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券还没用完店关门了!北京购物中心超10%空置,什么时候能回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慧敏|北京报道

线下购物中心是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随着消费复苏,情况正有所好转,然而购物中心要想恢复到以往的高景气度恐怕并不容易。《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的一些商超购物中心,有的非中心城区的购物中心几近整体关门停业。第一太平戴维斯报告显示,三季度北京市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达10.7%,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线下购物中心未来完全恢复到此前的水平可能不太容易,疫情之后消费者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革,线下原先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就难以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未来购物中心面临的压力相对较大。

一些购物中心空荡荡,萧条惨淡

午饭时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管庄地铁口附近的一家大型商超综合购物中心(云影电影小镇+美廉美购物中心),该购物中心共三层,集餐饮、购物、影院娱乐项目于一体。气势恢宏的大门口只有稀疏几个顾客进出,进入商场,一层电梯入口旁边,设立了两上特价服装的临时摊位,而进入一楼卖场的通道已经封起来了。

记者乘电梯来到二楼,这里原先是名品服饰、工艺品、教育培训、超市等区域,但是现在只有超市在正常营业,还有两处店铺在售卖打折服装与床上针织用品。其他的店都大门紧闭。

1

管庄地铁站附近某大型购物中心  拍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慧敏

该中心三楼原先主要是餐饮区,现在通往三楼的通道已被封闭起来。

2

该购物二楼通往三楼餐饮区的通道已封闭  拍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慧敏

3

此前该购物中心三层美食区盛大开业的牌子还在  拍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慧敏

在附近工作的王静(化名)告诉记者,原先东来顺、老边饺子等这些比较知名的餐饮品牌在三楼都有门店。

“疫情前这里很热闹,每天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吃饭、购物、看电影啥的,人都很多,我们经常午休或下班后来逛逛,吃饭、看电影都有。”王静无奈地说,“疫情后,这些店都关门了,我们单位发的购物券、电影券还没用完,店铺和影院就不开了,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开了。”

二楼卖床上针织品的店铺营业员对记者说,“好像过段时间要招商,具体不太清楚,我们店员不了解这些情况。”

距离该大型购物中心一站地,位于朝阳路边的一处较小的购物中心,因为紧靠朝阳路和居民区,情况要好一些。一楼临街的门店只有两三处空置, KFC、以及一些服装店都在正常营业,但是进入购物中心,仍然是一片萧条的景象,一楼一两家打折服饰店唱主角,还有屈臣氏、同仁堂等几家店照常营业,其他店铺也都黯然闭着门。

该购物中心二楼和三楼也是空空荡荡,几乎只有超市和一家母婴用品店、影院在营业,空置的店已被商场封起来。

4

管庄附近某小型购物中心  拍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慧敏

“这里之前也是蛮热闹的,虽然不算大,但是吃的、玩的、服装等都有,虽然不是多高档,但还比较齐全。”王静有点惋惜。

虽然疫情影响正在淡去,但线下购物中心的复苏有些缓慢。据第一太平戴维斯数据,该机构监测的北京市90个购物中心,三季度平均空置率达10.7%,环比上升1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则为7.1%。

疫情以来,即使是在核心位置的购物中心,如西单大悦城等也肉眼可见一些关门闭户的门店。

在繁华的东三环大望路华贸中心,一些被幕布封闭起来的店铺正在装修,写着:新店登场,敬请期待。

5

大望路华贸中心  拍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慧敏

国际房地产服务商第一太平戴维斯报告显示,后疫情阶段,北京零售市场的整体商业氛围有所恢复,但购物中心的品牌调整与招商工作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位于核心商圈的购物中心品牌吸引力与承压能力较强,品牌更新及新店开业较为及时。而位于次核心商圈的购物中心则面临更大的困难,空置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其中,核心商圈购物中心三季度空置率为5.3%,环比、同比均增加1.1%;次核心商圈购物中心空置率为13.0%,环比、同比分别增加 1.5%、6.3%。”第一太平戴维斯报告指出。

“空置率的提升也抑制了零售市场的租金水平增长,部分业主方也不断调整自身店铺的租金水平。三季度全市购物中心首层平均租金为每平方米每月849.4元,租金指数环比、同比分别下降0.2%、0.5%。” 第一太平戴维斯报告显示。

线下商超找准定位突出优势是关键

“空置率高从去年就已经开始有一些苗头,整体来说,商业地产空置率高,实际上跟商业地产的市场供给过剩有密切关系。”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商业地产其实近几年都面临市场供给过剩而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

需求方面,在业内人士看来,高房租、高人工、高物流成本是实体商业经营困难的首要原因。而业态老化、缺乏创新、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在价格、品类、消费者购物体验方面,与电商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难以获得年轻消费者的认可也是线下商超增长乏力的关键因素。

据商务部官网数据,2015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万亿元,网络购物交易额3.8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值为12.9%。而201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其中,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06324亿元,网上零售额占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网络零售的市场份额增长显著。

江瀚说,“互联网电商对线下商超的冲击这些年还是比较明显的。实体商超它所覆盖的区域和人口都是相对有限的,在当前人们很多购物需求都已经被互联网电商所取代的情况下,线下购物中心可能需要找准自己的着力点。”

“如果再像之前一样模式,比如,按照生活百货、衣物服装这些分类销售的话,线下商超的利润将很难覆盖成本。所以,现在很多购物中心也都向‘体验’等方面转变,例如吃饭、娱乐项目越来越多,相对而言百货销售越来越少。”江瀚说。

而对于王静们来说,“很多东西网上买又便宜又方便,就基本都在网上买了。只有买较贵的衣服、鞋子,或是要吃饭、看电影的时候,还会去购物中心这些地方逛逛看看。”

“当前政府推出多项措施促进消费,包括发放消费券、推行零售项目改造升级试点等计划。预计未来北京零售市场在后疫情阶段将继续回暖。”第一太平戴维斯研究部李想表示。

“关键是体验经济,目前,购物中心想靠普通的百货商品超过电商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在体验经济层面,比如说餐饮、一些亲子娱乐项目方面,相对还是很有优势的。”江瀚说。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