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太阳姑娘”

乌仁是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阿贵图嘎查的一位普通牧民,也是“太阳姑娘”品牌的创始人。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

在鄂温克族,用牛、羊皮毛等制作的“太阳花”是家家户户常用的装饰品,皮质的圆心象征太阳,四周的毛针象征阳光,寓意温暖吉祥。

乌仁是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阿贵图嘎查的一位普通牧民,也是“太阳姑娘”品牌的创始人。

如今,充满吉祥意义的“太阳花”已经成为鄂温克族十分畅销的文化旅游产品。乌仁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动全旗70多个贫困户脱了贫。

83 “太阳姑娘”创始人 、牧民乌仁在当地带动了几个牧民妇女制作太阳花

“太阳姑娘”创始人 、牧民乌仁在当地带动了几个牧民妇女制作太阳花

“太阳花”带来新希望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作为中俄蒙三国的跨国民族,生活在中国的鄂温克人深居大兴安岭西侧、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过着游牧生活。

长期以来,牧区经济发展缓慢。乌仁自小在草原上长大,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的乳品厂,还曾被推选为自治区劳动模范。然而,彼时的乳品行业不景气,乌仁所在的厂子倒闭了。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仅剩下畜牧养殖,但收入并不稳定。

穷则思变。2000年夏天,乌仁支起了一座蒙古包,尝试经营家庭旅游,接待当地家庭周末游玩和一些散客。但是蒙古包接待能力有限,赚不到什么钱,“家庭旅游加上牛羊畜牧养殖,一年收入不多,挣点钱都给帮我干活的人了。”

游客们给了乌仁灵感。由于草原蒙古包比较潮湿,她常常会铺一些皮子,把这些皮子剪一剪、缝一缝,搭配颜色做成皮垫,或者做成“太阳花”挂起来。很多游客问乌仁,这个东西卖不卖?

“当时就萌发了把皮毛做成手工艺品的想法。”乌仁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牧民家里常有剩下的牛羊皮毛边角料,草原上的孩子从小就跟着爸妈做手工,但都是各家做自己的,从没想过可以出售。

2005年6月18日,在鄂温克人的传统节日瑟宾节上,许多牧民聚集在一起。乌仁带来的“太阳花”让人眼前一亮,很受牧民们欢迎。

何不就做一些“太阳花”试试?于是,乌仁花几万块钱租了一个平房,带了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牧民姐妹,开起了自己的手工坊。

然而,家里人开始并不支持,“本来养殖牛羊发展得很好,你汉语都说不好,盲目去搞手工艺,还有近2万元的房租,行得通吗?”

但乌仁打定了主意。那两年,草地特别干旱,牛羊也卖不上价钱,羊肉在呼伦贝尔当地才30元/斤。草地牛羊得雇人管理,费用也特别高。而一个“太阳花”饰品的价格就可以卖到三四十元。

乌仁在当地带动了几个牧民妇女在家里制作半成品“太阳花”,她按件付费,收回半成品进行二次加工。“我给她们提供原材料,收回来再加工,她们在家就可以挣到钱,还可以照顾家庭,照顾牛羊。”

“太阳花”为牧民们带来了收入,鄂温克的“太阳姑娘”传说也为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84-2 艾吉玛向学生讲解非遗技艺太阳花的制作

艾吉玛向学生讲解非遗技艺太阳花的制作

84-3 借助网络线上推广,太阳花的销售渠道更宽了

借助网络线上推广,太阳花的销售渠道更宽了

84-1

一万元,向谁借?

2015年,乌仁正式注册成立了鄂温克旗太阳姑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办起来了,但经营却并不像乌仁想象得那么顺利。随着“太阳花”知名度的提升,乌仁也接到了越来越多的订单。不过,她一贯坚持平均分配收入,自己不多拿一分钱,因此手头没有太多钱。但她其实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皮毛等原料。2016年冬天,1万元的周转资金,让乌仁犯了愁。

“牧民有钱的日子一般在五六月份,那是接羔的季节,卖羊羔、打羊毛,这个季节挣的钱要花上一年。到了冬天,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家都没钱了。”乌仁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找谁借呢?

转机来自当地妇联干部的建议,可申请平安普惠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的免息借款项目。

很快,乌仁拿到了1万元免息贷款,用于采购原材料。后来,她又拿到了平安普惠的3万元免息借款,用于产品包装设计、扩大经营。

“这两笔钱特别重要。”乌仁感慨道,除了在经济上的援助,平安普惠在宣传、网络销售等方面也给了她极大的帮助和鼓励。“太阳花”逐渐打出了品牌。

每年,乌仁和她的姐妹们都要深入牧区腹地,手把手教牧区妇女制作“太阳花”等手工艺品。如今,乌仁帮助800余名牧区妇女解决了再就业问题。

乌仁说,按照她的计划,工作室还要继续丰富“太阳花”的品种,加上彩石、琥珀,融入皮雕、皮剪、羊毛毡画、刺绣等多种手工艺。

“现在,一个夏天能销售上万个,一年的收入能超过30万元。”乌仁和她的姐妹们忙得不亦乐乎。

85 乌仁、艾吉玛与当地牧民妇女一同制作太阳花

乌仁、艾吉玛与当地牧民妇女一同制作太阳花

“非遗”手工艺带动脱贫

如今,类似“太阳花”一样的少数民族特色技艺不仅成为鄂温克族自治旗的一张文化名片,还成为本旗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

“现在人们都通过互联网买东西,你能不能回家帮我在网上卖‘太阳花’?”乌仁的一个电话,让女儿艾吉玛回到家乡。艾吉玛借助互联网平台做线上线下推广,拓宽营销渠道,使“太阳花”成为颇具知名度的民族文化产品推广“网红”。

纯手工制作的“太阳花”不仅深受牧区民众的喜欢,还远销广州、上海、西藏等省区市和日本、白俄罗斯等国家。

“太阳花”和“太阳姑娘”鄂温克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仁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她还培养了8名“太阳姑娘”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其实纯手工制作‘太阳花’的利润并不高,但妈妈一直坚持要纯手工制作。”艾吉玛说,“妈妈是牧民,她了解牧民的生活。牧民一般只有在接羊羔的季节才能挣到钱,再加上供养一家人生活和孩子上学,收入是非常有限的,而‘太阳花’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所以,她还是坚持保持纯手工,这样才能让牧民妇女有收入,挣着钱。而且,如果采用了机器,也就失去了非遗的意义。”

通过加工“太阳花”,既促进了贫困家庭增收,又可以有效传承民族技艺。乌仁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动全旗70多个贫困户脱了贫。以2019年为例,乌仁扶助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12名,每人每户增收近3000元。

工作室所在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也是民族文化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创业孵化、民族文化体验集合体,吸引了超过100位创业者的入驻。

乌仁还将非遗与旅游紧密结合,在当地率先建立了“太阳姑娘”非遗体验馆,与多家旅行社达成合作,赢得了许多游客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观众。她还从“非遗+旅游”衍生出“非遗+研学”模式,在让小朋友们体验到鄂温克族独特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让这些古老的民族非遗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现在我们海拉尔全区四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就会来到我们创业园,体验我们鄂温克族的非遗项目‘太阳花’制作,蒙古族的皮雕、蒙古包搭建等等。” 艾吉玛告诉记者,“这个10月份我们就非常忙碌,最多一天要接待200多名学生。”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22期)


2020年第2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0年第2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