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陕西 > 正文

用执着和责任撑起群众文化的蓝天——记陕西省先进文化工作者吴全喜

他从十几岁开始,便在群众文化的沃土里孜孜以求、辛勤耕耘。退休后直至年逾古稀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凭着对群众文化事业的钟爱和一位老共产党员、老群文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挖掘、保护、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劳心劳力、默默奉献。数十年来,他创作发表上演各类文艺作品近千篇(部),荣获地市级及以上表彰奖励60余次;改编的戏剧曾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业余创作评奖,荣获国家文化部嘉奖;主笔申报的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省级“非遗”名录;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文化月刊》等多家主流媒体先后采访报道了其先进事迹;曾被评为“陕西省先进文化工作者”,被洛南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标兵”“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首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荣誉称号,他就是陕西秦岭山区商洛文化名人——吴全喜。

1

吴全喜获十佳文艺工作者

吴全喜1948年出生于陕西省洛南县景村镇,儿时常常在方圆十里八乡看演出,加之受父辈影响,天长日久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就和几个小伙伴学着大人的样子演唱皮影戏,谁料还耍出了名堂,集镇一些机关单位知道后都请演出,后来还辐射到邻近的村队。当时没有现成的戏本,他就按少儿画册和大人讲的故事自编自唱,没想到竟然还惊动了县文化馆的馆长,其专程到30里外的景村街道观看他们的汇报演出,看后大加赞扬,还奖给一架幻灯机予以鼓励。当时,他读小学四年级,是班上的文体干事,学校每次举办文艺活动,他都积极参加,自编自演的快板《老俩口修路》《植树造林就是好》等节目,受到师生夸赞。

2

吴全喜在农家小院观看艺人排练节目

后来,他考入洛南县第二中学,担任班上的班长,学习之余常到县文化馆阅览书报,还把好文章、小故事摘抄下来,累积创作素材。然而,那时正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他家距县城30余里,交通又不便,常常靠步行上学,加之家里姊妹多、负担重,在学校只上了半年就辍学了,14岁便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后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公社组织业余剧团,他竟被选中,就积极创作了歌颂好人好事的《争挑重担》《志坚拒婚》《永不松套》等小节目。那个时候,县上每年都搞文艺会演,他所在的业余剧团年年参加,因他既能创作节目、又会上台表演,给当时文化馆的干部留下了深刻印象。1973年,商洛地区搞首届新故事调讲,他被从农村抽来当故事员,竟然被评为全地区“优秀故事员”。回到县上后,文化馆便将他留下,成立洛南县故事队,巡回全县各地为群众讲演。那时,他已不满足于学习演讲别人的作品,就根据农村的一些素材自编了《田红霞》《十三能》《相亲记》等故事,这些来自群众中的鲜活素材通过故事形式一经讲出,就很受群众喜爱,多次被推选参加省、地的调讲活动,且屡次获奖。两年后,文化馆领导认为他很有培养前途,就把他留下来专门负责群众戏剧曲艺创作辅导。

那时,在县文化馆当副业工,虽然一个月只有30元的工资,但对他可谓如鱼得水,经常借下乡演出之机,深入挖掘搜集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一次,在灵口区接触到农村说书,他被书目内容所吸引,就主动拜访老艺人,在乡下一连数日,就收集抄录了10多个大小书目,然后根据这些书目改编成《竹筐计》《鸡蛋案》等有深度的戏剧节目,参加了地区业余会演,受到了行内的肯定和好评。

3

吴全喜采访洛南民间老艺人

1976年4月,陕西省首届曲艺调演在西安举办,他闻讯编写了一段知识青年服务群众的书词《扎根》,此节目在西安“春光剧团”亮相,不起眼的“下里巴人”首次翻过秦岭、走进省城,成了“阳春白雪”,引起了名流大家的关注。从此,他与静板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坚持下农村,先后拜访老艺人多达七、八十人,采用录音、笔记等方法,收集大小书目近千个,这些珍贵素材经他加工改编后,陆续在省市报刊发表。

为了扩大静板书的社会影响力,吴全喜多次撰写宣传推介文章,先后在《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陕西农民报》等报上发表,使大众对洛南静板书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他撰写的曲种介绍被《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收录,从此,洛南静板书被正式列入全国曲种之中,在博大精深的曲艺宝库中才真正有了自己的“户口”。

4

吴全喜参加全国第八届曲艺大展登台演出

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他不仅坚持业余文艺创作,还大量收集民间故事、传说、民俗、谚语等,吸取民间文学丰厚的营养,不断有新创作的戏剧、曲艺等作品发表上演。1983年,省上出版的《陕西民间文学》丛书,收录商洛地区40篇文稿,而他一人就多达21篇。1984年,他根据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戏剧《鸡窝洼人家》,在全省夺得一等奖,并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业余创作评奖活动,荣获文化部嘉奖。

5

吴全喜参加全国曲艺论坛

由于在创作方面成绩突出,组织上提拔他担任洛南县剧团团长。每当下乡演出,他仍不忘搜集民间文学,不忘拜访说书艺人。每次下乡回来,背包里总是装满了沉甸甸的手稿。后来,县上开展基层文化站建设,组织上又将他调任城关文化站站长。在此岗位上,他依据城区地域特点和优势,坚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蓝球赛、象棋赛、书画展览、社火表演等,把城区群众文化活动搞的很是红火。每年的“五·一”“七·一”和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他都积极组织筹办文艺晚会,特别是城关群众戏曲大奖赛,吸引了全县百余名戏曲爱好者报名参赛,他利用经常参加省上文化活动所结识名家老师的优势,特邀了当时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著名主持人陈爱美和西北名丑乔慷慨主持大赛,硬是把一个镇的活动提升到了县级层面,当时可谓万众瞩目、一票难求,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群众戏曲演唱活动的开展。此后,他还在城区精心筹划举办了庆“七·一”居民万人大合唱,偌大的县体育场人头攒动、声势浩大,得到了县、镇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6

吴全喜在全国曲艺周登台表演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协助县政协、县纪委和财政、环保、民政等县级单位和部门组织举办行业法规宣传晚会,每台晚会都有他配合主题自创的小戏、小品等节目上演。曾在洛南县原城关镇组织的万人历时月余梁塬人造平原工程峻工庆祝大会上,他多次亲赴省城特邀陕西戏剧名家马友仙、王辅生、李东桥、李爱琴、肖玉玲等40多名著名演员,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大型戏曲演唱会,演出时长达5个小时,吸引了周边10多里以外的群众前来观看,观众多达数万人,开创了洛南群众文化之最。

在该县城关文化站担任站长期间,由于他在曲艺创作和挖掘整理民间文化方面卓有成就,2002年,他被省文化厅抽去参与编撰《中国曲艺志·陕西卷》,成为陕南3个地市唯一组稿、采访编辑。在两年的时间内,他走遍汉中、安康、商洛大部分县区,采访撰写曲种条目、轶闻趣事和艺人小传等文稿50多篇,正式入编40余篇,因此被评为“陕西省先进文化工作者”。

7

静板书成果全县巡演

2008年,他光荣退休,但却没有就此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依然热忠于群众文化,继续坚持文艺创作,竭力打造洛南静板书这一独特的地方文化品牌。10余年来,为了加强这一曲种的挖掘、推介和保护,他建议县上成立了“洛南静板书保护管理委员会”,动员以洛南剧团为主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使名不见经传的静板书正式列入省级首批、国家级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为了加大对静板书的传承保护,他和管委会一班人克服种种困难,多次组织举办艺人培训班,成立艺人演出队,积极策划对外宣传,着力扩大洛南静板书的影响力。他还将40多年来整理的千余篇书目,精选编辑出版了《洛南静板书》专辑两卷,共收录各类大小书目300多个,填补了洛南静板书从无文字史料记载的空白,也为本地老艺人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宝贵资料。

为了不断拓展静板书的演出空间,他坚持利用这种形式,创作了有关党的建设、反贪倡廉、脱贫攻坚等许多紧扣时代脉搏的新书目,使古老的曲种与时俱进、服务社会。为使洛南静板书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他还组织举办了老艺人省级传承人陈保子收徒仪式,本土16名男女青年拜师学艺,使演出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8

吴全喜与洛南静板书管委会班子成员组织的老艺人收徒仪式

在紧张的申报“非遗”过程中,他的老伴患病住院,他白天忙着照顾病人,晚上就在病床边撰写“申遗”材料,有好多次忘了病人,针掉药净整得老伴受了不少疼痛。在编选专辑中,他在做饭时,忽然想起书中有漏页,会导致情节断带,便放下菜锅,跑到书房补录整理,一坐就是两个小时,等把内容补充完善,厨房满屋已是浓烟笼罩,锅底也被烧出个大洞,事后花了近万元才把熏黑的厨房重新装修,为此遭到家人的指责和埋怨。还又一次,因要参加中国·西安旅游节,忙着赶写新书词,他的高血压和胃病却发作了,为能尽快控制病情,他就一口吞服了两次的药量,整得胃一连疼痛了好几天,事后医生批评他差点弄出大乱子。

9

吴全喜向观众讲授静板书知识

为了把保护传承工作做得更具体更扎实,他建议县上在音乐小镇专门设立了“静板书展示馆”,并固定艺人长期坚持为游客表演,馆内挂满了近年各种演出剧照,摆设了演出道具、乐器、服装以及手抄本、节目单等各种资料,让更多游客了解和感受洛南静板书的魅力。另外,还在县剧团内建起了“洛南静板书研习所”,内设办公室、资料室、展示室等,真正做到有办公场所、有学习资料、有活动阵地、有演出队伍。再者,他还通过文艺界朋友关系,积极打探了解活动信息,千方百计为静板书争取演出机会。近年来,洛南静板书先后亮相上海世博会,走进西安世园会,4次进京演出,10次入选全国大型曲艺展演。曾应邀在台湾参加国际文化艺术节期间,艺人以1人顶7人的绝技、粗狂豪放的演技、悦耳委婉的唱腔引爆全场,摄相照相者争拥台前,场面异常火爆。演出结束后,吴全喜还就洛南静板书的历史渊源、重要价值和保护传承等接受了《世界民报》和当地电视台的采访。这次赴台演出,所有参演艺人均获得“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和文化经贸交流贡献奖”,没想到秦岭深山里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文化,竟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开创了商洛民间艺人首次走进台湾演出交流的先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静板书也不能仅限于说唱过去的传统书目,吴全喜就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利用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紧贴时代脉搏,不断编创反映社会现实,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抗战精神铸国魂》《赞合疗颂党恩》《党员永葆先进性》《脱贫攻坚话洛南》等20多个新书目。更值一提的是,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他紧跟形势立即创作了《八项规定正党风》一段新词,于2016年6月入选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组织举办的“庆祝建党95周年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活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参演,取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在此次国家级大型文艺活动中,这个节目最终夺得银奖,他本人也荣获优秀编剧奖。

当时,中纪委官网还专门发表了题为“挖掘本地非遗资源,创作廉政静板书节目”的评论,对该节目给予高度评价。他本人在接受《中国艺术报》采访时说:作为最基层的文艺工作者,把党的声音传递好、把党的政策宣传好,这是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创作书词时,自己站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度,以正党风、塑形象、强国运、兴民族和实现美好中国梦为主题,又结合地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出台的相关细则等融入其中,使节目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该报还同时刊发了他的创作体会文章。

10

吴全喜指导艺人排练新书目

近几年,洛南静板书多次参加全国曲艺展演大赛,先后赴天津、浙江、甘肃、江苏、安徽等地演出,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知名度,使世人更多地了解到洛南本土传统文化,为宣传推介洛南发挥了积极作用。退休这些年,吴全喜不仅挖掘整理传统节目,而且结合新形势积极创作新编书目,有时在演出艺人不够时,还亲自登台参与表演。同时,他还不断潜心钻研静板书的理论研究,先后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央视网、陕西电视台、商洛电视台、商洛日报等众多主流新闻媒体的采访。虽然在电视上露脸的机会多了,但他却深感压力更大了,如何将洛南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更好的保护传承下去,是目前的当务之急。由于老艺人相继谢世,加之这种艺术多是口传心授,从无文字样本记录,如不加大传承保护力度,这一不可再生的民间曲种将面临失传,这是他最为焦虑的一件事,所以决心在有生之年继续搞好抢救挖掘,决不让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消失。

11

静板书北京与著名艺术家郭达同台演出合影

按说退休就该享清闲了,可他却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除了对静板书的钟爱,也没有放弃其它形式的创作。曾应商州区之邀,合作创作编排了花鼓古装戏《紫荆树下》,该剧参加了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编剧奖;创作的小戏《春暖山乡》《婆媳情》,小品《廉政灶的故事》《桑榆情》《天网》《碧水蓝天》《社区民警》,情景剧《光明颂》《接警室的故事》《国土卫士》,说唱表演《水利赞歌》《养老保险情无限》《政法花开别样红》等文艺节目,均被专业和业余团队搬上舞台。同时,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花籽岭的传说》《腊八粥的传说》等,均在报刊杂志发表。撰写的《传承文化的静板书》《强化四种关系,活跃群众文化》等理论文章在报刊发表并参加理论研讨。2014年,他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故土亲情》,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书名,共收录大戏、小戏、情景剧、小品、表演唱、论文及民间文学等作品150多篇,计达60余万字。

12

吴全喜在编选静板书二卷书稿

去年,在整理编选《洛南静板书》专辑第二卷时,他不幸患病,但仍以老共产党员、老群文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忍病痛折磨,一丝不苟的坚持完成了该卷本部分内容的创作补录及组稿编辑、文字校核等繁重工作,为洛南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发挥余热、无私奉献。

13

吴全喜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今年以来,他仍带病跟随静板书艺人巡回镇村演出,还利用演出间隙向观众讲授静板书有关知识。同时,组织举办了多场静板书知识讲座,悉心培养年轻艺人。特别是在《洛南静板书》第二卷付印时,他因行动不便,就把挖掘整理、理论研究新编书目传承给女儿吴文娜,因其女儿已是中国曲协会员,文字功底厚实,且有多篇诗作、歌词、舞台剧、微电影和曲艺节目上过央视和被专业团队上演,让女儿接替传承,不至于造成静板书后续编书和理论研究的断带。为了使第二卷专辑尽快出版面世,他拄着手杖带病坚持在印刷厂搞版式设计、篇目划分,对多达2500余页的书稿,亲自审校4遍,对收录的近百张照片逐张注写文字说明,常常加班到凌晨,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专辑的选编、校对上,直至交付印刷。

14

静板书参加秦岭旅游节演出

2019年4月,商洛举办秦岭生态旅游节,西安一著名歌手提出用现代摇滚与传统民间艺术结合表演一个节目,让全喜抓紧编写新词,他就不失时机地创作了宣传节目《曲艺奇葩静板书》,在旅游节上演出后取得了极好地艺术效果,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这也是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

15

吴全喜与陕西省曲协主席韩应莲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他对传统静板书经过思考研究,大胆创新,一是保存原生态老腔老调,供专家学者研究;二是把县内各路不同风格的唱腔进行综合优化,注入新的元素,体现时代特征;三是把过去艺人演唱的明眼瞎眼都挤眼、古板单调的表演形式,改为用眼神与乐队互动交流,说唱适当带上手势,使视角画面更具美感。这一改革尝试,艺人们和观众都反映比原来更好听、更好看了。

退休十余年来,每逢重大节日,他都受邀参与一些机关单位和基层举办的各类演出活动,先后协助景村、永丰、四皓、灵口、石坡等镇办和城区的几个社区,组织举办庆“七·一”“迎国庆”等演唱会、纳凉晚会,义务编写节目单、撰写主持词等,深受基层干群好评。

16

吴全喜与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

吴全喜既是静板书的词作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在天津、安徽、浙江等地演出时,艺人因事不能参演时,他就登台补空。今年他已年过七旬,但还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紧贴形势编写了《扫黑除恶保平安》《众志成城战疫情》《脱贫攻坚呈亮点》等节目,先后搬上了舞台。

这些年,他还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教育成长,多次协助县关工委组织举办活动,编写遵纪守法、孝亲敬老和树立远大理想的小品《抢爹》《山里人》和小戏《我爱这个家》等节目,为关心教育青少年倾注了真情,其事迹在商洛市关工委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并被评为“商洛市关心教育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17

吴全喜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辛勤耕耘原是爱。吴全喜在群众文化的田园里,像老黄牛一样兢兢业业、默默劳作,用大量心血和无数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曲协常务理事、民协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商洛市曲艺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洛南静板书管委会副主任、洛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等。

吴全喜数十年如一日,用执着和责任撑起了洛南群众文化的一片蓝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使命;作为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他用辛勤付出彰显了责任担当;作为洛南县首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他用累累成果书写了人生华美篇章!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委组织部  刘军民)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