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周刊锐评:打破刚兑≠放任爆雷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近日,两大地方国企债券违约事件成为热点话题,并引发债券市场出现恐慌性下跌。先是华晨集团于10月23日违约未兑付,之后永煤控股也于11月10日发生同样债券违约事件。

从目前情况看,债券市场违约似有扩散迹象。WIND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以来至11月12日,中国债券市场已有109只债券、1260.83亿元债务违约。这个数据在2016年为56只、393.77亿元,2017年为34只、312.49亿元,2018年为125只、1209亿元,2019年为184只、1494.04亿元。可见,过去5年,债务违约事件总体呈上升趋势,今年是否会超过2019年?关键要看未来不到两个月的情况。而华晨、永煤两家公司债务违约事件之所以被市场关注度较高,原因是它们似乎都存在违约前转移资产的情况,因而被债权人质疑恶意逃废债。市场担心,这样的高等级国企债券如果以一种“不光彩”的方式违约,势必起到恶性示范效应,以致整个债券市场受到严重质疑。

说到底,债券市场是最需要信用直接支撑的市场,如果市场因信用溃堤而发生危机,那必然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在信用杠杆处于历史高位之时,任由信用债券市场溃堤是非常危险的。

1

或因“预期管理不及预期”,17日下午多只债券大跌。14时20分左右,PR伊宁债(124493.SH)突然大跌39.9%,报18元,随后临停,直至14时57分恢复交易;19泰达02(155451.SH)价格当日下午大幅下跌,从前日78.10元收盘价暴跌至62.01元,跌幅超过20%,盘中临停,14时57分恢复交易;14时51分,13平煤债(122249.SH)在上交所固收平台的最新成交价78.534元,较前一交易日中债估值96.4748元,偏离-18.60%。

这样的情况颇令人担忧。如果债务违约无度发酵,对恶意逃废债不严加惩处,势必会导致信用债券市场的信用危机。

建立良性的金融市场必须打破刚兑,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必须防止事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打破刚兑≠放任爆雷,打破刚兑≠取消刚兑,打破刚兑更不应成为恶意逃废债的可趁之机。

完善的市场经济基于完善的法治。同样,完善的金融市场也必须依托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和秩序,必须基于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当然,债务违约事件最终都需要通过司法路径加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接受历史教训,上世纪90年代,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做法实际对企业逃废债起到了保护作用,让司法效果大打折扣,进而伤害债权人实际利益。从那之后,许多银行将某些地方列为高风险地区,甚至一概拒绝这些地区的贷款需求。

我们需要打破刚兑、需要教育投资者审慎投资,但绝不能让它变成弱化监管的理由,更不能让它变成恶意逃废债者的可趁之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也需尽快补齐监管短板,建立信用强监管体系。

从历史经验看,恶意逃废债往往伴随着“欺诈”,正所谓“借钱时好话说尽,还债时坏事做绝”。在发达国家,对债务欺诈行为司法约束是非常严重的。比如“麦式骗局”中的麦道夫,最终获刑99年,哪怕他曾担任纳斯达克董事局主席。

实际上,债务是否刚性兑付,这是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一种信用交易,它本应是商业行为,无需监管者强行干预,但从监管角度,我们必须警惕,打破刚兑之后,势必导致一些债务人有恃无恐,在“打破刚兑”的旗号下,想方设法钻监管弱化的空子,以最小代价去赖账、违约。这显然不符合“打破刚兑”的政策初衷,这会让原本属于高级市场的金融市场蜕变为“愿打愿挨的、低级而原始的自由市场”,有悖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责编 | 杨百会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