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90后许风岸:我帮乡亲们创收,乡亲们助我成长

“参与扶贫工作的年限虽然不长,但我与乡亲们结下的感情很深,第一次进村路之难走至今记忆犹新。”许风岸说道,“都说脱贫攻坚要激发内生动力,其实企业参与扶贫一样要有内生动力。乡亲们有钱挣,消费者能买到好产品,企业赢得了信誉,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也是我们从参与扶贫工作中获得的长足成长。”

文|任准希

初见许风岸是在他的办公室,他刚和陕西省汉阴县的蜂农商谈扩大合作事宜完毕,略显疲惫,嘴唇有些干裂。

许风岸是来自江苏省溧阳市的一位90后基层人大代表,现在经营着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是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说起扶贫经历,他打开了话匣子:“这两年借着消费扶贫的机会和乡亲们一起做了不少事,乡亲们实实在在拿到了收益,我和企业真真切切有了成长。”

2019年初,溧阳市提出了以“领导挂钩、企业联村、干部帮扶”的方式对市内各经济薄弱村开展扶贫工作,以市委书记徐华勤为带头人的队伍汇集了各界有生力量,充分研判精准帮扶,激发市场消费为扶贫事业提供内生动力。这也是江苏省“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的先行样本,不少企业就此深度参与到扶贫工作中,许风岸的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108 江苏省溧阳市90 后基层人大代表许风岸在田间工作

江苏省溧阳市90 后基层人大代表许风岸在田间工作

不是走近扶贫,而是走进扶贫

2015年毕业之后,许风岸在南京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最后还是决定回家乡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从小跟着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父亲在田头跑,所有庄稼作物我都认识,和同龄人谈起来的时候特别骄傲。”朴实的自豪感成了初衷。

他的公司前身是家里经营的零售生鲜小店,许风岸回来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生鲜配送迅速成为核心业务,和15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建立了直供关系,也建了销售平台面向长三角消费者。配送业务量的迅猛增长让公司对连片规模的土地需求与日俱增,订单合作生产基地建设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

参与扶贫工作成了扭转局面的关键一步。“在新闻里看到市里开展‘领导挂钩、企业联村、干部帮扶’行动后,我们很快找到了新的思路,主动与主管部门以及相关经济薄弱村开展了联系。”

经济薄弱村缺市场、缺技术、缺项目,但有土地、有水资源、有劳动力,双方的合作一拍即合。从签合作协议,到搭建基地大棚,再到第一批产品配送上桌,许风岸的公司和溧阳市新联村、王家村等5个村的合作不到半年就从“春华”走到“秋实”。

“以前家里的地空着,我们干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56岁的刘洪妹满脸笑意,“现在地种满了,我们不仅有工资拿,还有人给我们培训,还给上了保险,以前想都没想过。”

新联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以生产香菇为主,15万棒菌种目前正值采摘上市的季节。2019年,30亩被盘活的农地为村集体带来经营性收入21万余元,20位参与采摘、分拣、浇灌等工作的村民每人每天能拿到100元工资,每人平均一年能增加2万元固定收入。

“真是冬闲变冬忙。”新联村村书记陈伟春说,“前几年村里的经营性收入每年不过十五六万,现在这个项目就能给我们带来20多万的集体营收,2019年我们的经营性收入已经突破50万,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更可喜的是,合作并没有就此停下,新联村今年参与这个项目的村民从20位增加到了103位,是去年的5倍。其中还有10余位残疾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失聪、失语,但尚有劳动能力,现在家门口的工作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

109-1 市民和祠堂村村民一起挖地瓜

市民和祠堂村村民一起挖地瓜

109-2 喜获丰收的祠堂村村民

喜获丰收的祠堂村村民

不是自得其乐,而是千里联姻

许风岸并没有把这种合作局限在本省本市,今年开春借着苏陕扶贫协作的东风,他又结识了不少陕西省汉阴县的乡亲们。

农产品质量上乘但“养在深闺无人识”,如何把产品卖到更广阔的市场一直是困扰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原来我们养的猪只能慢慢卖,越是卖不出去成本越是高,现在好了,有渠道把东西卖到东部大市场去,销路不愁了,我们就能放开手脚养了。”汉阴当地的饲养户冉勇说合作让大家吃了“定心丸”。

经过20多天的调研、洽谈,今年4月许风岸带队很快与汉阴的相关企业、合作社签订了共计920万元的产品销售合同,产品涉及黑猪肉、黄花菜、山茶油、食用菌、蜂蜜等。他还在汉阴投资1180万元成立了分公司,并设立了480平方米的特色产品体验店,在溧阳的平价直销店和网络销售平台上,汉阴的产品也被重点推荐。

“拿汉阴的黑猪肉举例,肉质绝对是一等品,他们也完全有条件饲养更多,但因为缺销路,每年的出栏量不足1000头,很可惜。”技术人员徐春松被派长驻汉阴,他介绍,他们邀请了南京农业大学的相关专家来指导,在“土办法”的基础上科学饲养,因为销路有保障,他们也敢于承诺今年帮助当地农户在2019年黑猪出栏量的基础上提高55%,2021年的出栏量还要在今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采访许风岸时恰好碰上从汉阴赶到溧阳谈合作的蜂农张本山,他说,每次来溧阳谈合作都很有劲儿,每次都是满载而归,“这样的合作太好了,原来我就是闷头养蜂,能卖出去多少算多少,卖不出去的时候就只能犯愁。”

双方的合作还在进一步延伸,鹅产业合作社成立在即,汉阴本地油脂厂积极开发新品米、油……如今在汉阴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亿元产业联盟已经破茧而出。许风岸的公司也在全力协助汉阴当地的优质产品进入“扶贫832”平台面向全国销售。

110 新联村菌菇基地产品

新联村菌菇基地产品

不是售穷卖苦,而是买卖双赢

在溧阳的平价直销店内,黄先生正在选购黑猪肉,“你不提醒还真没注意到,这个肉是来自陕西的扶贫产品。有一次偶然买了尝尝,家里人反响都不错,价格等各方面也都合适,所以经常会买。”

其实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既简单也精明,产品质量有保证,价格合理,就会有市场,而且这种消费行为才更有持续性。

“我们从参与扶贫工作开始就认为市场化思维是关键。”许风岸说,“从发现产品、检验产品,到改良产品、销售产品,市场化手段贯穿始终。”他始终认为,消费扶贫不是“一锤子买卖”,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业,和慈善、捐赠有着本质区别,也不能因为是扶贫产品就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相反更应该严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关。

“不能让扶贫透支了消费者的善意,让消费回归消费本身。”所以许风岸和乡亲们一起在产品质量提升上做了大量工作,他们与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上海食用菌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逢攻坚克难或者采摘浇灌等关键技术节点,专家们都会到现场指导乡亲们操作,也会适时举办岗前培训和农业技术集中培训,更是建起了自己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室。

在提升服务、方便消费方面,直播、电商等手段也是“各显神通”,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新鲜、可口的扶贫农产品;溧阳已经提前建起了4个公司自营的扶贫专柜,在当地人流密集的特色田园乡村有序摆放,给扶贫农产品搭起了集中展示的舞台。

“参与扶贫工作的年限虽然不长,但我与乡亲们结下的感情很深,第一次进村路之难走至今记忆犹新。”许风岸说道,“都说脱贫攻坚要激发内生动力,其实企业参与扶贫一样要有内生动力。乡亲们有钱挣,消费者能买到好产品,企业赢得了信誉,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也是我们从参与扶贫工作中获得的长足成长。”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22期)


2020年第2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0年第2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