案,涵盖“五大系统、三大平台”,一应俱全。

有业内人士调侃,华为在智能汽车上的技术专利和解决方案,除了没覆盖车壳子,其他技术活儿全干了。目前,华为HiCar已经合作了超过150款车型,预计到2021年装车量将达到500万台。

这也让外界不断传出华为造车的传闻。不过,去年11月25日,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一份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签发的文件,其中再次重申,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任正非表示。

无论是小米选择自己造车,还是华为选择“退居后排”,为造车企业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都是看中汽车行业正在逐步智能化、电动化的行业大趋势,正如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的转型浪潮,不得不追上紧跟。雷军的小米,也是“时代的一粒米”。

责编 | 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