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高莉:完善“医养康养”养老体系,打通农村养老“最后一公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搭建农村“医养康养”模式和养老服务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残联党组书记高莉提出构建“医养康养”协同保障机制、搭建资源与信息共享平台等多项建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杨琳 | 全国两会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搭建农村“医养康养”模式和养老服务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残联党组书记高莉提出构建“医养康养”协同保障机制、搭建资源与信息共享平台等多项建议。

1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残联党组书记高莉

在养老事业和服务方面,国家已有相应目标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高莉认为,国家重视养老工作,为农村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慢性病多发和身体功能减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失能老年人比重增加。

在她看来,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存在供需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在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养老需求。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单一、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愈加凸显。

她表示,近年来,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定居或外出务工,农村独居老人逐渐增多。“新农合”制度能减轻农民日常看病负担,但按当前报销比例和农民收入,部分农民面对“大病、重病”时,其经济负担仍然很重。而且,目前农村有“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院和机构较少,即使个别乡镇有,农村老人也难以承受。 

高莉认为,应着力构建并完善农村“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打通农村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此,她提出以下四项建议:

一、构建“医养康养”协同保障机制 。在公办养老机构兜底的基础上,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事业,提供专业化、可持续的“医养康养”服务。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形成政府、企业、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格局,为发展农村“医养康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提供保障。

二、健全“医养康养”养老服务政策。建议研究制定“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体系相关政策,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同时,对于社会力量兴办的非营利性“医养康养”服务机构,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与公办“医养康养”服务机构一视同仁,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三、搭建资源与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医养康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管理系统,有效整合乡镇福利机构的养老资源,打造智慧化养老服务新模式,促进现有农村地区福利院、敬老院等资源与信息共享,为构建农村“医养康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提供支撑。

四、加强“医养康养”专业护理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制定完善从业标准,提升从业人员的数量、素质和技能。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待遇,落实村医补助和养老政策,为村医搭建“留得住、能发展、有保障”的平台。

责编:郭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