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厨房 > 正文

“窑望”中坚守传统技艺 何湛泉首度“回归”石湾办展

“40多年的陶艺生涯中,他坚守最传统的石湾陶塑与烧制工艺。他的人生故事,折射出一位优秀的民间艺人如何坚守内心的召唤,传承与光大民间传统技艺的故事。”

这是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为正在展出的“窑望——何湛泉龙窑柴烧作品展”写的策展语。 

图片1

何湛泉是谁?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认定工作中,他被认定为陶塑技艺名匠。他还是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古建筑陶塑瓦脊修复专家,著名的古旧石湾陶器收藏家。

这场名为“窑望”的作品展将从1月22日延续到3月28日,共展出何湛泉的《变釉碟——火神》、《绿釉仿青铜器皿》、《变釉青蛙挂壁》等作品80余件/套。

这次作品展是何湛泉的个人展,也是他首次在石湾举办个人展,开展以来已吸引了众多陶艺收藏者和爱好者前来参观。

窑望中坚守,传承石湾陶精神

此次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展览以“窑望”为主题,这是何湛泉第一次在石湾举办的个人展。展览分为学习、传承、坚守和创新四部分内容,记录梳理了一位陶瓷工作者的个人艺术成长经历。

图片2

展出作品以石湾传统园林及器皿为主,包括传统瓦脊装饰构件,园林手塑壁画、贴塑板画、文房器皿、人物陶塑、花插挂壁、花盆茶几、鱼缸、仿古器具等,均为龙窑柴烧作品,题材丰富,釉色绚丽,工艺精湛。

图片3

石湾素有“南国陶都”的美誉,石湾陶塑技艺作为岭南地区民间传统技艺,精于“传神”,于2006年获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何湛泉指出龙窑最经典的就是“变”,即“窑变”,窑变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要想达到窑变,就要实现人窑合一,这就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练,需要手、脑的配合,需要与祖先的“对话”。

图片4

何湛泉一直坚守最传统的石湾陶塑与烧制工艺,尊重古制的信念与做法,采用“承旧创新”的方式,他的作品让龙窑柴烧艺术的精华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图片5

在众多展品中,1986年烧制的作品《变釉碟——火神》就是何湛泉展现神奇窑变和绝美釉色的经典作品,支撑他坚守陶艺40多年。这个作品生动诠释了“一窑一宝”、“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片瓦值千金”等柴烧的特点。

图片6

何湛泉把“窑望”展览比喻为“落叶归根”,他表示:“一路走过来,我觉得非常感恩。今天‘窑望’的展览在石湾举办,我觉得也是意义非凡,因为我这条根是从这里出去的。”

窑望中发展,让石湾陶瓷走家庭

何湛泉,1963年生,是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人。但他的一生似乎都在为佛山石湾奔忙。他自己也说道:“我不是石湾人,但是我好像全身都是石湾的血统。”

一切的缘分开始于父亲的收藏品——岭南盆景假山上的石湾微塑。

图片7

“我发现爸爸的假山上面有石湾的小公仔,非常可爱”。得知这些微塑是用泥巴做的,惊喜又惊奇,他便萌芽了学陶艺的想法。

图片8

17岁,何湛泉在父亲的支持下,师从陶塑名匠劳值先生,开始学习岭南传统陶塑技艺。对石湾陶塑的痴迷也一发不可收拾,不仅收藏近千件老石湾陶瓷珍品,1983年还在家乡小榄镇创办“菊城陶屋”直到现在。

图片9

何湛泉对石湾陶艺有着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他认为石湾陶有三个基因:原泥、古配方的植物釉和木柴龙窑高温烧制。“只要这三种基因不改变,通过时间的氧化,它就有‘二次生命’”。他还借用中国的俗语“烂泥扶不上墙”作比,以此体现岭南陶变废为宝的技术加工和石湾祖宗技艺的高超。

图片10

何湛泉希望通过“窑望”展览表达自己对祖辈的敬畏,对岭南文化的佩服。同时,也想借助自己个人展的成功举办向外界传达出“守得住寂寞,传承传统文化”的肯定。另外,对于石湾陶艺未来的发展,他指出,一方面, “我们要读懂祖先的文化,提升石湾陶艺”,另一方面还要让“石湾陶瓷走进家庭”,更加平民化。

图片11

最后,何湛泉评价到,“时间是最好的验证密码,工匠也好,艺术家也罢,到最后的解释方式只有一个,就是展台,展台是一个很重要的窗口。”

“承蒙何大师抬爱嘱题展标题。”

邓正强还对何湛泉的作品和多年不忘初心几十年对传统陶瓷艺术的坚守、执着十分钦佩。“何大师的东西做的接地气、质朴,做到了真正继承,而且更为难得的是他的作品践行了初心,采用传统龙窑柴烧,沿袭古法采用植物加矿物调配的秘制釉料 。作品保存了石湾釉和石湾陶的特点,与众不同,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邹锡兰 徐倩倩)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