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陕西 > 正文

无悔扶贫路 实干暖民心 ——记中国银行陕西咸阳挂职干部、长武县副县长庞志远

中国经济周刊一经济网讯 初春的长武依然寒气袭人,在巨家镇马成寺村,这个昔日长武县唯一的深度贫困村一派繁忙,到处洋溢着致富奔小康的景象。看着乡亲们喜滋滋地品尝着自己村加工生产的柿饼,庞志远露出了幸福而坚定的笑容。

2021年1月底,马成寺村柿子加工厂正式建成投产,这是庞志远多方争取资金取得的成果,用他的话说,柿子厂就像大家抚养起来的孩子,一天天地看着降生、长大。

马成寺村柿子资源丰富,年产量2万斤以上,由于缺乏先进的加工工艺,且采摘相对困难,柿子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群众产出的柿子一度滞销,甚至无人问津。来自“中国柿乡”之称——陕西渭南的庞志远看着空挂枝头的柿子,内心燃起了柿子产业致富火苗。2019年,庞志远一边外出招商寻找合作企业,一边自掏腰包带领马成寺村“四支队伍”成员收购柿子送至渭南市富平县,成功试制出柿饼、柿子醋,这更加坚定了他依托柿子产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决心。2020年,庞志远争取中国银行援助资金240余万元,柿子加工项目在马成寺村顺利落地开工,马成寺的优质柿饼开始走出大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这只是庞志远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2018年来,从陕西的“东大门”来到陕西的“西大门”,从金融老兵到项目县长,从银行网点指挥员到脱贫攻坚战斗员,这个年近半百的关中汉子,以“白加黑”“5+2”的工作激情,用中行人的金融视野,从群众最急切、最期盼的问题入手,全力抢抓机遇,紧紧聚焦产业、民生和深度贫困三大领域,争取扶贫资源,实施精准帮扶,巩固扶贫成效。两年来,累计帮助落地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健康等各类扶贫项目超百个,落实资金7000余万元,庞志远向长武人民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答卷。

初到长武,庞志远就把长武县的8个镇(街道)跑了个遍。为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庞志远白天奔波在镇村一线,对每个项目进行科学细致的考察评估,晚上加班加点撰写项目可研报告,将全面详实的项目论证呈报审批,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和试点,逐步解决了长武贫困群众饮水难、取暖难和产业发展难的三大棘手难题。

长武县地处渭北旱塬地带,特别是南塬部分村水源短缺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庞志远先后为长武巨路塬区集中供水水源工程等4个供水项目争取中国银行援建资金1400余万元,破解了长武南塬4万多名群众的缺水难题,极大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为选择既能达到环保各项要求又适合农村地区的供暖模式,庞志远带领人员远赴河北辛集考察学习,确定取暖方案,争取中国银行援助资金超过1000万元,为长武27所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12所乡镇卫生院和1个易地移民搬迁社区实施了空气源热泵模块机组取暖项目,让1.4万多名农村孩子不用哈着气读书、捂着冻疮写作业,让前来就医的群众冬天不再受冷,让移民搬迁社区的老百姓感知体验到了现代城市生活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最缺的是市场、技术以及优质龙头企业带动,深知这一规律的金融老兵庞志远主动邀请优质客户到长武投资兴业。长武县京东云仓•西北农产品加工扶贫项目中国银行无偿援助资金445万元,联动长武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给予授信支持70万元,不仅满足了企业发展融资需求,促进了企业升级换挡,每年还将为长武县4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26万元,成为了“金融+扶贫”有机结合的先进案例。庞志远以金融视角谋划的产业扶贫项目,为枣园镇西河村苗木花卉种植基地争取到中国银行无偿援助资金185万元,通过“企业经营+农民务工+贫困户分红”的模式,带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104户贫困群众实现增收。

回首扶贫风雨路,初心如磐谱华章。两年来,庞志远坚持把扶贫一线作为工作“主战场”,将“严”和“实”作为工作和做人的底色,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帮扶工作100余次,入户走访贫困户150余次,以“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的苦干实干精神践行了中国银行扶贫干部的初心使命,彰显了中行人的责任与担当。(郭婷 尚建华)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