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0》发布: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6年增长4倍多,北京在三地中增量最多

测算结果表明,2013-2018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6.18增长到80.99,增长了4倍多,显示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从京津冀三地情况看,北京增量最多。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王红茹)1月9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举办了首都发展新年论坛,论坛上北京大学首都发展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李国平教授对首发院研制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0)》(以下简称“《指数》”)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发布。测算结果表明,2013-2018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6.18增长到80.99,增长了4倍多,显示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从京津冀三地情况看,北京增量最多。

《指数》从京津冀整体、三省市和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个空间层面,分别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指数包括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重点测度分析了2013-2018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发展趋势。

测算结果表明,2013-2018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6.18增长到80.99,增长了4倍多。其中,京津冀创新能力指标从2013年的3.01增长到2018年的15.11,增长了4倍;京津冀创新环境指标从2013年的0.64增加到2018年的18.05,增长了28倍。从三省市情况来看,北京的协同创新指数从59.96增长到86.24,在三地中增量最多,体现了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天津的协同创新指数从33.07增长到36.96。河北的协同创新指数从7.81增长到19.88,取得了明显进步。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表现出以下亮点:第一,京津冀创新投入全国领先,北京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与高端人才聚集方面成效显著。京津冀创新产出大幅增加,北京的高水平论文、高质量专利、标志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原始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京津冀三地间科研合作大大加强,科研合作网络密度从0.769增加到0.885,形成以京津为主轴,京保石为次轴的网络结构。

第三,京津冀三地间技术合作网络日益完善,从2013年至2018年,京津冀三地合作专利数量从5819件上升为8673件,增长了49%;其中与廊坊、保定、沧州等周边地区的技术合作增长趋势尤为明显。此外,北京与天津、河北的技术交易项数及成交额均快速增长。

第四,三地跨区域产业活动更为活跃,北京产业外溢效应明显。2018年末,京津冀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市)的产业活动单位达到1.6万家,比2013年末增长180.2%;北京法人单位在津冀地区的产业活动单位1.2万家,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五,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京津冀高铁网络建设进展顺利,“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在全球网络中的要素汇聚能力。科技服务业稳步发展,北京成为全国科技服务高地和全国双创引擎,独角兽企业占全国比例近四成,国家级众创空间位居全国第一,为京津冀创新创业提供了大量服务支持。

该报告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推进状况、问题和趋势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和分析总结,对把握下一阶段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政策着力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2016年起,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开始对京津冀协同创新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2019年7月开始至今,李国平教授带领课题组开展了《指数》的研制。《指数》是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通过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发展指数,定量测度和评价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水平,全面梳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现状与不足,并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该发布会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冯长春主持。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