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浦东政协委员肖本华:难忘!当年我的建议被写入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上海报道


早在2013年,作为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配套改革措施——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这一改革在上海自贸区全面推进,这体现出浦东金改“先行先试”的大思路,对于经济结构转型以及金融系统整体改革的推进,意义重大。而在这一历史性改革举措的背后其实还有个小故事。

浦东新区政协委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 (王雨菲摄)

浦东新区政协委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 (王雨菲摄)

浦东新区政协委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近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透露,当年作为“新上海”人从厦门大学金融学博士毕业来到上海任教,2013年,当时中央提出来上海要建自贸区,其中自贸区怎么建设都还在征求意见中,肖本华通过民盟建言:“结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需要,试验区可在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方面,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

为什么要提这样一条建议?

“当时境外的人民币融资成本相对比较低,而我们的内资企业按照当时规定,要按照外债的额度到境外借债难度相当大,那么我就提出来我们自贸区能不能在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一块先行先试,一方面为我国的金融改革做风险压力测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高我们的金融业国际化水平。此外,对实体经济来讲也是有很大的帮助,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肖本华回顾道。

肖本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因为当时的建议是通过民主党派的渠道送过去的,被领导批示了,他们第一时间就告诉我,当时我还是将信将疑,我作为一个普通高校教师的建议,能够被领导批示,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的成为现实,确实是非常兴奋的。所以这也说明了上海浦东真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肖本华表示,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浦东金融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的浦东,金融业已经占到上海金融业的半壁江山,而且已经成为浦东的第一大产业,每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到浦东地区GDP的30%左右,而且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来讲也有很大的增长,比如有十几家金融要素市场,现在持牌类金融机构已超过1100家,从外资的持牌金融机构来讲也是全国最多的。

肖本华认为,在近30年来浦东的金融业发展,有几个时间节点非常重要——

2009年,当时国务院发布文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浦东金融业发展是有很大的推进作用的。

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成立,自贸区的改革中金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尤其是2015年通过新金改14条,促进整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2017年,肖本华承担上海市金融办委托课题《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研究》,经课题转化的成果,被上海市金融办、自贸区管委会采纳,并联合发布全国首张自贸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

这份负面清单指引,从外资投资设立金融机构管理(市场准入限制)和外资准入后业务管理措施(国民待遇限制)两方面,涵盖股东机构类型要求、股东资产规模要求、股东经营业绩要求、股权结构限制等10个类别,共设置48项特别管理措施。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金融机构在股权比例上应该放开,比如外资银行、外资证券业,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也有所改变。2019年11月7日,国务院印发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全面取消在华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限制,丰富市场供给,增强市场活力。扩大投资入股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机构的股东范围,取消中外合资银行中方唯一或主要股东必须是金融机构的要求,允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投资设立保险类机构。”肖本华说。

2019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成立又是浦东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契机了,对上海发展离岸金融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肖本华建议,临港新片区在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应发挥重要节点和枢纽作用,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和功能强化,聚焦“卡脖子”技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在畅通内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新片区要作为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要继续发挥节点的关键作用。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