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广东 > 正文

彭文斌:艺术家经营艺术家

艺术是空气,是光,是海,无处不在,却常被高高挂起,悬于殿堂。市场、买卖、经营、推销等等字眼,在很多艺术家眼中是羞于谈论的,也是有违艺术的本质和修养。

有一位艺术家却喜欢谈论市场,且大大方方地,兢兢业业地经营艺术家。

他是彭文斌,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美术学),知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怎么样让艺术飞进寻常百姓家,真正将普通人的生命与美连接,让艺术铺满千家万户,是他多年来不懈耕耘的事业。

1

20年里,他走访了全球2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艺术家工作室,为全球5000多位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学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解决方案。

近日,时隔几年再遇彭文斌,他剪去了标志性的齐肩长发,这位寸头的男人戴一副圆框眼镜,娓娓道来,仍是原汁原味的彭文斌。

书画家、收藏家、策展人、经纪人等等,他身上诸多头衔皆是围绕艺术展开,就像他的生活,也和艺术贯穿融合了。

指引更多人追寻真正的美

“艺术需要市场,市场需要探索”,这是彭文斌一直坚持的艺术探索。

这是一种艰难的探索:24年过去了,起初带着浮躁的激动随着年份推移渐渐平息,而广州国际艺博会的招牌却历久弥新,越发锃亮——孜孜不倦的探索成功了。

2

如今的广州艺博会已成为中国、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一年一度的隆重艺术盛会,每年吸引来自全球四十多个国家的四百多家艺术机构,此外成交量稳步上升,在同期举办的艺博会之中稳坐交易桂冠,近几年每届广州艺博会的成交量已达7亿元。

作为艺博会艺术总监和策展人,彭文斌首先思考的是,“艺博会到底要发挥什么样的一个功能?”

他试图从人类庞大知识体系的科目中寻找答案。美学似乎是最终的归宿,“展会它所倡导和影响的就是一种美学的回归,以及艺术的普及,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功能。”

在彭文斌心目中,一个向往美、憧憬美、追求美的社会无需外力干预,自有它的秩序。“当美能够留在我们心中,人的行为处事就会有原则、有规矩。人如果只说好听的话,做开心的事,这个社会就会很和谐,没有恶的层面。”艺博会进入城市后,也带动了空间内潜藏的美学DNA。

因此,以展会为平台指引更多人追寻真正的美,是彭文斌心中的第一要义。

艺博会以美为底色,却也承载着务实干练的一面。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趋于饱和,精神生活却为够丰富。彭文斌眼中的广州艺博会正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平台,能够助力人们艺术消费的升级,从原来粗放的、结构性的消费形态重新编辑,推动大众的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转变,“教它进行一个破局”。

最后一点,也是不可或缺的,艺博会从三个层面进行了“壁画式的交流”:艺术家在这里充分共享各自的艺术观念、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企业家们也得以和艺术家零距离交流,让人文气息在这种无缝对接之中氤氲、荡漾;企业家彼此产生的资源和价值共享,更是能促进艺博会的圈层经济发展,将艺术的影响力一层层渗透出去。

但艺博会有期限,而全球各地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体量又极大,不可能全部放进4天的展览里。

为此,365天不落幕的艺时代美术馆,让好奇的人们“去了解到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件艺术品,它为什么会发生?它的精神体现在哪?诉求在哪里?想表达什么?”通过这样一种把艺术常态化的手段,真正让人们从参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要能够体验艺术、互动艺术、感知艺术”。

艺术一定不能是无根之水

在成为策展人以前,彭文斌先是一位艺术家。

在父亲的“命令”下,彭文斌四五岁开始学习书法,为后来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所谓“画到极时即为书、书到极时即为画”,书法绘画逐渐成就了其艺术之路。

3

尽管作为策展人要忙碌很多,但彭文斌始终不忘自己的创作。

他喜欢寻找规律。规律贯穿于其生活和创作的方方面面。

每天晚上十一点,准时睡觉;第二天四点半左右自然醒,随后到工作室创作。九点到公司上班,如此循环反复已持续了十数年。

“在这个世上最重要的,第一要掌握规律,第二要有自我的规律性。凡事一旦掌握了规律,就必定达成。规律,就是事情发生的一种规则和规律。第二,自我有规律性以后,给你带来非常充裕的时间。人的时间其实都是调剂出来的”。

在艺术创作中,他也找到了那条规律——“风筝的线”。

彭文斌主张艺术是在传承中变革的。传承,对于他而言就是传统和经典。

“艺术一定不能是无根之水,一定不能成为断了线的风筝,这个线就是牵住传统的经典”。谈起诗词歌赋,那必须从诗经说起,再来是楚辞,然后唐诗、宋词、元曲;谈起绘画,逃不开先秦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都是一条完整的经典体系。

这条风筝的线须牢牢抓在手上,穷尽一生去学习和研究,这是艺术“守的一面”。作为当代水墨艺术家,彭文斌内心却扎根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里,“每天必须保持有至少一小时的练习,去临古人的帖,读古人的书论。”

“要知道艺术的根扎得越深,枝干也就展得越开。另一个层面就是在艺术层面——展开的层面,其实就是创造性的层面。”尽管和当下的审美及时代性并不一定匹配,但彭文斌恰恰认为对传承的守护是独一无二的创造性的丰富源泉。

在创作层面,他相信“艺术要当随时代,需要根据当代人的审美思想和审美眼光去进行一些改良和调整,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之路”。为此,他在美学系统、哲学系统和宗教系统之间循环往复,不断地进行勾兑和穿插。

5

“艺术的整个创作方向就像放风筝一样:我的根守住了这条线,一直保持着它的韧性,我的风筝飞上天空后,就会任其翱翔,视野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在艺术思维自由飞翔的这一过程中,彭文斌并不执泥于传统艺术形式, “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你的艺术表现就变得非常态,没有固定的模式。我认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每一个阶段你的观念不同,绘画的语言和视觉表现也不同。真正的艺术家可能不会受限于去画某一个题材、某一个画种。可能慢慢地会出现像综合材料这样的一些艺术,绘画的表现手法和材质已经不重要了——当然,你需要有一个很完整的观念思想体系来构建它。”

好的艺术就是画者轻松,观者轻松

作为经纪人,艺时代美术馆每年要精选将近20个艺术家作为主推。什么样的艺术家会进入这位“艺术伯乐”的眼中呢?

“第一要看作品的品质,而非艺术家的头衔。艺术家只能用作品说话,其他头衔和背景经历都是建立在他有一个非常唯一的、独特的、有个人艺术语言的艺术品质的基础上构成,由此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附加价值的一些拉升。”

6

严格的审核之下,艺时代美术馆每年推出的20位艺术家,皆是精挑细选。“首先他的作品能够打动他自己,然后才能打动我这个操盘手,最后就能打动观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什么是好作品呢?彭文斌说道:“好的艺术就是轻松自在的,都是在一种非常随性的状态里面创造出来,并带有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或者一种批判。所以欣赏艺术品,艺术家画得轻松,我们看着、读着也轻松,他画得越累,我们读着也越累。”

好的艺术家还能“一通百通”,而这份通透来源于艺术家的综合素养,关键在于思想的深度和观念体系的完整度。“但是现在我们很多的画家其实都是在抄袭,在模仿,在挪移,他没有原创。为什么?因为他不读书,不去拜读古人优秀的经典;因为他不思考,不去关注当下人文生态的现实。没有这些,艺术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锁定艺术家只是第一步,如何推出去更为重要。

第一步是把脉。彭文斌在艺术这条路上漫步了四十多年:首先,他是个创作型的艺术家;其次,他还是做艺术理论研究的评论家;最后,他是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推手——了解艺术生态链的每一个环节。

在业内积淀多年,彭文斌能基于艺术去做研究,渗透进市场,从更高的维度“打扮”艺术家,为他们把脉,找到学术的脉络、创作的脉络、市场的脉络,最终发掘作品的可能性和潜力,找到其精神家园。

7

为了更好地做好国内艺术家推手,彭文斌有时需要把自己作为创作者的部分舍弃,“我自己的作品其实是在国际上交流,基本上屏蔽了自己在中国的市场”。对他来说,这是“个人的一种态度”。

经营艺术家的第二步就是匹配资源。

有些艺术家“当局者迷”,彭文斌就给他们梳理学术和文献体系,帮助他们搭建艺术学术和文献库,“这是属于根性的,里面就包括了他的创作方向、创作思想和创作语言”。

艺术家的“根”稳固了之后,就可以依托艺博会的深厚资源提高艺术家的知名度。

“当一件艺术品要进入市场的时候,它就具有商品属性。既然具有商品属性,你就要把它的品牌构建出来,品牌构建出来,它的价值就上升了。” 

艺术家分享好作品,收藏家收获好作品,经纪人有收获,三方共赢。如此一来,市场“活起来”了,艺术品流动起来了。搅动艺术这团水,正是艺术经纪人彭文斌具备的强大操盘能力。 (邹锡兰 金雅如)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