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纪念深圳40年 | 最牛的那条街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中央给深圳的任务是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未来深圳的战略定位之一是高质量发展高地。粤海街道是未来深圳的缩影,无疑有样本意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芳 邓雅蔓 | 深圳报道

在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23.8平方公里的辖区里,密集分布了212个产业园区,活跃着超千家高新技术企业,走出了华为、中兴、大疆这样令美国忌惮的硬核企业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科技巨头,诞生了94家上市公司、9家“独角兽”企业,贡献了超过3000亿元的GDP——这足令全国绝大多数地级市乃至一些省份望尘莫及。

引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粤海街道是观察深圳特区40年的一个窗口。从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再到深圳创新,这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探索40年的产业转型升级史。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中央给深圳的任务是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未来深圳的战略定位之一是高质量发展高地。

粤海街道是未来深圳的缩影,无疑有样本意义。

沿着深南大道由东向西,从罗湖的国贸大厦,途经福田的华强北,再到南山的粤海街道,这条全程25.6公里的大道一路见证了这个由“三来一补”起步的城市,从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再到深圳创新的40年产业升级史。

这是观察深圳特区40年的一个窗口。 

虽然深圳特区叙事的起点在罗湖,但当下的焦点却是南山,具体来说,是南山区辖下这条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红遍网络的粤海街道。

这里是深圳市科技创新和总部经济的主阵地,在23.8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密集分布了212个产业园区,活跃着超千家高新技术企业,走出了华为、中兴、大疆这样令美国忌惮的硬核企业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科技巨头,诞生了94家上市公司、9家“独角兽”企业,贡献了超过3000亿元的GDP——这足令全国绝大多数地级市乃至一些省份望尘莫及。

粤海街道爆红之后,习惯被仰视的顺德人组团前来考察取经,算是感受到了处于鄙视链下端的残酷。顺德人感叹:顺德有29家上市公司,而粤海一条街道就有94家;顺德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刚过万亿,而腾讯一家的市值就已超4万亿。“粤海街道确实是引领了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尤其在互联网领域。”

这并非客套话。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中央给深圳的任务是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未来深圳的战略定位之一是高质量发展高地。

毫无疑问,粤海街道是未来深圳的缩影。

深圳俯瞰图

深圳俯瞰图

转型探索的起点

“这是一片热土。”粤海街道办企业服务部科室负责人赵华对《中国经济周刊》感慨说,她从2006年起负责粤海街道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报表,当年经她上报的100多家企业,如今差不多一半都上市了。

但在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旷的烂泥塘。1991年2月,粤海街道办刚成立时,辖区内只有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公司(南油集团的前身)、深圳大学和科技工业园。

1997年,赵华从合肥来到粤海街道工作。“当时从合肥来到这里有很大的落差。这里一片荒凉,周围都是滩涂,没有像样的马路,甚至没有路灯,只有一个南油集团。但现在南油集团已经没落,反而变成了最落后的地方。”

成立于1985年的深圳科技工业园是国内最早的高新科技园区,是粤海街道的起点,也是深圳科技产业发展的起点。在这里,以“三来一补”起步的深圳开始了转型探索,早期的一切主要由政府来推动。

科技工业园当时由深圳市出土地、中科院出技术的进行合作,以转化高科技技术成生产力为目标在这个片区做开发。

粤海街道办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邓雅蔓

粤海街道办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邓雅蔓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深圳开始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明确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立市”的目标,希望改变以“三来一补”为主的产业结构。在1994年深圳市政府下发的《关于经济特区停止审批“三来一补”等项目的通知》中,不仅要求原特区内限制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同时大力鼓励高新技术发展,积极引导原“三来一补”企业升级转型。

1996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作为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的6家试点园区之一,其中的中区和南区分布在粤海街道,占了整个园区的三分之二。早期,深圳市政府投入几十亿在园区招商引资,重点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研发。

当时的规划对标的是美国硅谷,最早建设的楼宇都是仿照硅谷环境比较宽松的矮楼,甚至不设中餐厅,怕有油烟味污染。按原来的规划,高新区容纳就业人口12万人左右,其中计划在高新区内解决10万人的居住问题。其余2万人在高新区以外的地方解决居住问题。

但很快,发展的速度超乎了所有人想象。如今园区内企业员工的数量已超45万人,产业空间、交通、居住等等公共服务的矛盾已经凸显。

“谁也没有想到发展的速度如此迅猛,而这个速度比硅谷的速度快太多了。”几乎所有人都惊叹于周围楼宇拔地而起的速度,即使是这样,不断壮大的企业还是需要更多的写字楼,而这里的空间已经渐趋饱和。

这些密集的楼宇里高密度地分布着约2万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在巨无霸企业之外,九成都是创新型中小微企业。

在多年的观察中,粤海街道办企业服务部部长古明发现,只要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并生存下去的企业,找准了定位和方向之后发展都会很快。他们的成长一望而知:从共享办公空间的一个隔间起步,两年后租下半层,再过两年租下整一层,最后在高新技术园区拥有自己的整栋楼宇。

这也是粤海街道上很多巨无霸企业和独角兽公司的成长路径。

1996年,深圳市中心的高楼。

1996年,深圳市中心的高楼。

那些成就伟大的拓荒者  

作为粤海街道最初的拓荒者,任正非带领的华为、侯为贵带领的中兴均发迹于此。

最早来到粤海街道的是侯为贵,一开始靠着电话机的加工订单,赚取微薄的利润。凭借着加工订单的积累,侯为贵带着技术人员进行数字交换机的研发,开始了中兴通讯的奋斗史。

1992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也离开南油集团,在粤海街道辖区内注册创办了华为,在科技工业园的深意工业大厦租了两层办公室,开始了现在看来堪称伟大的创业。10年后,华为总部迁往龙岗区的坂田,但在粤海街道仍然保留了办公地点。

马化腾在腾讯2004年上市之后选择了位于粤海街道的飞亚达大厦,租下了那里的六层办公室。那时候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集聚了一批工程师,但很快,这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大约4年后,腾讯在高新科技园内拥有了第一座自建写字楼。而如今,腾讯在粤海街道的第二座大楼滨海大厦已经落成,相当于3个腾讯大厦,成为这里的新地标。

2010年,创维半导体设计大厦奠基;一年后,大疆搬入科技园区。2015年,创维半导体设计大厦成为大疆的居所,并见证了大疆不断扩张的历程。据统计,大疆在全球无人机市场拥有75%的份额,人们戏称“世界上只有两种无人机,一种叫大疆,一种叫其他”。

过去10年里,科技产业的顶级公司也纷至沓来。百度的国际总部、华南总部和研发中心相继落地于此,阿里巴巴也把国际运营总部、商业云计算研发中心搬了进来。小米在这里设立了国际总部,今日头条则刚刚拿下了粤海街道的地块建设大湾区总部。

最令人惊讶的是,2017年,对深圳情有独钟的许家印将恒大总部从广州搬进了粤海街道,每周末组织大巴运送员工往返于广州和深圳之间通勤。

在粤海街道的大街上,写着“跟党一起创业”。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邓雅蔓

在粤海街道的大街上,写着“跟党一起创业”。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邓雅蔓

生生不息的创新力量  

这条街道上,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从成立特区的第一天起,深圳就是奋斗者的天堂。

“来到深圳创业打拼的人,都是怀揣着梦想认认真真干事的。这些企业上市之后想的不是圈钱,而是怎样继续把企业做大。这样的企业极具生命力。”粤海街道企业服务部科室负责人赵华说。

也因此,这条街上的很多企业自出生起就带着成就伟大的基因,很多极富创新力的企业家奔着伟大而来。

在铺天盖地的小企业中,大量极富创新力的创始人来自三大厂:腾讯、华为和中兴。

“这些大企业出来的人创业很多都很成功,项目的质量都很高。” 南山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刘晓林接触过很多三大厂出来的创业者。他们离开大厂创业,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和圈子,由此形成社会关系。这些群体因此被打上了不同的标签:华为系、中兴系、腾讯系。这些标签能形成放大效应,他们也喜欢强化这种标签。

大厂对员工离职创业一般持鼓励态度,至少是包容的。

三大厂之一的腾讯就像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大量离职员工自立门户,他们形成的社群圈子叫南极圈,腾讯还领投了该平台。

南极圈联合天眼查APP曾做过统计,深圳和北京成为近80%的腾讯系校友创业的首选城市,分别诞生了433个和414个创业项目,而注资这些创业项目最多的投资机构就是腾讯产业共赢基金,部分项目甚至被纳入了腾讯对外投资版图的扩建体系之中。腾讯资金的注入和品牌背书,又吸引了其他顶级投资机构纷至沓来。

华为的离职创业人员也形成了自己的社群圈子华友会。跟华为的风格相似,他们更加低调和内敛。其中的深信服、麦格米特、蓝海华腾是“华友”创业的佼佼者。

除了大厂的各派系之外,海归是另一个重要的创业者群体。

粤海街道有一个留学生创业园,汇聚了大量的海外人才回来创业和就业。

目前估值达6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柔宇科技就是在这里开始了柔性电子的全新探索,它的创始人是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刘自鸿。在深圳创业圈流传的故事中,2012年,刘自鸿带着项目书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深圳并非他的首选之地,他先将项目书投给了北京和上海,但未获积极回应,于是辗转投向了深圳。“深圳市一个副市长在看到项目书的半天之内,就接见了他,然后很快定下了这个项目。”如今柔宇科技不仅在技术上做到了完全的自主创新,而且迅速建立了世界首条全柔性屏的量产线。

深圳政府效率之高及深圳官员对前沿技术反应之敏锐令人惊叹。

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瞄准的是世界科技前沿产业,在南山区政府构建的四大产业集群中,其中3个分别是人工智能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数字经济产业。

“这里最先进的技术和产业几乎与世界同步接轨。无论是深圳市一级还是南山区一级的政府部门,对全球高新技术的发展都摸得很透,会放眼全球引进技术和人才。”赵华说,政府有专门的招商团队,每年都会组团到海外去招募顶尖的项目、技术和人才。

创新创业大赛是另一个挖掘创业者的重要渠道。“只要你能冒尖,政府的服务团队就会立即跟上。”赵华说,南山区科创局、工信局会组成专门的服务团队,去帮助创业团队做各方面的分析,包括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可以去申请哪些政策……

每天早上9点,45万年轻人从四面八方集中涌向粤海街道的212个园区。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邓雅

每天早上9点,45万年轻人从四面八方集中涌向粤海街道的212个园区。摄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邓雅蔓

小政府大市场的成功   

在科创企业的初创阶段,补贴政策就像雪中送炭。

大疆创新总裁汪滔曾表示,在大疆的成长过程中,企业只需一门心思做出产品,政府在创业扶持、专利保护和人才政策等方面对他们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深圳创业环境的写照。

深圳市和南山区两级政府都有很强的财力,也愿意拿钱出来扶持科创企业,各项奖励、补贴和扶持政策不可胜数。仅以南山区的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2019年,安排发放18.6亿元,2020年计划安排23.25亿元,增长25%。

政府部门专门做了政策汇编,在平台上汇总了两级政府的所有政策。

粤海街道企业服务部科室负责人赵华说,这些政策都是公开透明的,“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在公开平台上申请政策支持,所有政策实行门槛制,只要符合条件就能申请成功。”

以资金受理为例,所有操作规程如需要符合哪些条件、递交什么材料、经过哪些流程全部公开透明,只需进行线上操作。“不需要现场拜访,不需要请客吃饭,不需要走后门。”南山区工信局有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坦言,“对我们而言,这其实也是减负,大量减少了工作量。而对企业而言,则是实现了公平,符合什么标准就拿多少资金,不存在有领导打招呼就给几千万,没打招呼就100万这样的情况。”

这里的一家企业曾到内地去投资,当地政府承诺零地价给了很多土地,前期答应了很多优惠条件,结果到了那里不久连地都不要就跑回来了。“为什么呢?各部门都找上门来卡拿要,今天查消防,明天查不合规,根本没精力应对,企业隐形成本太大。”

在粤海街道爆红之后,全国各地的政府和机构纷纷组团前来取经。

粤海街道办党工委书记李业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总结,成就今天的粤海街道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深圳市区两级政府不遗余力地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二是大批极富创新力的优秀企业家聚集,三是职能部门和基层政府提供了精准的服务。

他要求粤海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对企业的服务要精准到滴灌式。他们的服务对象是辖区内那2万家大大小小的企业。

当然,大企业还有南山区领导挂点服务。据官方统计数据,2019年南山区领导累计挂点服务企业265家,协调解决诉求500余项。

南山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领导每年都会到挂点企业现场办公。

在领导带队去现场之前,企业对接人会在一张纸上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单,牵头单位将这些问题按职能分给各个部门,限期要给回复。例如,能不能解决,解决的情况怎么样。这些回复都要汇总发给领导。一张纸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现场协商解决。回来之后还要督办问题解决的进度,再反馈给领导。

“有些企业诉求很多,开的清单有几页纸那么长,包括研究解决多少高管的子女上学问题,要解决多少人才房,解决多少研发经费等等,涉及到不同部门,分管领导牵头一条一条对着,逐项去解决。”南山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整个南山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机制。

有人形容说,“那些巨无霸企业有什么问题政府一定是马上想办法解决,打个喷嚏一堆人就围上来了。”

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的政商两界均表示:在深圳,政府在产业规划和引导、政策扶持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之后,企业到了那里就可以去自由发展。“企业有问题了找政府,政府就来了。企业没问题的时候,政府绝不会来骚扰企业,无论是哪一层级的政府均如此。”

这几乎是深圳所有层级公职人员的共识。

在赵华看来,正是基于“小政府大市场”的认知,深圳才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巨无霸的集聚效应

这是一个产业高度聚集的地方。“从高素质人才的配套,到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再到物流的配套,这里都已经非常成熟。”粤海街道企业服务部部长古明说。

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聚集作用不可估量,一家巨无霸企业能带动大批企业。

在粤海街道,庞大的腾讯事业群分布在不同的园区和楼宇之间,每一个事业群,均会形成周边产业和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有园区被腾讯某个事业部进驻,之后整个园区差不多都是服务于这个事业部的上下游企业。

雷军决定在粤海街道设立小米国际总部之后,近20家上下游企业也相继在这里落户。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企业愿意到南山来的原因,甚至就愿意集中在粤海街道这一个片区。”赵华说。

荔枝微课是一家线上培训机构,创始团队非常年轻,员工基本都是95后。他们从广州迁入了粤海街道,“在这里搞个篮球赛,说不定还可以跟腾讯、顺丰对打。”

几乎所有企业都渴望向巨无霸靠近。

赵华前段时间走访一家企业,3年前这家企业为了上市将总部迁到了其他地方,现在想迁回来。“但我们这边的产业空间已经很有限,建议他们搬到另一个街区,那边的空间又大又便宜,但他们并不愿意。因为上下游产业链都集中在这边,人才也集中在这边,整个片区的配套服务都很完善,他们担心那边的配套跟不上。”

这个现象较为普遍。南山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刘晓林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做出如下分析:

首先是人不愿意离开。这边人才聚集,那些工程师遇到什么技术难题,下午喝咖啡的时间约几个朋友坐下来聊聊也许就有解决方案。

其次,企业成长首要的是产品出来要够快。这边的企业可以很快在周边甚至是同一栋楼里找到匹配的零部件或是找到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尽可能地缩短产品时间,这个速度一定跟周围的上下游产业链有很大的关系。而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优势,哪怕是相隔一两个小时车程的地方,也无法达到这样的效率。

最后是企业获取各种资源的途径和效率其他地方无法比拟。南山集聚了全深圳80%以上的私募机构。在南山的投资人一直在找项目,很多时候是钱在找你,而不是你到处在找钱。甚至,你可以去挑投资人,而不是投资人挑你。

刘晓林说,在这种氛围之下,尽管这个片区的生活成本已经非常高,但无论是企业还是人才大多数都并不愿意离开。

在他看来,曾经,面向香港是深圳的绝对优势,但现在的深圳已经转型,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走上了良性发展的上升通道。像南山区这样已经打造了一个“插根扁担下去,都能发芽开花”的肥沃的创业土壤。

粤海街道高新区的房价已经从10万元/平方米起步到18万元/平方米,直追香港。而整个南山区的均价也已超10万元/平方米。

在这里上班的45万年轻人平均年龄30岁左右,因为房价高昂,他们大多选择住在深圳的龙华、龙岗和宝安。

每天早上9点,45万年轻人从四面八方集中涌向粤海街道的212个园区。

“潮水一般的年轻面孔。”粤海街道办党工委书记李业甫做了极为形象的比喻。

在大厂、小厂林立的粤海街道,涌动着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和对财富的渴望。这条街道上,从不缺少机遇和传奇,总部企业多、实力强、薪资高。刚在粤海街道拿地的今日头条一出手,就是三四千人的招聘计划。

进不了大厂就进小厂,作为目标,大厂无论是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近在咫尺。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是一句极具感召力的口号,继续吸引无数年轻人从全国各地奔赴深圳。

 

为何这么多的企业总部扎堆粤海街道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邓雅蔓|深圳报道

8月中旬的深圳南山区,立秋已过,但天气依旧炎热。往往一阵微风吹拂过这片热土,湿润感就扑面而来。

围绕在这片土地上的资本流动和企业成长似乎也从未退温过。

1990年1月4日,深圳南头管理区和蛇口管理局合并,南山区就此诞生。

30年后,这里已成为中国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最集聚的区域,上市公司数量达174家,GDP突破6000亿元。中国几乎所有的核心互联网公司总部或区域总部,越来越多的外资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以及新兴产业的科创企业,都选择坐落在这里。

除腾讯、华为、招商银行等本就在深圳诞生的老牌企业外,更多企业是近10年间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进入这片土地的,包括恒大、小米、阿里巴巴、微软、ARM等。

2012年,深圳市首次发布《深圳市鼓励总部企业发展暂行办法》,明确新设立的或由原注册地迁入的企业,只要符合一定条件经认定为总部企业,便直接给予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的经济鼓励。

2016年,深圳将“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写入“十三五”规划中,并安排大型央企总部股权合作资金100亿元。

2017年,深圳印发《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鼓励总部企业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明确在承诺期内实现其承诺产值规模(营业收入)和地方财力的新引进总部企业,给予落户奖励1000万元。重点引进的特别重大企业,其落户奖励可在与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时另行约定。

截至目前,世界500强在南山区投资的企业超过100家。

它们为什么选择落地深圳?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深圳的政府工作人员如何从中“搭桥牵线”?深圳的总部经济又是怎样炼成的……

02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全球第一大房企入深

在深圳南山区招商引资史上,全球第一大房地产公司——恒大总部的“举家搬迁”是绕不开的一笔。

1997年,恒大在广州市成立,此后20年间逐步发展为世界500强企业、全球第一大房地产企业(2017年排名)。2017年,在广州已安营20年的恒大却搬到了深圳,这次搬家的主体为恒大集团总部、恒大地产集团和恒大金融集团,几乎是所有家底。

其实恒大创始人许家印与深圳之间的缘分要早于恒大创立前。1992年,许家印前往深圳找工作,最终被深圳公司分配到广州开辟新市场,与深圳擦肩而过。

随着恒大地产业务在全国拓展,深圳也被纳入版图。2015年,恒大的合约销售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在2016年3月底举办的年度业绩报告会上,许家印表示,恒大在深圳有20个项目,土地储备接近1200万平方米。按当时的售价初步估算,销售额会达到3700亿元。深圳在恒大版图上的发展“后劲”可见一斑。

“为了把总部落地在深圳,恒大下了很大的决心。”据深圳市南山区工信局工作人员回忆,首先,许家印自己就安家在了深圳,稍微打了一个“前战”。然后在2015年左右,恒大开始与南山区政府陆续对接和布局一些产业,包括地产和金融等。

类似恒大、小米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深圳,首先不只是南山区一个区层面的事情。“500强企业往往会作为全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市领导和公司高层首先来推动项目的定位,明确落地的路径。”深圳市南山区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类似这种市区联动企业的座谈会往往会召开10~20次,而且这样的项目有时会牵涉到深圳好几个区,比如研发部分放在南山区,金融部分放在福田,制造部分放在宝安或者坪山等,因地制宜。

接下来才是区里具体来跟踪协调企业的一些具体诉求。企业总部搬迁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员工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需求,如办公场地、人才房、饮食、交通以及子女入学问题等。

以恒大总部为例,作为一家在广州运营超过20年的机构,不少员工都已安家在广州,因此要重点解决跨城工作的问题。“我们需要帮助恒大解决人才住房、员工食堂和交通等后勤保障问题。”前述工作人员表示,但这并非单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以员工食堂为例,南山区投资促进中心就需要与粤海街道办协调推进完成。

据统计,此类自上而下的协调涉及44个部门,如国土、交通、教育部门等。

根据《深圳市招大商、招优商、招好商行动方案(2018—2020)》要求,要建立健全南山区招商引资领导工作小组工作机制,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成员单位达44个部门,研究解决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大困难和问题,统筹指导全区招商引资工作。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恒大落地深圳,既是许家印的个人选择,也有一定必然性。“企业其实是个小圈子。”她表示,当行业内的一家龙头企业把总部落到深圳后,其他的同行业企业就会去调研和验证这个地方是否值得,由于深圳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一贯比较突出,所以也成为很多企业的国际总部和研发总部必选项。

在恒大之前,华润置地、万科早早就把总部落在了深圳;继恒大之后,2019年8月,成立于1996年的奥园地产也将总部由广州迁往深圳南山区。

01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深圳招商引资新趋势:从引入企业到引入产业链

相比于地产龙头直接把总部迁往深圳,科技巨头们似乎更喜欢在深圳增添一个区域性或者功能性总部,比如百度研发总部、阿里巴巴国际总部、小米国际总部等,它们都“扎堆”在这里。

“总部不搬来也没有关系,只要落地在深圳,就可以逐步扩张它的经营范围。”上述负责人表示,相比于初创企业,这些成熟企业一旦落地后,往往发展很快,所以对本地的经济贡献也就比较显著,以小米总部项目为例,落地深圳不到半年时间,就已经在税收、就业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经济贡献。

但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对于初创和外资重点企业的引入就很有必要性。目前,深圳市南山区工信局投资促进中心的一个重点引进工作就是被誉为信息时代的“发动机”——芯片以及相关产业。

跟进了两年多时间后,英国芯片企业ARM终于在去年选择将深圳南山区作为中国研发总部。“目前我们也在联系引入一些海外的芯片研发团队,具体到负责芯片生产的某个环节的(团队)都有。”上述负责人表示,由于芯片生产属于高端制造产业,研发流程较长,所以预计企业落地4~5年后,成效可能才会体现出来。

芯片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深圳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已经从某个单一产业转变到对整个产业链条尤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布局”。目前,南山区投资促进中心的工作人员正以腾讯、中兴为重点,梳理它们的产业链和上下游,争取一步步将它们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供应商也引入深圳。

“南山的土地资源相对还是比较有限,可以说寸土寸金,把重点企业的重要总部聚集在这里,可以发挥出更大的聚集效应和产出效应。”南山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深圳主打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南山区的招商引资更多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工作。

从招商引资的整个进程来看,南山区的招商引资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主动在于整个部门在企业需要时主动提供服务,而且提供的是专业服务;被动则体现在南山区招商引资的心态上,因为对于企业而言,招商引资的关键在于整个营商环境的改善上。

“营商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我们并不是为了招商引资而招商引资,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他表示,近10年来,南山区政府做的更多的是民生基础类工作和推行更高效的政务服务工作等,服务企业本质上就是服务人,因为不管什么样的企业都是人组成的。

诚然,对于一座城市的招商引资工作而言,花香自有蝴蝶来。

 

最牛街道团队的“滴灌”式服务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芳  邓雅蔓 |深圳报道

2019年5月的一天,人民日报旗下公众号侠客岛转发了一则微博:中兴、华为、大疆,美国发起与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办之间的贸易战。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深圳南山区辖下的粤海街道办以国人引以为豪的“最牛街道”称号突然爆红网络。

“太突然了,很意外!”粤海街道企业服务部部长古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他们身处其中从来也没想过自己有多牛。

那段时间,很多人跑到粤海街道办来打卡拍照。突然被推到聚光灯下的感觉,他们有些不太适应。

像这条街道的科技创新企业一样,粤海街道办保持了极为低调的风格,从书记到下面所有工作人员,都极少见诸报端。

古明说:“一直以来,我们就是默默地干,埋头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就行。现在一下子出名了,大家都在关注,压力还是有点大。”

管理压力难以想象的大 

整个粤海街道,管理人口约60万,服务企业2万多家。要服务这么多的企业和居民,挑战不言而喻。

“管理压力太大了,难以想象的大。”粤海街道办主要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加班加点是他们的工作常态,极少有时间休息。

“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午休是不可能的事。”粤海街道办企业服务部科室负责人赵华一边写材料,一边见缝插针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说。

早上九点开始,常常忙到晚上九十点以后才结束,这是古明和赵华他们的工作常态。跟其他地方街道办不一样,深圳原特区内的街道办未设立招商引资、经济考核的硬性指标。

上述街道办主要负责人说,他们最主要的职能是服务,转型为真正的服务型政府。他给同事们提出的要求是精准服务、滴灌式服务。

2017年,粤海街道办要求企业服务规模化,每个社区成立企业服务队,开始大规模地走访企业。一方面是传达优惠政策,提示企业去申请;另一方面是集纳问题。

他们花了半年的时间,每天走访6家企业,半年走访了近千家企业。在这一次规模化的走访中,他们新发现了40多家规模以上、年营收数十亿元的企业。

据粤海街道办走访调研统计,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依次为:政策扶持、住房、人才资源、子女入学、公共交通、交友联谊等。排在第一位的是政策,深圳市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扶持政策,但很多企业并不知道具体政策。“街道一级的基层政府很重要的一项服务是将政策传达到位,助推落地。你得想办法让企业知道有哪些优惠政策,怎么样去申请。”赵华说。

他们经常面对的问题是:企业怎么样把人才留住?怎么样申请人才房、人才补贴?怎么解决企业高管子女的入学问题?

高新科技园区的房价太高了,房价10万元/平方米起步,最高为18万元/平方米。由于高新产业园区住宅规划较少,而科技企业的高管们大多拥有购买力,供需失衡之下,房价自然水涨船高。

人才房的需求尤为突出。根据南山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南山区政府筹建人才和保障性住房1.05万套,供应5000余套。发放住房补租4.95亿元,惠及企业930家、人才超2.5万名。2020年计划新建、配建保障性住房5000套,发放人才住房补租5亿元。但相比整个南山区企业和人才的数量,这远远不够。

教育是另一大难题。从粤海街道到整个深圳,人口净流入增长太快,因而教育资源非常紧张。虽然这些年,深圳在教育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仍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街道将每次走访企业汇总的问题发函反馈给南山区企业服务中心,再由服务中心分析具体问题转给相应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视情况,会直接反馈给企业或通过街道反馈给企业。

“这样就避免了企业转一圈找不对部门的情况。企业可以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就能把困难解决了。”赵华说。

深圳南山区政府的企业服务已经形成了良性的工作机制,而街道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当然,如果企业碰到的问题属于街道职责范围内的,街道直接解决。

在粤海街道爆红之后,很多内地的考察团前来调研。他们参观了广受好评的行政服务大厅,在那里,他们能够看到硬件的设置、岗位的设置以及具体工作流程的设置。“硬件容易复制,但真正内在的软性的东西是不容易学到的。”在粤海街道的工作人员看来,内核在于各个部门之间环节的打通,条条和块块的打通、结合,这是真正的门道。条块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5. 广受好评的行政服务大厅《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邓雅蔓| 摄

广受好评的行政服务大厅《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邓雅蔓| 摄

用大企业的资源为小微企业寻找机会

古明和赵华总结他们所做的街道服务主要是链接资源、搭建平台:一方面链接政府职能部门的资源,把政策贯彻到更多的企业中去;另一方面链接商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资源,通过他们聚集企业组织活动,解决企业的需求。

粤海街道会利用一些大企业的资源来给小微企业进行对接,帮助他们寻找机会。

粤海街道搞了一个科技创新大讲堂,主题永远是最前沿的技术。讲云计算的时候,由阿里云从达摩院请专家;讲区块链的时候,腾讯把区块链的负责人请过来。当然,这些大企业也有需求。比如,一些龙头企业推动云服务、大数据赋能,需要对接大量的中小企业。

“我们的活动必须要契合他们的需求。”赵华说。

而他们自己则需要站在风口上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云计算、区块链到5G……这也打破了街道工作人员“戴着红袖章、一杯茶一张报纸”的刻板印象。

街道办还会组织一些银企对接服务活动,把银行、担保机构、投资机构召集过来,跟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做对接。

“初创企业的特点是轻资产,甚至可能只有某项专利技术,按银行的门槛贷不到款怎么办?担保机构会分析这个企业行不行,如果有潜力就做担保,银行给贷款;如果担保机构认为达不到标准,那就找投资机构看愿不愿意投。这样就能多途径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赵华说,现在很多小微企业贷不到款,而银行鉴于小微企业经营风险,放款谨慎。我们力图疏通资金需求的堵点。银行有很多水,项目很缺水,中间被堵住了。”

疫情期间,粤海街道办组织了两场银企对接活动,落实了小微企业3425万元融资需求,解决他们燃眉之急。

在粤海街道这么多年,服务了这么多企业,参与和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古明和赵华他们深感自豪。

2020年第1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0年第1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