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四川 > 正文

成都“国之重器”C位出道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于跃)在共谋发展大计的成都市“两会”上科技和创新一直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高频热词。在今日开幕的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为各方关注热议焦点科技,则是让生活美好发生的力量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今天,我们从这里说起看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年内建成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来到人民南路三段17号,一座拔地而起的高楼,正在抓紧施工,格外引人注意。“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外立面的打造,预计今年内投入使用。”相关负责人口中的“高楼”,正是落“子”成都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规模最大”“综合集成度最高”“装备最先进”将成为它的关键词。谈到这个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里将集生物制剂筛选、生物制剂制备、临床转化验证和支撑技术等4个转化研究平台共11个模块,按生物治疗和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两条主线,构筑从基础到临床、上下游结合的完整的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技术链和创新条件链。

为何落地成都?既离不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临床优势,也离不开西南地区区域医疗资源富集的优势,更离不开成都高质量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从长远看,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成都潜力无限。

据了解,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在全国布局的5个医学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总投资约1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新建5.5万平方米,是我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项目可供2500名科学家开展研究工作,主要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研究和开发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疫苗、组织工程和干细胞等生物治疗技术及临床转化应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随着它的建成与投运,生物治疗研究成果的转化周期将由目前的10-12年缩短至5-8年!将加快推进我国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的发展、加快成果应用及产业步伐。

提升战略科技力量“国之重器”在成都加速布局

当然,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推进,只是成都“国之重器”建设的一个“缩影”。

回溯到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中国自主掌握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而这也是成都另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止于此,近年来,多个科技基础设施在成都落地建设——成都超算中心,这个西部地区首个百P级超级计算中心,其算力达到10亿亿次/秒。

作为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创新动力源,天府实验室正加快筹建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空天技术、先进能源四个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自身优势领域,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支撑综合性科学中心重大项目,成都有6个平台已启动建设,包括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空间轻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相机系统研制平台、山地灾害链综合实验模拟平台、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西南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综合研究平台、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

从重大平台到科研基地,从基础前沿研究到产业技术创新,加快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国之重器的聚集,不仅将为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力引擎,更将加速顶尖人才、高能级项目聚集,提升战略科技力量。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