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种业翻身仗的路线图

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划定了路线图。

029

2021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李永华

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划定了路线图。

其中,第一条就是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

2020年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专门聚焦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文件。

同年7月22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初步构建。我国建立了以作物种质长期库为核心、10座中期库和43个种质圃为支撑、205个原生境保护区为补充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形成了199个国家级畜禽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与458个省级保种场(区、库)相衔接的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国家畜禽基因库建设已纳入规划布局。

010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联合大攻关的成功示范

一方面要保护好种质资源,另一方面是要提高育种的自主能力,联合攻关是我国特有的举国体制优势。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杂交水稻的成功是最有说服力的联合攻关示范。

上世纪60年代初,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的袁隆平在大田里发现一蔸“鹤立鸡群”的优良单株(天然杂交种),使他产生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来提高产量的设想。1964年,袁隆平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转育成功我国第一个三系野败不育系“二九南1号A”。1973年,广西农学院的张先程利用“二九南1号A”与国际水稻所选育的“IR24”,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强优势三系杂交稻组合南优2号,从此开启我国三系杂交水稻时代。

1973年,时任湖北沙湖原种场农技员的石明松开始研究两系法杂交水稻。1987年,袁隆平主持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展开全国性大协作。1994年,第一个籼型两系杂交稻“两优培特”在湖南通过审定,1995年大面积示范成功,从此,两系杂交水稻走向生产。2009—2018年全国推广面积前3名的杂交稻均为两系法杂交稻品种。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隆平高科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杨远柱认为,全国大协作是关键,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比如说,安江农校李必湖发现“野败”以后,分发给参加协作的所有单位,湖南、江西等省迅速培育出一批优良的不育系,这些新不育系又马上分发给各成员单位,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各地就筛选出一批强优势组合。在那个年代,只要能出好品种、只要能为老百姓多打粮食,科学家就会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资源拿出来分享。

数十年来,我国水稻种业一直保持全球领先优势。农业农村部称,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杂交水稻亩产潜力突破1000公斤并保持国际领先。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已开始推进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布局。2019年10月,由袁隆平亲自挂帅出任董事长的湖南隆平高科第三代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揭牌,标志着袁隆平领衔科研攻关的第三代杂交水稻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技术正迈入应用转化阶段。

2020年11月,在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早稻和晚稻两次测产累计亩产达到3061.52斤,创产量新高。

育种专家、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玉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说,全球水稻种植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等亚洲区域,中国则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而且拥有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一批世界级育种专家,水稻育种并不担心“卡脖子”。

011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与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海南 甘蔗育种场联合建立三亚研究基地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新时代呼唤新的全国大协作

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之后,中国种业开启了市场化征程。有种业专家曾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坦言,在市场化激励机制下,全国大协作很难开展,大家也能凑在一起开会,但是一谈到关键技术问题,要贡献自己的资源,每个人就开始打太极,或者雷声大雨点小。

与此同时,种业对外开放也不可逆转,外资种业巨头纷纷大踏步进入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大豆、棉花、高端蔬菜与花卉等种子已经失守,玉米这一主粮品种一度出现被外资品种全面占据的迹象。

种业巨头中,最早进入中国的是美国孟山都。

2001年3月,孟山都从中国广西发端,与中国种子集团合资成立“中种迪卡种子有限公司”(孟山都占49%股权),在中国开发培育“迪卡”系列玉米种子。

美国杜邦先锋则选择了中国北方。2002年,杜邦先锋与登海种业合资成立登海先锋。2006年,杜邦先锋又与敦煌种业合资成立敦煌先锋,杜邦先锋均占49%股权。由杜邦先锋选育的“先玉335”很快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神话”,推广面积居中国玉米种子市场第二位,高达70%以上的毛利率让业界眼红不已。

相比这些跨国种子公司,国内玉米种子企业无论从研发能力、资金实力、人才优势还是市场化的运作经验等方面,都不在一个量级,靠单个企业去对抗跨国巨头,难以匹敌。

新时代呼唤新的全国大协作。2014年底,原农业部成立了国家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玉米协作攻关联合体,即由21家国内最具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玉米种子企业和13家优势科研教学单位组成攻关联合体。由国家攻关领导小组攻关委员会以及攻关联合体中的每个单位将国内最好的玉米品种推荐到平台做试验。通过产学研结合,逐步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选育一批性状优良、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玉米新品种。

当时,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从中央层面,把国家一级的、省一级的科研单位和最具竞争力的玉米种子企业联合起来,搞一个大协作、大攻关。这需要不同的部门和单位,站在国家一盘棋的全局上考虑,去推动这个事情。”

南通大熊种业执行董事程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介绍,“良种攻关的重要目的就是集合行业最优势的主体资源,在资金、政策的扶持下,加速培育、选拔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新品种,在确保农业产业化顺利推进的同时,也提升中国种业行业整体竞争力。”

很快,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的做法写进了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联合攻关成果丰硕。2020年10月,玉米协作攻关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天宇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一次玉米新品种品鉴会上称,在国家物种资源保护项目、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等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所团队长期致力于从源头解决我国玉米种业的“卡脖子”问题,构建表型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的玉米种质资源规模化鉴定技术体系,发掘抗病抗旱优异玉米资源186份,创制出多基因聚合优良新种质46份,在玉米绿色高效优异资源挖掘和种质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农业农村部2020年9月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透露:2014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启动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麦以及马铃薯、油菜等重要粮食和特色作物的良种攻关。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通过在基础研究上大联合、在资源材料上大整合、在育种技术上大集成、在产业链条上大贯通,选育了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种。

新的大协作得以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新的分配激励机制。

根据2013年底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确定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利用国家拨款发明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技术成果,可以申请品种权、专利等知识产权,可以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也可以上市公开交易;要研究确定种业科研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比例。

据隆平高科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杨远柱介绍,“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杂交水稻研究在我国农业科研中率先形成种质资源成果分享机制,即不育系、恢复系、配组按照4∶3∶3的比例分享杂交水稻品种知识产权及开发利益。这一分配机制,对杂交水稻种质资源交流与合作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团队,由全国20家科研单位和15家企业组成,主要针对当前水稻科研领域瓶颈问题展开攻关。2020年12月20日,在长沙召开的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推进会透露,团队拟在全国率先启动试点“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在实质性派生品种权利人和原始品种权利人间构建利益分配机制。

《科技日报》报道称,在我国现行的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78年文本下,这类实质性派生品种可申请品种权。这意味着,仅通过简单改造他人原始品种,即能坐拥一项“新”品种。既无须向原始品种权利人交纳品种使用费,还抢占到原始品种市场份额,严重挫伤科研人员对品种原始创新的积极性。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淑萍建议,尽快修订《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引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UPOV91)文本内容,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保护原始创新。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