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马云的“金融评判”值得深思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传出马云的演讲,它让中国金融界感到震撼,甚至许多金融人流露出“不屑的神情”。不过,否定是简单的,建设是艰难的。所以无论如何中国金融人没有理由“轻易否定马云”的观点,而更该在“受刺激中得到启发”。

马云针对中国金融发展谈了三个观点,我们抛开观点背后“有可能存在”的利益诉求,单就观点本身来看,其所表达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非常值得中国金融人认真思考和讨论。比如,马云指出中国金融行为往往是跟在欧美发达国家后边亦步亦趋,把人家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当成空白,然后去填补空白,而且把填补空白当成追求的目标。他认为,“如果永远重复别人的语言,讨论别人设定的主题,我们不但会迷失现在,而且会错失未来。”

马云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_副本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马云说的不无道理。多年来,中国金融业故步自封、本本主义盛行,不愿、不能、不去研究新问题,张嘴闭嘴的一套说辞必须出自新自由主义货币学理论,否则就是异己、就是歪理邪说。比如,在中国的金融圈子里,你千万不能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更不能说紧缩货币未必能抑制价格。不管你举出多少实际发生的例子,他们都不会认账,甚至根本不跟你讨论这个问题。似乎这是个不能、不用讨论的问题,物价上涨必须是货币问题。

更严重的是,在这样一套“宗教般理论”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的“金融圈子”,以至于大多数所谓金融论坛都变成了“圈子聚会”,能参加到这样的聚会的人才属于中国金融主流人士。而在这种论坛上,讨论的所有问题必须基于新自由主义时代的一套理论,几乎听不到其它领域或基于其它学术观点发出的不同声音。

如此禁锢的金融学术氛围之下,中国的金融实践能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值得怀疑。比如P2P问题,难道仅仅是骗子胡作非为,而没有金融管理者为规避责任而相互推诿,以至最终延误了监管时机并在客观上纵容了骗子的问题?当时,面对P2P爆炸式增长,有多少金融重量级人物高喊监管会压抑金融创新?出事了,上万亿损失出现了,中国的“金融圈子”里是否有过认真的检讨?要么放任自流、要么一刀砍死,而每次折腾都会巨额消耗老百姓手中的那点金融资源,这不是中国金融市场上反反复复上演的剧目吗?那为什么“圈子”不检讨这样的问题?

正因如此,中国金融界最该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做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服务员绝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而必须变成一切金融行为的指导思想。但我们的问题是,金融主管机关的主帅们去过制造业的工厂吗?倾听过实业家的诉求吗?了解过企业贷款的真实情况吗?知道企业家每年有多少时间被消耗在“找钱”上吗?

为什么所有金融论坛上都听不到实业家对金融家提出的诉求?为什么所有金融论坛上更多在讨论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开放,而听不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交流?这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相适应吗?

说实话,不得不钦佩在金融业享有很高威望的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他在第二届外滩金融论坛的讲话言简意赅、精准丰满,可谓水平超群。他强调,当前全球金融经济环境变化剧烈,既要坚守底线,也要灵活应对风险挑战,勇于除旧立新。要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支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坚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用经济发展的增量消解风险,用规范的方式应对风险,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基础上有序处置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坚持金融创新与加强监管并重,在鼓励金融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扩大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能力之间寻求平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这番话应当引起中国金融界的足够重视。

责编:杨百会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