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在上海感受家乡年味儿

2021年的春节对很多人来说,都会成为特殊的记忆。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一些“沪漂”选择了留在上海度过这个春节。虽然不能在这团圆的日子里与家人相聚,一起吃顿年夜饭,但最熟悉、最牵挂的家乡年味儿,留在上海的他们,也要想方设法感受到。

ch2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雨菲|上海报道

2021年的春节对很多人来说,都会成为特殊的记忆。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一些“沪漂”选择了留在上海度过这个春节。虽然不能在这团圆的日子里与家人相聚,一起吃顿年夜饭,但最熟悉、最牵挂的家乡年味儿,留在上海的他们,也要想方设法感受到。

吃上家乡寄来的年味儿,煎饼小摊照常营业

北风来自福建浦城县,在上海已经有20多年,和妻子经营着一间杂粮煎饼小店。20余年里,他们每年一到春节,都会带着两个女儿回老家看望老人,吃团圆饭,祭祖扫墓。然而今年的情况有一点特殊。临近春节,在湄洲岛供电公司上班的大女儿打电话回来说,公司倡导职工就地过年,她就不回家了;二女儿在上海读书,学校也鼓励学生留沪过年。衡量之下,老两口决定干脆今年不回家了,一方面响应倡议,另一方面也体验一回上海的春节。

北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得知他们留沪过年后,家里的亲戚第一时间就给他们,还有在湄洲岛工作的大女儿分别寄了家乡年货。除夕那天,北风的妻子用来自老家的冬笋和腊肉做了一份全家人最爱吃的腊肉笋锅,还用传统手艺制作了浦城特色美食蛋皮燕,再蒸上家乡寄来的红糖年糕……一顿充满家乡年味儿的年夜饭,让北风一家在上海开开心心过大年。

来上海二十几年,北风一直在同一个地方摆摊,街里街坊已经非常熟络,平常大家都会照顾北风的生意。“反正今年大家都原地过年,熟客看到我过年还开张也很开心,说这下早饭有着落了。”北风笑笑说道。在他看来,既然春节不回去,多做几天生意,也给大家伙儿多一个早饭的选择,他还挺开心的。现在他就希望到清明节的时候,能有机会回去上香祭扫。

078北风的妻子用家乡寄来的食材做了一桌有家乡年味儿的年夜饭

北风的妻子用家乡寄来的食材做了一桌有家乡年味儿的年夜饭

078-2大年初一,北风的煎饼摊也有不少人光顾

大年初一,北风的煎饼摊也有不少人光顾

同学们一起留校过年,食堂提供“一分钱年夜饭”

晓娟是上海某高校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学校很早就倡议在校生就地过年。晓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学校大部分学生今年春节都选择留在学校。对于他们来说,不只是过年不能回家了,他们整个假期都要在学校度过。

春节期间。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年货小礼品,让晓娟觉得暖暖的,很有过年的气息。晓娟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学校食堂还推出了一分钱的年夜饭,每一餐可以任选三荤两素,只需要一分钱,大年夜还有免费的汤圆和水饺,供留校学生在食堂一起欢度春节。

为了能让她尝到家乡的味道,晓娟的父母从老家特地寄来了家乡的刀鱼馄饨。住宿舍的她原本担心储存和加工的问题,特地跑去食堂询问,结果食堂阿姨欣然帮她煮好了馄饨。晓娟不少同学家里都寄来了年货,一些需要加工的家乡特产,学校食堂就会帮忙进行简单处理,让同学们不辜负父母的一份牵挂,吃上家乡的年味儿。

东北小伙儿家乡快递停了,同事们合力做出一桌东北菜

冬冬来上海快3年了,今年是他第一次在上海过年。作为一位“Tony老师”(理发师),他所在的美发沙龙打出了“员工不返乡,初四起正常营业”的口号。冬冬的老家在黑龙江哈尔滨,当时属于中风险地区,返乡之路的检测和隔离程序也要相对复杂一些,因此他彻底放弃了回家过年的想法。

“杀猪菜”是冬冬最想念的家乡过年佳肴,大盆装的酸菜,喷香的血肠和白肉,那种大快朵颐的豪放,是在别的地方感受不到的。由于中风险地区快递不发货,冬冬也没能收到从家乡寄来的年货。

凑巧的是,冬冬身边有不少同事都来自东北,除夕夜,大家一起张罗了一顿东北人的年夜饭。锅包肉、哈尔滨红肠、东北肘子、芸豆炖排骨、小鸡炖蘑菇、蘸酱菜……异地老乡们各尽所能,热热闹闹地撑起了一桌子家乡年味儿。

冬冬把一桌子年夜饭拍给爸妈看,好让他们放心,儿子独自在上海过年也过得很好。冬冬还跟他们开玩笑说,明年过年的时候,就带着这里面最会做饭的姑娘回去见家长!

079-1留校学生在食堂欢度春节

留校学生在食堂欢度春节

079-2冬冬和东北同事们除夕合力做出一桌东北

冬冬和东北同事们除夕合力做出一桌东北菜

079-3大年初四,冬冬所在的美发沙龙开始营业

大年初四,冬冬所在的美发沙龙开始营业

带外国男朋友回家见家长,包饺子体验中国年

慧子是某跨国公司白领,在上海生活6年了,她的妈妈自从去年退休之后,就从老家搬来上海,暂时帮忙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今年也是第一次两人一起在上海过年。还有一件特别的事,那就是慧子交的外国男朋友,今年春节第一次来慧子家里做客,和慧子妈妈见面。

身为擅长做面食的西安人,大年三十,慧子妈妈亲手和面擀皮包饺子,让外国友人尝尝最传统的中国美食。慧子也帮忙一起包,虽然手法有些生疏,但也足以让外国男朋友大开眼界,举着手机不停拍照。慧子妈妈还托人从西安寄来了家乡的特产甑糕,这是慧子从小就最爱吃的味道。

虽然没有回老家,但这个春节对慧子来说无疑是充实幸福的。无论身在哪里,有妈妈在的地方就是家!新成员的加入,也给母女俩带来更多话题和乐趣,一顿年夜饭,朴实无华的家乡年味儿,也增进了三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慧子妈妈说,她对慧子的外国男朋友挺满意的,小伙子彬彬有礼,一表人才,还能用简单的中文交流,这次在上海一起过年是非常开心的体验。慧子和男朋友还带着她逛了很多上海景点,看得出这个外国小伙懂的很多,对女儿也体贴入微。女儿31岁了,她也希望明年春节的时候,两人关系能有进一步发展。

080-1过年期间,快递员小曾依然非常忙碌

过年期间,快递员小曾依然非常忙碌

080-2佑佑给上海婆家人包了自己家乡特色的饺子

佑佑给上海婆家人包了自己家乡特色的饺子

 

快递小哥过年不停歇,遗憾错过女儿周岁生日

小曾是一名快递员,今年30岁,来上海3年了。家在四川成都的他,去年春节就没能回去,不仅如此,由于快递行业的特殊性,春节期间他也是不休息的。临近过年,小曾的父母给他寄来了自己做的腊肉香肠,用小曾的话说,他自己做的菜只能称得上有盐味儿,但除夕蒸一盘腊肉香肠,一下子就有家乡味道了。

小曾最大的牵挂,就是他的老婆孩子。去年年底,小曾就让老婆先带孩子回家了。独自留在上海的小曾,平时每天要工作到晚上9点多,但送快递的间隙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跟老婆视频通个话,看到屏幕那头的老婆孩子,话不多的小曾就在屏幕这头憨憨地笑。

小曾表示,这次过年不能回家,有一件最令他遗憾的事:大年初二是宝宝满一周岁的日子,而他却不能陪在她身边过生日。那天一早,小曾给老婆发了个大红包,一天给家里打了三通视频电话,哪怕宝宝在睡觉,他也想能多看一会儿。虽然老婆和孩子的归期还没有定下来,但他已经在网上咨询拍摄周岁写真的影楼,等宝宝回来就预约,因为他想把女儿的成长留在照片里。

080-3佑佑和老公特地跑到外环外放小烟花

佑佑和老公特地跑到外环外放小烟花

080-4小曾布置好新年气氛等老婆孩子回来

小曾布置好新年气氛等老婆孩子回来

逛景点、放烟花,过个年好像跟这座城市更亲近了

嫁到上海第五年的佑佑,往年春节都会安排和双方父母一起外出旅行过年。佑佑觉得,这种新的过年方式,既避免了她和老公过年去谁家的纠结,又能有一个全家人团圆的机会,每年都很开心。今年也是她第一次在上海过年,父母不在身边,当然会少了一些过年的感觉,但佑佑也和老公努力创造节日气氛。

除夕,佑佑给婆家人包了家乡特色的韭菜虾仁海参饺子,按照小时候过年的风俗,佑佑还在饺子里藏了硬币,看到家人咬到硬币开心的笑脸,瞬间就觉得格外有过年的快乐。佑佑和老公还到上海外环外的烟花爆竹指定购买点,买了几个小小的烟花,佑佑有点不好意思地跟《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虽然这样很不环保,但真的会想起小时候在看春晚的间隙,和大人出去放鞭看烟花的快乐时光。

佑佑说,这次春节,她终于不用担心家里的猫独自生活六七天了。对猫咪来说,这也应该是它过得最开心的一个春节了。虽然今年没能和自己的父母团圆,没能一起出去旅行,但是今年的春节,佑佑感受了很多上海的春节气氛,逛逛外滩、豫园,还有上海的最后一个渔村。她觉得,在上海过了年,好像跟这座城市也更亲近了一些。那些自己创造出来的年味儿,也很值得庆贺。

2021年春节,“原年人”把上海装点得格外温暖热闹。原本一到过年就变得冷清的街道,今年一直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人们在有效的防控之下购物、吃饭、遛娃、逛景点、看电影、住酒店……用自己的方式,享受着春节的喜悦,体验着或传统或创新的年味儿。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3、4期)


 

2021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