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从全国两会透视健康中国新图景

一场疫情让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被空前重视。

医疗卫生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秉阳︱全国两会报道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今年两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批准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是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回应了哪些民生健康关切?从中可以透视出怎样的健康中国新图景?

73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一场疫情让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被空前重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表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证明,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执行院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刘远立表示,鉴于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成为“十四五”期间政府在卫生健康领域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

公共卫生体系如何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表示,医疗机构的防病和控病职责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是未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极为重要的方面。

王辰表示,公共卫生体系包括疾病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五大方面,如果把疾控系统比作“神经”,那么医疗系统主要构成了“肌肉”和“骨骼”。

他建议,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不仅要加强疾控体系建设,同时一定要着重加强医疗机构的建设,推动两者分工有序、整体融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而其重点在于预防。守护人民健康,重要立足点就是要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推动预防关口前移。要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

刘远立表示,希望看到的不是花大量的钱一味搞维持成本高、使用率低的硬件投入,而是聚焦公共卫生体系里一些关键环节的关键问题的有效解决。

“例如如何尽快建立健全针对新发传染病的跨部门跨行业、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化快速监测预警机制,应该成为整个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刘远立说。

记者了解到,此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曾经明确要求,发热门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发挥“哨点”作用,实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不难预见,“十四五”期间,更加精细化、智慧化的疾控系统与医疗机构将成为推进医防协同的主力军,协同发力挺进主战场。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抗疫斗争中,公立医院承担了最紧急、最危险、最艰苦的医疗救治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实践充分证明,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救治体系是应对重大疫情的重要保障,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石。

守护人民健康,改革是动力之源。面对疫情,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尤其是公立医院,为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公立医院改革迈入“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推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表示,未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要实现三个“转向”,即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加快破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同时,公立医院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努力在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方面求实效,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国家推进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努力推进医疗资源同质化,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表示,国家药品集采砍断了药品销售与医生处方权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规范处方行为,净化行医环境。同时,配套执行的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不仅调动了医疗机构参与集采的积极性,也为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做好健康促进工作腾出空间。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公立医疗机构改革,促使其回归公益性。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从“4+7”试点、试点扩围到如今的常态化运行,我国药品集采机制创造性地建立了“政府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模式,设立政府和联采办“双层架构”,体现了政策制定和具体操作相分离的思路,形成了企业自愿参与、自主竞争的市场发现价格机制。

74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食品药品疫苗监管。优化预约诊疗等便民措施,努力让大病、急难病患者尽早得到治疗。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

不难看出,政府工作报告提供了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放心用药的前进方向,除此以外,怎样更好地保障全民健康?

刘远立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加突出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中全民健康的重要性,也更加强调主动健康的作用。他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大举措: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今年重点工作更加聚焦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刘远立说,例如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强化食品药品疫苗监管,优化预约诊疗等便民措施,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等。

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增加有效性才能解决人民群众健康的具体问题。更强调主动健康,则意味着“治未病”理念的贯彻与落实。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健康领域继续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到,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绝不局限于卫生健康部门或卫生健康行业一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王辰认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包括卫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社会资源分配等等,才能真正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5期)

2021年第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