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撬开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黑箱”——重要“平台公司”应向监管机构开放技术后台

针对互联网金融这样以高科技为主要手段的金融公司,仅依靠“行为监管”远远不够,而更重要、更关键点在于:技术监管。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正在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这当然非常必要,因为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钱包。但是,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似乎依然沿袭传统的“行为监管”模式:即依据市场行为实施监管,暴露出什么问题就管什么问题。但是,针对互联网金融这样以高科技为主要手段的金融公司,仅依靠“行为监管”远远不够,而更重要、更关键点在于:技术监管。

实际上,近年来一些老百姓账户在网络支付平台上被盗刷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豆瓣网的网友“独钓寒江雪”就曾遭遇离奇。2018年7月30日凌晨5点多,这位网友被不停震动的手机唤醒,一看手机吓一跳。他居然接到了来自支付宝、京东、银行等发出的100多条验证码,然后发现支付宝的余额、余额宝和关联银行卡的钱都被转走了。京东金条和白条均被开通,借款1万多元。尽管此事后来获得圆满解决,但它显然暴露了“网络金融安全中存在的技术安全问题”。

现在,绝大多数用户会对网络支付手段心存芥蒂。突出的表现为:在所绑定的银行卡中不放大额存款。当然,人们对手机的重视程度也在大幅提高,手机在视线中消失一会儿都会着急,这恐怕不仅仅是对信息的依赖,更是对自己钱包的在意。但是,用户自身的在意仅仅是保障安全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的问题:金融监管机构作为全社会金融安全的职业守护者,有没有真正担负起责任?

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支付工具、互联网信贷工具已经被中国全社会广泛使用,支付平台、网贷平台实际已经变成了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担负着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这样的金融平台是否需要注入“更具公信力的安全背书”?不仅必要,而且需要尽快。所以,把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视线,不是障碍金融创新,而是确保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里建议:(1)互联网金融平台应当主动向监管机构开放技术后台,让互联网金融的所有基础设施不断经受监管者的技术测试、压力测试,并据此相互提醒、共同攻关,以构建高质量中国互联网金融平台;(2)所有产品设计应主动与监管机构沟通,尽可能事先排斥掉所有合规性风险,同时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控的程度;(3)基于中国金融科技技术发展的未来,金融监管机构有必要与国家网络安全机构合作,建立“具有足够能力的、自信的金融技术安全监管团队”,并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实施“技术监管”。

如果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不愿主动而充分地拥抱监管,那监管机构也必须通过必要的强制性手段敲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技术暗箱”,并通过强大的“金融专业能力和技术监管能力”至少确保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符合金融安全的技术逻辑”。

在中国,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不该总是“猫和老鼠”的关系,面对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面对独具中国特色的历史性金融创新,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为什么不能通过更多的合作,而达成相互促进的效果,同时也大幅提升中国的金融监管能力?在中国金融领域,新时代的新型政商关系完成可以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实践中开始。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