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新疆 > 正文

永远的温暖|新疆师范大学教师赵霞驻村故事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不久之前,由新疆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举办的“清风满天山”——讲故事电视大赛在新疆艺术学院隆重举行。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赵霞代表学校参加了此次大赛,并获得了二等奖。通过《当往事重提成故事——在霍什拉甫的日子》,赵霞老师讲述了自己曾作为扶贫攻坚队伍中的一员,在扶贫攻坚任务中主动请缨,投身边远地区,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当地百姓脱贫攻坚的故事。

赵霞老师真情实感的讲述,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一名高校教师由“扶贫新手”成长为群众贴心人的温暖历程。她用一腔热血、一片赤诚践行着共产党人共同的誓言。

微信图片_20200831124013

2018年1月30日,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师赵霞,主动请缨投身到深度贫困村加入脱贫攻坚战,在莎车县的山区乡镇霍什拉甫乡巴扎村驻村2年。两年后的今天,她讲述了下派到深度贫困村的驻村经历。这个故事是每一位扶贫工作者难忘的经历,即使明天、即使明年、即使下个世纪,无论多久之后,再提这段回忆时,仍是热血沸腾、温暖如昔……

主动请缨投身脱贫攻坚战

赵霞老师讲述到:今天,是我离开扶贫岗位已是二百多天了。我不禁地感叹时间的飞逝,记忆时常在那个铭刻着我们奋斗过的地方兜转。我想,这样的感受不止我一个人有,对于每一个曾加入到扶贫队伍的高校教师来说,都是一份刻骨铭心的回忆。

微信图片_20200831124021

2018年1月30日,我主动请缨投身深度贫困村加入脱贫攻坚战,在莎车县的山区乡镇霍什拉甫乡巴扎村驻村2年。出发的那天,我满载着家人、朋友的关心和爱,身穿着他们为我准备的此生的第一套迷彩服踏上了驶往莎车的列车。这是我第一次去南疆,满怀的好奇、兴奋、自信和憧憬让一向晕火车的我竟然平稳度过了火车上的20多个小时,于1月31日清晨平安抵达莎车县党校,吃上了来南疆的第一顿早饭。宽敞的餐厅坐满了人,这才知道我们同乘一列火车,我们都来自新疆师范大学,我们要共同奔赴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于是,我成为了“新师大深度扶贫驻村工作队”微信群156人之一的那个队友,成为了之后大家亲切互道的“战友”。

微信图片_20200831124026

天刚亮,一辆依维柯载着我们9名老师驶向霍什拉甫乡。一上车,师大情怀瞬间爆发,我们愉快地介绍着自己来自哪个学院,约定要一起快快乐乐地工作,平平安安地回家。开车的司机来自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管理局,一路上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农村生活经验。窗外高耸的大山寸草不生,我们就行走在山脚下开辟的一条时而有、时而没有的路上,听司机王师傅介绍,这里一下雨就会形成泥石流,道路经常被冲毁,车辆频繁的大幅度颠簸,让我们心里瞬间暗淡了……

终于,2小时20分钟,我们到达了“遥远的”霍什拉甫乡,在额尔齐斯河流域管理局驻霍什拉甫乡中转楼前,初识了自治区下派在这个乡和我们共同奋战的八位第一书记。那天的认领场面,我们至今难忘。之后的日子里,我们经常为当时的“初见”打趣:书记们围站一圈,我们自报姓名,像孩子等待家长,等待第一书记们“认领”自己的助手。于是,我们留下了第一张珍贵的合影。

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在行动中

对于一向从事水利工作的第一书记和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来说,如何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迫在眉睫。为尽快了解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到达的当天下午我们就开始与村干部座谈交流,走家串户了解民情。现实让我们瞬间了解了“攻坚”的含义。

微信图片_20200831124031

面对这样的环境和状况,整合资源,梳理工作思路是开展好一切工作的前提。通过走访调研,深入田间地头询问生产情况,我们较快地掌握了全村的详细情况和深度贫困的原因。在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落实解放群众思想、脱贫攻坚两大任务下,开展农牧业生产管理、文明新村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三大工作,用好文化引路、教育培训、典型引路、激励机制四个推手,走好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创业引领、易地搬迁、政策兜底五条路径的工作思路,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全村工作有序展开。

一个村好不算好,大家都好才算好。为了凝心聚力、积极带动全乡脱贫攻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两年来,来自额河的八位第一书记带领着我们八位老师定时召开工作交流推进会,大家一同学习,一同交流,分享好思路、好方法,互相帮助、互相借鉴,用汗水和泪水书写下今天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效:村容村貌的大改变、因村施策的产业发展、百姓的现代生活,还有认真求学的下一代。两年,一个漫长而转瞬即逝的时期,是努力和拼搏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这两年,确是我们大家记忆深刻的两年、历经洗礼的两年和收获满满的两年。

曾有人问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三尺讲台上的高校教师能做什么?

我会自豪地说:做为一名新疆师范大学派驻深度贫困村的工作队员,在驻村的日子里,我们高校教师是第一书记的得力助手,村里工作的好能手,农民眼里的好老师,孩子们眼里的好朋友。我们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和高校教师的责任要求自己,牢牢聚焦总目标,紧紧围绕自治区部署要求,忠于职守,勇于担当,面对陌生的农村工作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从不叫苦、从不喊累,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工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实实在在地落实在了行动中。

从三尺讲台到扶贫一线带着感情去工作

至今,我还记得跟随第一书记走家串户了解民情,深入田间地头询问生产的情景;我还记得参加维稳值班自己那坚定果断的汇报;我还记得向老百姓宣讲国家法律、宣传精准扶贫政策的情景;我还记得我们关心关爱村干部,帮助他们学国语、学电脑,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和活力;我还记得我们曾帮助群众解决其困难诉求;我更记得我们认真参与完成三个扶贫系统中信息的采集、整理、录入、核对、上报、反馈、更新;及时准确收集、整理保存好相关档案,特别是保管好村里的账、表、册、图片等基础资料,丰富了全村的资料库;我还记得每周、每月按时完成扶贫站成员培训、月考核等相关工作;我还记得为庭院整治项目实施户的精准落实进行走访,量查,绘出实施图的情景;那每周、每月撰写的第一书记简报和向群众送政策、送法律、送文明、送温暖,我们和第一书记并肩作战,密切了干群关系,凝聚了人心。

微信图片_20200831124039

从三尺讲台到农村,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发生了根本变化,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我们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着自治区党委、校党委赋予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既然是主动报名来的,就要有“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干着;既来之,则成之“的信念,就要有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的决心,就要带着感情去工作。

春季备耕,为确保农作物灌溉畅通,我们同村民一起对村里的支渠进行清淤;小麦收割季,我们主动承担无劳动力家庭的小麦收割任务,为孤寡老人解决了收割难题;为增加农民收入,全村进行产业种植结构调整,试种植180亩金银花,我们肩挑着28亩的责任田,带领贫困户完成种植管理,指导农民如何科学浇水、除草、施肥、剪枝,手把手帮助农民改变“人种天养”的落后思想,确保农民增收。我想说:做为一名高校下派深度贫困村的教师,一支拿粉笔的手一样可以拿得起锄钯。

这将成为我一生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驻村的日子,我们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在扶志与扶智方面,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鼓励贫困家庭年轻劳动力依靠双手致富,通过宣传国家惠民政策,让贫困户有走出去的动力和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引导年轻人崇尚现代生活,鼓励村里的妇女创造美丽。我们走进夜校课堂,用幽默风趣、易懂的方法教村民们学习国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学习兴趣。我们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两年来,在乡党委组织的各类活动中,高校教师一边积极组织农民排练,一边担任了一场场活动的编导和主持。在合唱比赛中、在篮球比赛中、在组织啦啦队中、在模特比赛中,高校教师辛勤地组织和用心地辅导,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提高了百姓的素养。在2019年庆祝“七一”活动中,巴扎村30位农民身着戏曲服装,为在场的群众表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京剧、剪纸、书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传播到山区乡镇,给在场的所有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为全乡的振兴乡村文化起到了助推作用,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积聚了人气。

两年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这将成为我一生中一笔珍贵的财富。驻村让我感受到另一种快乐和幸福。它教会我有一种力量叫锲而不舍;有一种精神叫无怨无悔;有一种信念叫不忘初心。它告诉我,我们可以做到本以为自己无法实现的很多事;它使我内心充实强大,相信自己,勇于担当,敢于奉献。回忆驻村的每一天,收获远大于所经历的困难和逆境。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认识了一群超可爱的战友,我们彼此鼓励、互相帮助,传播着满满的正能量;我享受了另一种幸福——老直姓给予的认可和爱戴。一封暖心的信、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感谢的拥抱,还有,分别时不舍的泪……我想,扶贫和教书一样,都是良心活儿。我为自已曾是一名扶贫队员而感到骄傲,为2020年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尽了自已的绵薄之力而自豪。祝愿我们的党越来越好,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愿每一位曾经以及正在驻扎在基层一线的驻村队员、扶贫队员,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李建军老师听完赵霞老师的驻村故事,感慨万千,他说,赵霞老师不简单,抛家舍业,主动请缨下南疆;山高路远跳虫咬,工作强度大,吃得了各种苦,受得了各种罪为改变贫困山村现状付出多。扶贫中,切中要害,扶志扶智,施展才华,充分发挥了我们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的特长,是我院的骄傲,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李开南 马俊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