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张智富关注农村“一老一小”:农村养老金保障水平过低,农村孩子就地上学难

3月4日,全国两会拉开帷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张智富带来了多份建议,其中两份是关于农村“一老一小”问题的,分别是《关于提高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的建议》和《关于关注解决农村孩子就地上学难问题的建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 全国两会报道

3月4日,全国两会拉开帷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张智富带来了多份建议,其中两份是关于农村“一老一小”问题的,分别是《关于提高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的建议》和《关于关注解决农村孩子就地上学难问题的建议》。

针对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问题,张智富去江西省4个发展特点各不相同的农村进行了调研,发现农村老年人对当前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保障水平过低的反映较为集中;针对农村孩子就地上学难的问题,张智富去江西17个行政村的农村小学进行了专项调查,发现农村教育生源外流严重,部分农村教育难以为继。

“农村‘一老一小’问题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每一个农村家庭都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张智富说。

498b9573f469ecd23ac41a3850d8223

全国人大代表张智富

建议实行“去身份化”“去地域化”普惠式全民基础养老金制度,提高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水平

关于农村老年人养老金水平现状,张智富调研发现,总体实现了参保率高覆盖面广,但“保基本、可持续”未充分体现。

首先是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保障水平过低。据张智富调研了解,目前农村老年人对基础养老金反映的问题,普遍且集中的有以下3个方面:  

一是养老金领取水平不足以支撑年老后的最基本生活需要。以目前“颐养之家”、“幸福食堂”正在开展的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例,若在幸福食堂集体用餐,老年人每天吃一顿午餐,每月需支付费用在120-150元左右;吃午晚餐两顿,在240-300元左右。而按2019年统计公报数据计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给付水平为每人每月 160 元左右。

二是农村老年人在年老后养老金领取水平与之前劳动收入水平之间的替代比率偏低。以2019年统计公报数据计算的给付水平,替代率约为13%。同期,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平均支付水平为每人每月近3000元,替代率约为46%。

三是农村老年人与城镇职工养老金差距过大。假如同村中有一直进城务工的农民,参加了职工养老保险,正常缴纳“五金”,按照职工养老保险的支付水平,每月近3000元,养老不成问题;而如果一直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能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月仅100多元养老金,与职工养老金差距过大。

其次是个人账户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未能充分发挥。据张智富调研了解,虽然政府对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缴费补贴,并且多缴与少缴享受不同补贴额,但财政补贴没有拉大高低档缴费之间的差距,没有带动农民加大缴费力度。

一是缴费年限长与短对待遇影响极小,难以起到鼓励长期参保作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缴费年限超过15年者,每增加一年,一般基础养老金加发1%或者1-2元。按目前中西部省份每月平均100多元计算,每多缴一年每月才加发1-2元。”张智富说。

二是缴费档次高与低的补贴差距不大,多数参保人员选择低档缴费。“农民在投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时,可以任意选择每年缴纳的养老保险档次。个人缴费在100元至几千元范围内设若干个档次,同时政府也会按照缴纳档次给予一定的补贴。如调研中,江西某县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中,最低每年缴纳100元,政府补贴30元,最高每年缴纳4000元,政府补贴95元封顶。但是很多农民只选择最低档次,只是为了把政府最低档补贴锁定。”张智富说。

“因身份差别造成养老待遇区别,使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平衡性矛盾越发凸显,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居民参保热情。”对此,张智富提出以下4点建议,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

一是消除城乡差距。建议实行“去身份化”“去地域化”的普惠式全民基础养老金制度,以消除城乡差距。基础养老金的构建以基本保障的公平性为价值取向,以国家财力的可持续性为前提条件。当前,可试行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部分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统筹基金对应的部分合并,探索建成普惠式的全民基础养老金,无差异地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和职工,公平共享发展成果,既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整体水平,同时也为进一步降低企业缴费负担释放空间。

二是提高保底水平。建议实现“保基本”大目标,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增长幅度,使基础养老金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对农村高龄老人、无子女或子女无赡养能力的老人,以及低保户、重残、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相应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最大程度保障农村困难群体“老有所养”;实现“可持续”运行,对超过15年缴费期,每增加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若干百分比,个人账户养老金另提高若干百分点,鼓励长缴多缴,充分发挥个人账户积累作用。

三是实行常态调整。建议建立基础养老金的常态化调整机制。以不低于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动幅度保持基础养老金稳步提升,为养老金待遇的有效增长提供制度保障,也使参保人员稳定预期和保持信心,以达到促进个人账户积累的作用。在一体化养老体系改革完成前,适当调整中央财政对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两项养老制度的人均补助增幅,保证二者之间同步适度增长。

四是实现互助养老。以农村熟人社会为基础和家庭养老为基础的互助养老可以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养老模式,为我国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战略性选择。当前,多地正在以开展农村“颐养之家”等形式,推动农村自助互助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可以为村庄互助养老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充分的资源支持。建议在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对农村颐养之家等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制度上给予明确,以完善其管理模式和服务标准,整合资源投入,保障资金来源,提高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水平。

农村孩子就地上学难,农村人口被动外流或导致农村人才空心化

针对农村教育生源外流情况,张智富共调查17个行政村,发现具有完全小学或教学点的有12个村,占比70.5%。接受义务教育小孩人数2735人,其中在村外读小学人数1822人,占比66.6%。小学老师101人,其中专职老师88人,占比87.1%,接受师范类教育80人,占比79.2%。老师与接受义务教育小孩人数比例1:27。

“在村外就读小学人数比例可以反映出生源外流情况。”张智富调查的17个村中,100%村外就读的有5个,占比29.5%;70%-100%村外就读的有5个,占比29.5%;50%-70%村外就读的有4个,占比23.5%;20%-50%村外就读的2个,占比11.7%;20%以下村外就读的1个,占比5.9%。

“这一数据结构表明,有14个村的生源存在50%以上外流,占比高达82.3%,而且生源外流的比例越高,则村落数量越集中,70%以上村外就读的有10个村,占50%以上外流村数量的71.4%。”张智富说,村外就读主要分两种渠道,一是跟随在县城打工的父母,在县城就读,二是离村较远的中心小学。

“农村教学质量不高是农村生源外流的关键,这里面有师资配备不达标、农村老师素质有待提升、师资不稳定等诸多原因。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才的振兴,如果乡村教育跟不上,农村人口被动外流,农村人才空心化,乡村振兴就没坚实基础。”

对此,张智富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合理布局村级小学。对接受义务教育小孩人数较多,学校硬件基础较好的村,要加大师资配备,尽快达到国家规定比例。对接受义务教育小孩人数较少的村,要推行周边若干村共建一个中心小学,整合包括师资在内的各种资源,重点提升中心小学办学质量。

二是确保赴村外就读学生交通安全。由政府财政统筹安排经费,为一至三年级等低年级学生提供乡村巴士接送服务,确保小学生上学、放学路途安全。

三是解决乡村老师后顾之忧。面向农村定向培养师资。由县级统筹,委托高校面向农村定向招录大学生,分数线可适当降低。毕业后,经考核纳入事业编制,回本村支教。适当提高乡村老师工资标准。

四是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业务培训。选送参加高校深造、参加线上培训、到重点县城小学交流锻炼等,多途径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