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记者追忆电影狂人张昭:危难之际见人品

当晚8点左右,原乐视影业CEO及执行董事张昭去世的消息在朋友圈不胫而走。随后,消息很快被圈内好友证实,张昭因病辞世,终年58岁。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侯隽) 2月3日,立春。

当晚8点左右,原乐视影业CEO及执行董事张昭去世的消息在朋友圈不胫而走。随后,消息很快被圈内好友证实,张昭因病辞世,终年58岁。

瞬间,记者朋友圈刷屏唏嘘感慨,只要是采访过张昭的同行们都会感到太愕然也无法接受。

张昭微博头像

张昭微博头像

中国的电影狂人

“如果你想知道关于光线电影更多的策略和发展,应该去采访张昭,他绝对是中国最懂电影工业的人。”和张昭的第一次交集,是彼时在专访光线董事长王长田时他强烈推荐。

“哈哈,谈电影我可以滔滔不绝,什么问题都可以!”张昭一上来就开门见山。

和很多科班出身的电影人不同,张昭学的是理工科,而且还是学霸级别。

他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信息科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20世纪90年代赴美留学,费心周折才从哲学系转到了电影系学习电影制作。凭借优秀的天赋和勤奋,他的作品《木与词》,获得了奥斯卡学生奖提名。

“我一开始有一个导演梦,但是后来我觉得中国电影要想走向世界,光依靠导演或者演员是不行的,是我们要在整个工业体系上前进,不能把拯救一个产业的梦想放在一个作品,要商业化体系化才能走向世界。”张昭如是表示。

正是这份超前的认识和经历,他不同于传统电影人,对资本和发行进行全面商业化拥抱,极具超前意识。

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是他在媒体都口诛笔伐郭敬明《小时代》的时刻,力挺郭敬明。

“你们记者尤其是财经记者看电影和一般观众肯定不一样,我知道《小时代》有争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郭敬明是中国电影产品经理第一人。”张昭接受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传统的电影人都是艺术家,很多人的作品仅仅是个人价值观的体验,但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成功之道是早就以观众为核心,尊重用户体验和感受,满足观众的欲望和诉求取得商业上极大成功。

“产品经理需要对结果负责,这个结果不是指票房,而是指用户体验。郭敬明是我所有合作过的导演当中,对用户体验最关心的一个。现在都讲究互联网思维,用精准的算法可以提前预估一部电影是否赚钱,对观众负责对投资人负责从商业角度看没有错。”张昭表示。

因此,他可以说是中国最具互联网思维的电影人之一,也是最勇于尝试的电影人,因此他在乐视影业期间,一直在做的事情是如何将中国电影互联网化、Ip化和全球化。

至暗时刻的人品

“睡梦中被惊醒,忽闻张昭已离我们而去了,震惊、悲痛,心碎!脑海中第一浮现的就是13年在纽约机场候机时,给他讲述我的智能电车生态梦想时我俩共同的血脉喷张,是他为这个构想起名“SEE计划”,感谢他,我会永远铭记。他为电影而生,血液中流淌的全部是电影因子,他对电影的痴狂让人敬仰。虽然壮志未酬,相信他在天堂里依然会追逐他的梦想、实现他的夙愿。”贾跃亭在个人微博发文如是悼念张昭。

让张昭上新闻次数最多的不是他的电影梦,而是贾跃亭。

当贾跃亭从2017年开始套现累计从乐视影业拿走了17个亿救急,只有张昭在釜底抽薪的绝境下,带领着被媒体和舆论打得千疮百痍的乐视影业苦苦坚持。

当时,媒体对张昭的称呼是“乐视最后的守夜人”。

贾跃亭微博悼念

贾跃亭微博悼念

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打电话采访张昭,他表示自己不是当背锅侠:“我们现在很不乐观,的确是至暗时刻,但还是恳请外界多多包容,互相理解。”

当时乐视很多高管都表示表示,危难之际见人品,换做别人可能早就扛不住了,但张昭全都扛了下来。

正如治丧委员会在讣告中写道:“张昭先生勤勉致知、励行致远,始终步履不停、笃定前行,持续为中国电影事业拓展新的可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