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记者手记|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只有中国能给我们带来确定性

跑了三年进博会,作为记者,我惊喜地发现中国市场也正在改变曾经改变了我们的外资企业。

2020年第2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0年第2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我们非常看重中国市场!”

“我们要扩大在中国的朋友圈,欢迎buy buy buy!”

“我们立足中国服务中国,不但生根还要深耕中国市场!”

这是我三年参加三次进博会,每年采访外企老总时,他们说得最多的话。

从“看好中国”到“立足中国服务中国”,这三年来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他们的态度有了这么大转变?

五天的采访下来,我找到了答案。

意气风发的大中华区外企老总们

由于疫情的原因,连进博会吉祥物熊猫“进宝”都戴上了口罩,提醒大家要保持社交距离,注意防护。

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外企积极参展。

“It is amazing!”亿滋大中华区总裁范睿思激动地对我说,他认为进博会按时举办就是个巨大的惊喜,释放了令世界鼓舞的信息。

这些外企大中华区的高管们正在经历职业生涯中的关键时刻——疫情导致各大跨国巨头节衣缩食,甚至用裁员这个“大杀器”来度过危机,但是中国市场最先恢复了生机,多家巨头财报的数据表明,中国市场的营收成为了他们的业绩增长点。

“你才做了两次核酸,我做了七八次了!”奔驰的一位高管对我说。本来由于工作的需要,他每两个月就要返回香港一次,但今年大部分时间,他干脆留在了北京开始租房子住。

同样,Coach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葆焱今年一直就待在中国。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这些中国区负责人都意气风发,进博会成为他们秀肌肉的舞台。这些精明的职业经理人心里非常清楚,2020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只有中国市场能让他们去施展去发挥,而且也只有中国政府具备这样的魄力和能力,举办这样的盛会,他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住在中国的业绩增长态势。

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只有中国能给他们带来确定性!

这几天我的朋友圈非常有意思,没有参加进博会的朋友们都在关注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而参会的朋友们,每天都在发着进博会的九宫格图片。

27 2020 年11 月2 日,上海,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准备就绪,静待开幕。

2020年11月2日,上海,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准备就绪,静待开幕。

“不要再写我们是外资,我们是本土企业!”

参加了三届进博会的达能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谢伟博,精心改造了自己的口罩:一边是白底蓝图的达能企业标志,另一边的鲜红底色上印着“I Love China”字样。

对于大部分海外企业而言,中国市场重要程度在不断上升,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世界工厂、世界市场,还在研发、资本等多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用了它以后,奶茶店做奶盖就不用自己拼配了,至少能为他们节省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也可以节省很多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恒天然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周德汉一边说,一边把一杯奶盖茶递给我。

我想起在几年前,“为中国定制”几乎成了一些网友抨击跨国公司差别对待中国市场的贬义词。而现在,随着中国市场创新活力增强,很多新兴消费需求领先于国际,跨国企业不得不用“为中国研发”来留住客户。

雅诗兰黛、优衣库、资生堂等外资企业纷纷在进博会上首发新品,宣布最大研发中心落地,资生堂的高管甚至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要再写我们是外资,我们是本土企业!”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的快速成长,也让外资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一些外资企业调整了在中国的架构,希望能够变得更加“本土”,以更迅速的方式应对市场变化。

第三次来参加进博会的蒙牛乳业总裁卢敏放说:“以前我看展台,总觉得别人的展台比我们的好,今年你去看一看我们的展台,一点都不比任何一家厂商的差。世界的竞争都在进博会这个舞台上了!”

跑了三年进博会,作为记者,我惊喜地发现中国市场也正在改变曾经改变了我们的外资企业。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20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