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碧桂园打造全球首个万亩级超级无人农场,中国现代农业新势力强势崛起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杨百会

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虽然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未来仍有隐忧。

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的粮食高达1亿吨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显示,到“十四五”时期末(约2025年),我国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

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智能化、大数据等技术或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从种到收,全面实现无人化

10月11日,黑龙江省建三江七星农场的大豆、玉米、水稻丰收在望。

随着指令发出,一台台无人驾驶收割机轰隆隆驶向远处的稻田。借助卫星导航定位,收割机匀速直线推进,遇到尽头的田埂自主转向掉头,不一会儿机身仓贮就显示已经装满。此时后方无人驾驶的接粮机“闻讯”赶来,两车默契协同作业,收割机准确地将稻谷转移到运粮机上,大约90秒后运粮机显示已经满仓,很快自主转弯掉头回仓,整个过程全部无人驾驶,一气呵成。

当天,现场40多台/件农机具还再现了无人化水田筑埂、搅浆、插秧、旱直播、飞防、秋翻地、旋地以及无人化旱田灭茬、翻、耙、起垄、播种、喷药等20项农机作业演示。

1

2

3

这是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园无人化农场项目在七星农场举办的农机无人驾驶作业现场演示,该项目由碧桂园农业与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合作建设,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超万亩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 

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碧桂园排名147位,位居上榜房地产行业之首。但创始人杨国强却始终怀着“重新回去种田”的梦想。2018年5月,碧桂园成立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宣布进军现代农业。

无人化农场是一整套系统,不仅包括展示出来的各类无人机械,背后还有一套技术和运营系统。

位于七星农场一侧的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中心和无人化农场项目农机管理云平台是无人化农场项目的“大脑中枢”。中心二楼30个显示器组成巨幅电子大屏,一方面可以显示通过各种设备、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上传的田间土壤、农业气象、田间空气温度与湿度、作物长势、病虫草害预警等信息,同时也可以完整呈现演示实况,每一台农机设备的作业状态、作业数据、卫星定位、作业轨迹等信息都能实时出现在屏幕上。工作人员坐在中心办公室,即可远程监控无人化农机设备在不同的田块内进行自主生产作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业智能装备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春江在现场表示:“美国、日本也都有不带驾驶室概念的‘无人拖拉机’问世,但离大面积生产实践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今天北大荒和碧桂园联合组织的无人化农场项目农机无人驾驶作业现场演示会,规模大,参与企业和农机设备数量多,作业项目内容全、技术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表示:“北大荒建三江和碧桂园农业联合组织实施的这个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是目前国内外针对主粮作物的规模最大、参加试验示范的农机设备最多、作业环节项目最全、无人化技术最先进、农机田间作业无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无人化农场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超万亩的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

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我国传统农业眼下仍以家庭为主要经营单位,人均耕地面积小,大多数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劳动强度大、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

同时农业生产“看天吃饭”的情况还没得到明显改变,生产过程较多依赖农户过往的经验积累,经营风险大,农民收入稳定性差,对就业创业、工商资本的吸引力仍然显得不足。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农村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这是当前的现实。未来谁来种地,这是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急需破解的问题。

引进无人化技术、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智慧决策等新型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是破解我国农业“谁来种地”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破解“怎么种好地”难题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抢占科技制高点。

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正加速农业生产方式变革。随着北斗卫星导航定位、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机器人、人工智能、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发展大型无人化农业有了更为坚实的科技支撑。

建三江无人化农场项目探索构建的全流程无人化新模式,通过引入先进智能农机、发展精准高效农业,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率,努力破解“怎么种好地”的难题,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我国粮食安全,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服务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

责编 | 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