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如何应对疫后经济风险?

文|文显堂

眼下,新冠病毒似乎非常迷恋人间而不愿意离去,在全球到处流窜。入秋以来,第二波新冠疫情开始在一些国家流行起来。我国由于采取了果断严密有效的措施,遏制了来势凶猛的新冠病毒,经济复苏的进程得以持续,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不过,新冠病毒依然肆虐全球的严酷现实,使我国面临着疫情反扑和境外输入的双重挑战,由此进入了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这就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特殊的疫后时代。

那么,疫后时代究竟是什么样的时代?简单而言,受新冠病毒的冲击和疫情反扑与输入的威胁,给经济发展留下了后遗症的时代。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瞬间锁住了市场主体的咽喉,虽然产品有市场,但由于资源渠道被堵塞,产业链条被割断,消费市场通道被迫关闭,不得不停工停产。当疫情被遏制之后,终于解除了市场主体被锁喉的危机。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如此,一切都可以恢复正常,还有什么疫的后遗症?

其实不然,新冠疫情的冲击,并非风雨之后见彩虹一般,轰轰烈烈来,干干净净走,而是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后遗症:脆弱。新冠病毒肆虐,尽管没有伤到企业的筋骨,但所有市场主体因此变得更加脆弱是不争的事实。很显然,企业因受疫情的冲击而停工停产,可负债要支付的利息并没有停止,正是这种时间成本有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偿债能力,如果不能快速地恢复偿债能力,则必将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不少企业虽然生产能力很强,产品销量也不错,但应收账款却越积越多,表面看企业营业收入很高,但大部分都是应收账款。如此,民营企业就变得脆弱了,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倒闭潮的风险。

第二种后遗症:嬗变。疫后时代,全球市场充满变数,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处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状态,既可能发生积极的演变,也可能发生消极的演变;既有发生加速增长的可能,也有发生衰退的可能。无论怎样,变是必然的,并且变动的频率在加快。当下,企业被疫情冲击的伤痛虽然逐渐愈合,但市场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在疫前有市场,但疫后却因为需求的变化而萎缩。如果不能快速地在嬗变中找到新的市场需求,或者不能适应市场变动频率加快的现实,企业的生存将更加严峻。

面对疫情后遗症风险,迫切需要协调和处理好企业流动性与银行流动性的关系。要确立实体企业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强化金融为实体企业服务的理念。企业的流动性决定着银行的流动性,一旦企业的流动性停止,或者是产品滞销,或者是应收账款的账龄延长和规模不断扩大,丧失了偿债能力,银行的流动性便无从谈起,最终必然会引发金融危机。

那么,如何处理好企业流动性和银行流动性的关系?关键是要树立实体企业是经济核心的观念,金融要为实体企业服务,以企业的流动性为先,降低融资成本,提供更好的信贷产品和服务。

在疫后的一定期间内,应以展期的方式来增强未来的流动性,如果在疫情肆虐后的伤痛还没有痊愈的时候,银行采取追债或抽贷行为,必然会造成伤口上撒盐的后果。因此,债务展期是暂时的“延迟”换来长期的“流动”。在必要的时候,还应精准追加信贷投放来增强企业未来的流动性。

同时,在疫情后遗症没有完全消除之前,银行应当创新风控方式,着眼于企业的流动性,适度放宽贷款条件,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能够融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的银行给中小微企业设置的贷款条件不仅比平时更严格,而且还要求有公务员提供担保。这不免令人忧虑。

面对疫情后遗症风险,迫切需要提升创新能力。创新,老生常谈,没啥新意。其实,每当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创新能力的有与无、强与弱,是企业生与死的砝码,尤其是现在面对疫后遗症的风险,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创新就死”的时代。

疫后时代的人们,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反思过去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从而引发需求的深刻变化。但疫后时代的一些企业,往往复工复产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忽视了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无疑推高了企业未来的风险。因此,疫后时代的企业不能仅满足于复工复产,而是既要能通过创新满足升级的需求,更要通过创新唤醒潜在需求,把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

当下,网络购物引发的直播带货持续火热,居家办公和远程问诊及在线教育快速扩张,便是需求升级的结果。要唤醒并满足潜在需求和升级需求,只能靠企业的创新,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模式。一句话,企业必须着眼于疫后时代的需求变化,以提升创新能力来适应和引领社会需求的变化,迎接“不创新就死”的严峻挑战。

面对疫情后遗症风险,迫切需要保持定力。疫后时代,大国之间的博弈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横行,制裁与反制裁时有发生,全球化遭遇各种挫折已不可避免。同时,由于受第二波新冠疫情的冲击,世界经济陷入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不仅导致全球贸易和市场由一体化走向地区化、小集团化和碎片化的风险正在上升,而且世界经济暴跌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更何况,只要全球疫情没有整体控制,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独善其身,疫情防控常态化与企业经营正常化之间的矛盾将持续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必须保持定力,在盯住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不放弃国际市场。中国企业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相比,拥有独特的优势。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只要国内市场活力十足,中国企业就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就有了向外拓展的可靠后盾。在国内做到最大,那就是全球最大,这便是中国企业保持定力的根基所在。不能因为全球市场的杂乱,就惊慌失措,失去定力,乱了阵脚,必须要有乱中取胜的智慧和能力。

责编:杨百会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