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擦亮品牌,“云菌”产业扬帆走出“野生食用菌王国”

12月12日,2020第七届中国国际松露节暨松露产业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各路资本、资源、人才坐而论道,围绕“云菌”产业发展,挖掘食用菌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展开交流探讨。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志强 |云南报道

12月12日,2020第七届中国国际松露节暨松露产业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各路资本、资源、人才坐而论道,围绕“云菌”产业发展,挖掘食用菌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展开交流探讨。

野生食用菌是大自然对云南的珍贵馈赠。每年雨季前后,这些生于山林、长于山林的“山中珍馐”陆续上市。大力推动 “云菌”产业发展,共同做好高原特色农产品——“云菌”这篇大文章已成为食用菌产业界的共识。

发挥优势,擦亮“云菌”品牌

云南省位于北纬21-28.5度之间,属高海拔低纬度地区,气候湿润,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繁多,森林、植被和生态类型多种多样,适宜食用菌的生长。

12月12日,2020第七届中国国际松露节暨松露产业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12月12日,2020第七届中国国际松露节暨松露产业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云南土地上生长出的野生食用菌种类和产量数不胜数,云南也被誉为“野生食用菌王国”,“云菌”更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响亮品牌。

12月12日,昆明市晋宁区区长杨万洪在调研时表示,“我们将大力推进云南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从产学研多个方面同步发力,将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食用菌具有独特的食疗保健作用,被誉为“天然绿色保健食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食用菌以其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药食两用等特性越来越受大众喜爱,成为吃出健康的首选食品。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相关专家表示,食用菌因其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好,而且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等特点,所以是一个朝阳产业。

调研人员参观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调研人员参观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在食用菌产业人士看来,云南野生食用菌产业有特色、潜力和优势,但产业发展不能走大而全的路子,而是应该走一条以野生食用菌为主、特色发展的路子。

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茂林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云南的野生食用菌是非常有特色的。野生食用菌作为云南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要区别于同质化、低端产品的市场定位,野生食用菌产业应该定位于高附加值、高端奢雅路线,将云南野生食用菌这一特色产业做出特色。”

12月12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孙达锋表示,云南的食用菌具有高营养价值和高经济价值的特征,且食用菌的生产和消费顺应了我国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和注重生活品质的趋势,随着标准的落地和配套政策的支持,云南的食用菌产业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打造食用菌产业强省

云南是野生食用菌王国,野生食用菌资源种类占全国的90%以上。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也被称为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数据显示,云南食用菌产业2019年总产量为65.9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242.8亿元,其中野生食用菌农业产值近167亿元。

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加快云南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今年11月3日《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云政办函〔2020〕97号)(下称“意见”)明确目标要求推动与云南从食用菌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

按照《意见》,到2022年云南全省食用菌农业产值达400亿元,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其中也野生食用菌综合产值达430亿元,栽培食用菌综合产值达600亿元。

球根蚁巢伞标本。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球根蚁巢伞标本。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12月12日,孙达锋告诉记者,《意见》的出台对云南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云南不仅有高原特色优势,更具有技术优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孟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云南食用菌产业要按照“产业围着特色走、基地跟着龙头跑、营销围着市场转”的总体思路,采取“扶龙头、强基地、搭桥梁、拓市场”等举措,培育一批在云南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绿色生态食用菌特色产业集群。

近年来,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领域,尤其是原有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快速扩充产能。伴随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产能的不断释放,国内食用菌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食用菌产量还不足10万吨,产值不足1亿元。而2018年,根据《中国食用菌产业年鉴2018》,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已突破3600万吨,总产值达到2800亿元以上,总产量和总产值年均实现持续增长。

“基于公众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食用菌产品在消费者膳食结构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日前,高茂林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和购买力的提升,“一荤一素一菇”的健康膳食结构正成为一种主流理念。

尽管食用菌市场蓬勃发展,但近年来,云南食用菌产业仍存在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如何拉长食用菌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当务之急。

12月12日,云南金桂坊负责人蔡金林向记者透露,他们率先研发出来的松露饼投入欧美市场后,市场客户反响剧烈,不仅肯定云南松露衍生产品质量,而且为公司未来市场开拓奠定了基础,拉长食用菌产业链是云菌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嘉宾为2020第七届中国国际松露节上评选出的松露王颁奖。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嘉宾为2020第七届中国国际松露节上评选出的松露王颁奖。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继续做大做强做优云南食用菌产业,树立行业标杆,引导食用菌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通过科学手段提高食用菌附加价值、拓展新兴领域。”12月12日,在第七届国际松露节大会上,云南省供销合作总社联合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和丽贵建议:一是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二是探索延伸产业链条;三是注重松露品牌打造;四是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孙达锋的预测,“随着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各类保健品,辅助疗品、药品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食用菌大健康产品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云菌”产业应保护与开发并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其总产量在我国种植业中的排名仅次于粮、菜、果,糖,居第五位。

其中“云菌”规模和产值在全国版图中位居前列。云南已知食用菌种类约900种,占中国已知约1000种的90%以上,占世界已知食用菌约2500种的36%。

但另一方面,云南食用菌资源总体上利用多,保护少。随着市场对食用菌需求的不断提高,利益的驱动导致无节制的采集,野生资源逐年减少,有的种类发生量显著下降。

行业协会、交易市场、企业代表共同签署《松露资源保护公约》,倡议松露资源保护行动。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行业协会、交易市场、企业代表共同签署《松露资源保护公约》,倡议松露资源保护行动。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云南食用菌产业如何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长期致力于食用菌研究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所研究员赵永昌表示,要打好资源品牌,走好“六步曲”,即前三步:资源、保护、文化,后三步:安全、开拓、加工。简言之,就是要坚持“以资源、文化为基础,以安全、保护为后盾,以加工、开拓为两翼”的发展策略。

从全球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大都采用商业化栽培技术,日本的工厂化食用菌占有率达90%以上,中国台湾、韩国达95%以上。

食用菌商业化生产模式一方面具备“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的产业特征;另一方面,该模式以其智能化控制、自动化作业等优势快速发展,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占有率。

孙达锋表示,目前工厂化条件比较成熟的产品主要有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双孢菇等。近年来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企业不断涌现,市场竞争加剧。未来工业化生产将发展成为食用菌生产的主流。

从产业循环来看,高茂林表示,发展食用菌循环农业模式,以农作物废弃料为原料生产食用菌,再以食用菌生产废料菌糠为原料加工生产有机肥和饲料,用以还田和养殖,形成食用菌和种植业、养殖业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生态链良性循环,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环境,最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多重效益。

“加强和完善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管理支持,支持食用菌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这个工作对于食用菌产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相关专家表示,除了做好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工作,云南省食用菌行业也在食用菌商业化栽培上开始发力。食用菌商业化栽培模式已成为食用菌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食用菌产业发展从大到强的必经之路。

责编:杨百会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