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山西残疾青年创业自立之后,投身公益助力扶贫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钮文新

他的上体和下肢判若两人。和他聊天,根本感觉不到他的残疾,但和他遛弯就完全不同了,离不开的轮椅上,细而无力的双腿定义了他的永远无法摆脱的小儿麻痹。

孙杰、残疾人,把这两个关键词输入百度搜索,我们会看到一番难以想象的情景:中国双腿残障人士获准驾驶汽车第一人、残疾人漂流金沙江第一人、残疾人挑战滇藏茶马古道第一人,残疾人代言国家级公益工程第一人等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称谓和荣誉之间很难让我找准对孙杰先生的定位,但之所以还要硬着头皮写下去,这是因为这位本该被帮扶的人居然走在帮扶他人的扶贫路上,成为中国健康扶贫工程自强不息形象代言人。

1

丰满的领悟源自厚重的生活

孙杰1969年出生在山西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志愿军老战士。不幸的是,孙杰8个月时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他只能爬行。因为父母工作无暇照料,4岁的孙杰被送回农村老家。爬到6岁时,他居然经常能看到自己腿上一块块腐肉和腐肉间隐隐的白骨,但他不懂得什么是哭,他挺着,不让外人知道自己的伤痛。

快到上学的年龄了。有一天舅舅很郑重地问:“想上学吗?”孙杰点点头。想上学就要学会走路,否则学校不要,孙杰又是点头。

从那天起,他柱着用树杈做的双拐开始练习行走,每天要跌多少跤,根本数不清,同时还要承受病痛和外人眼里投来的歧视。7岁时,他拄着双拐回到了镇上的家,父亲为了给残儿找条生路,让他拜了位修理无线电的师傅。渐渐地他有了一门手艺、一个饭碗。11岁那年,大哥女友担心要养个残废的弟弟,提出分手,懊恼的父亲平生第一次打了孙杰一巴掌,而这一巴掌也唤起了孙杰的倔强。一怒之下,孙杰偷拿了父亲40元钱,背着电铁烙、万用表和一些电子元器件,柱着一副枣木拐杖,爬上了一列不知去向的火车,从此开始了他的流浪人生。

火车把他带到人生第一站——大同大门沟煤矿。在好心人帮助下,他租下了一间低矮的小房,凭着修理收音机的手艺开始了自我谋生之路,一干就是三年。孙杰靠维修电器、给人画像、唱歌等几乎一切可以谋生的手段维持着基本生活。不过,南方频频传来的改革开放信息,让这个残疾儿童也时时地感到兴奋。他出发了,向着南方,在流浪中寻找着可能的机会。

在广州,街头靓女一句“天生要饭的命”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而无能为力的孙杰对这句话的回应是,饿死不要饭。终于,他到了人生第二站——海口,励志凭手艺吃饭的他,一连七天没挣到钱、没吃上饭,但他硬是靠着砸椰壳、吃椰肉撑过去了,但紧接着又是被抢、被打、被骗的一番经历。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1990年初,孙杰来到深圳,在开发区电子修理厂当焊接工,每天4.5元。不过,这回他遇到了贵人。

焊工师傅是个香港人,他看孙杰聪明能干,就有心帮他一把,于是师傅带着徒弟开办了宏业家用电器维修店,孙杰总算得到了稳定的生活。

一天夜里大雨滂沱,一对情侣抗婚出逃来到小店躲雨,孙杰见雨太大,就主动腾出床铺留下二位过夜。巧合的是,男士是位懂得平面设计的广告人,也正是在这位文化人的熏陶下,孙杰开始摆弄起了电脑,潜心学习广告业务,从调研到策划,从创意到经营,各种理念的变幻之间,孙杰找到了另一番天地,另一种更为高级的谋生手段。他说,这位“天上飞来的老师”,对我日后的创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杰的另一个癖好就是读书。在他看来,穷人会因书而富,富人会因书而贵。而现在他讲的是,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要摆脱贫困,不仅要有志气,同时更要读书,开拓视野,而摆脱愚昧才有致富的可能。

创业中“淘金”

孙杰需要钱,这回不只为了生存,更是希望能为创业积累一点儿资本。那时,广州火车站“残疾人摩的”算个来钱挺快的生意。于是他以每天80元的价格租了一辆摩的开始接送客人。三个月下来,净赚了人生第一笔大钱——3000元,他用这笔钱在广州天河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虽说店面很小,但这却是孙杰凭借自身力量圆下的第一个梦。这回,他真的可以赚钱、读书、生活三不误了。

也正是因为这家小书店,让他遇到了人生第三个贵人——南下创业的吉林残疾人漫画家张建民。他跟着张老师学习“画贺卡”,完成了人生又一个重大转折。勤学苦练半年之后,孙杰画的黑白卡“残恋”被一家贺卡公司以8000元买断。但是,孙杰没有收钱,而是希望这家公司给他提供一个办公室,能让自己专心于贺卡设计。老板真就同意了,从此孙杰开创了自己新的人生。

工作安定了,奔波停止了,而孙杰设计的贺卡、挂历很受市场欢迎。同时,他利用闲暇潜心学习广告理论、经济学、社会心理学、法学等,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不到一年,他便创办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一个集创意、设计、制作、推广的广告公司,第一单就挣到了5万元。此后,他又投资创办了商务秘书公司、装修公司,启动了植物纤维一次性绿色环保餐具项目等等,财源滚滚,一发不可收拾。这时,他又把目光投向公益。

1996年,孙杰在广州开始倡导“每日阅读”活动,他用自己的钱,在36个社区建立了36座没有围墙的“社区图书馆”,参与人次不计其数。他说,我就是书的最大受益者,“书是打开我灵魂的宝剑,书是我进步的阶梯,而智慧和经验就是最大的财富”。“每日阅读”让孙杰结实了许多同道中人,同时也受到了广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成了那年广州市外来青年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孙杰没说,但记者猜想,“每日阅读”所带来的人脉资源,是不是都会在其日后的生意中发挥积极作用?至少,“每日读书”现场本身就可以变成极好的广告投放场地。

身在轮椅志向远方

除了中国健康扶贫工程自强不息形象代言人,孙杰身上荣誉、头衔也越来越多了。中国新农村工程管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劝募管理局局长、2005年世界华人唯一国际和平奖获得者、2006年联合国科学与和平周和平使者获得者等等。但是,孙杰依然保持低调,喜欢实实在在干点儿事情。

为了延展自己双腿的功能,他硬是通过超常的训练使之能够达到驾驶汽车的水平,并在香港获得国际驾照。正是因为有了驾车能力,在中国申奥的日子里,孙杰实现了“残疾青年驾车万里行”的梦想。那年,孙杰与新疆一位残疾人各自驾驶国产汽车,组成只有两辆车的车队,在没有后援的条件下,从广州出发,历时2个多月,跨越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56个城市,行程2万多公里,举办了20场“弘扬绿色奥运,杜绝白色污染”的主题演讲,同时收获了56幅20.08米长的“申奥签名条幅”。

孙杰参与申奥

孙杰参与申奥

2001年7月13日,当这群残疾人把象征56 个民族的56个巨幅高悬于56个烽火台上的时候,他们不只是完成了自己平生的一个夙愿,而且也向全国6000万残疾人发出了身残志坚的邀约,同时更向世界诠释了当代中国残疾青年对奥运精神的理解。这时,孙杰感到自己脚下的路更宽、更远了。

有了汽车的帮助,孙杰的脚步开始伸向乡村,回到他曾避之不及却又始终心心念念的土地。用自己的经历,和残疾的双腿去说服那些健康却贫瘠的双手。这样的演讲早已不计其数,被感动的乡村是否正在悄然变化?显然,扶志、治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扶贫攻坚的路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更难得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扶志、治愚”的这条路上加快了脚步。

这期间,他的“脚步”同时还走在公益路上,把千万药品和扶贫物资送往四川甘孜、阿坝的农牧民手上,把爱心企业的捐赠送往藏区并把意志写上珠峰营地。为了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农牧民肝炎防治,他以残疾之身漂流金沙江,筹集了近1000万元善款,成立农牧民肝炎普查、治疗、防御的专项基金。另外他还行程16000公里,开展“中国健康扶贫茶马古道万里行大型公益慈善活动”,为沿途藏、彝、羌等各族人民送去药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孙杰在四川阿坝藏区送药

孙杰在四川阿坝藏区送药

现在的孙杰已年过半百、鬓发斑白,他定居在河北山岚之间,言谈举止间所展现的儒雅风姿也早已除掉了他当年的一身风尘。

孙杰一直没有停止脚步。他说,唯有坚定自信地做好事,努力拼搏,才有可能向前一步。现在,他试图总结自己的所有失败和成功的经验基础上,谋划以“智赢脱贫攻坚战,富民乡村振兴路”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他希望这是一套全新的模式,让商业组织、文化积淀、公益事业在一个闭环中良性循环,特别是针对广大农民的创新创业需求,形成商业模式储备。尽管这样的策划已经有了些小小的实践,但总体还在试验和筹划之中,孙杰希望成熟之后再去对外讲。不过就记者观察,这事好像动静不小。这让我们产生了一份新的期待,也诚愿孙杰的残腿能走得更远。

责编:杨百会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