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文化时尚 > 正文

书法家马辉志

初识马辉志,是在一次小范围的黄洛渭文化研讨会上。加了微信,自然就“洞察”了他的兴趣爱好、价值追求以及性格中最本真的一面。

他的亮点是书法。

1

著名书法家马辉志先生

再见马辉志,是在他的工作室里。远离尘嚣的桃花源,以精致唯美的现代古建把一条荒沟靓丽成一道奇崛的风景。桃花源的主人是一位洞明世事的高人,以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内敛与劲挺化育着一方文明,昭示着一种境界。建筑风格亦如人之个性,沉雄典雅而平实稳健,积厚成势而谦卑温柔,于戛戛独造的快意灵妙中挺拔起古意盎然的风骨。桃花源里那座清雅别致的小院,就是马辉志驰骋灵思、纵横笔墨的所在。小到扇面、斗方,大至顶天立轴,环壁盈室,极目之处无不气韵生动,翰墨峥嵘。

2

笔者仰慕辉志满腹经纶,意欲得其墨宝而诗意萌发。即兴吟哦,援笔立就:学艺诗书画,悟道文史哲。明理知进退,修身齐家国。少顷,只见他展纸泼墨,随意驱遣,笔下似乎有了神奇的魔力,那些普普通通的字仿佛活了起来,不仅能“吐纳珠玉之声”,“舒卷风云之气”,还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那节律,那韵致,那笔法墨法章法,“近乎道矣!”

3

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马辉志出生于甘肃东北部一个偏僻的山村,那里气候寒燥,土地贫瘠,民风淳朴,尚礼重文,传统文化的氛围极其浓厚。虽然日子清贫,但几乎家家户户墙上都挂着有名或不甚有名的文化人的字画。这样的熏陶,为他走上书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4

18年的军旅生涯,不仅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也成就了一桩习书之梦。读帖、挥毫,手摹神追。取法魏晋之正脉,唐宋之风尚。在对越作战那极端残酷的环境中,他依然在潮湿闷热的猫耳洞内,坚持用子弹头在红土壁洞上书写着书法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夫!马辉志说:“如果从小学算起,我学习书法已经有四十多个年头了。我自认悟性不高,只能‘笨鸟先飞’,比别人多付出辛苦。”因此,他振业寻根,沿波讨源。转益多师,临池不辍。钩沉剔梳,博观约取。举凡甲骨文的率意、钟鼎文的狞厉、小篆的整肃、隶书的飞动、二王的遒媚、旭素的癫狂……他都能从线条的韵律中触摸到形质动荡、气韵飘然的心会神融,探究出覆于穹窿、载于磅礴的大化生机,领悟那从正到奇、从平到险、从和到变的宏旨真谛。“四十多年来,每天清晨习书时,在我眼前铺展的不是宣纸,磨研的也不是墨香,而是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胸次浩瀚,是心随笔转、笔因意活的跌宕偃仰。在所谓‘流行书风’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从不偷奸耍滑,始终践行着启功先生‘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的精髓要旨,坚持以传统碑帖为师,潜心研习,读其神,练其形,悟其魂,力求形神兼备,‘出于意料之外’,‘入于理法之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书写风格”。

5

马辉志淡泊名利,恪守法规,尤其注重修养品德,澡雪精神。吃过苦,受过穷,当过兵,打过仗,经历了生死离别,见惯了浮沉毁誉,马辉志已经了悟人生,宠辱不惊。唯求用心做事,用爱做人,以对传统的敬畏、对先哲的虔诚精心研习,悉心感悟。他笃信李苦禅“人无画格下笔无方,人无品格行之不远”的律条,唯求冰清玉洁,行稳致远。这一“洁癖”甚至直接影响到他在选择法帖时首选人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书坛巨擘。比如,“颜筋”(颜真卿)“柳骨”(柳公权),各臻其妙,但他更敬重颜真卿的品格。在马辉志心中,颜体结字闳伟雄深,用笔圆浑沉稳,如同站立着的威武雄壮顶天立地之人,气势开张,端庄雄伟。共工头触不周而足不动摇,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令人肃然起敬。他之所以能够留下里程碑式的作品,源于那段镂心铭骨的经历——“安史之乱”前,唐代走过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数十年无战事的太平岁月,致使战争突然降临时犹如晴天霹雳,惊得满朝将士不知所措。安禄山的铁骑纵横驰驱如入无人之境,下博陵、屯土门、至蒿城,渡黄河、攻灵昌、陷洛阳,直逼长安。“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唐玄宗仓皇逃窜,扔下烂摊子让儿子李亨(肃宗)收拾。时任平原郡太守的颜真卿与堂兄颜皋卿(常山太守)联络河北十七郡,抗击安禄山,牵制其西进力量,曾使李唐王朝军威复振于河朔。安禄山为巩固后方,不得已派重兵回击常山,颜皋卿孤城拒敌,坚守不出。城下,饿狼扑食似的集团式冲锋势如潮涌,箭如飞蝗。弹丸之城,困守旬日,外无援兵,退无去路。城破,颜氏一门死难者三十余人,堂兄颜皋卿惨遭凌迟,其子泉明于乱尸堆中觅得其父与其弟季明之遗骸(其父失一足,其弟失身躯),予以安葬。已经左迁蒲州刺史的颜真卿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基于义愤,更基于骨肉亲情,颜真卿饱蘸浓墨,展纸挥毫,一任那喷涌而出的文思与哀思倾泻笔端:“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顾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祭侄季明文》)。透过这涂涂抹抹的斑斑墨迹,我们似乎回到了当年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年代,攻与守、胜与败交织在一起,众与寡、父与子迭见于眼前,爱与恨、痛与哭迸发于一纸,律动之感、忠义之风布满尺幅,连天地四角都充塞震荡,似乎那横卷的纸面都已承受不起,拦笼不住,而要泛滥出纸外去。对于这件文字俱佳的杰构,历代书家评价极高。元代鲜于枢推崇为“天下第二行书”,宋代黄庭坚认为“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山谷题跋》)董卤则说:“峻拔一角,潜虚半股,此于书法,其体裁当如此矣。至于分若抵背、合如并目,以侧映斜,以斜附曲,然后成书,而古人如此,盖尽之也。”(广川书跋)陈深则说:“此帖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也!”(《停云阁帖题记》)若无国仇家恨集于一身,或者换一个环境,换一个心态,很难想象颜真卿会把《祭侄季明文》写得这样奇崛,这样浩气充塞,酣畅淋漓,这样笔走龙蛇,气贯日月,“肃然出于绳墨之外”。难怪苏轼断定“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文集》卷七十)

6

和马辉志交流,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研习书画之类的传统文化就像是玩一块石头,玩一块古董,今天把玩一下,明天赏观一下,再一看,火气没了,越来越老道了,越来越入眼了,越来越有韵味与深度了,那是因为自己有新的体悟了。因为艺术传承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精神和血液,气象与灵魂。陈继儒在《容台集序》中写道:所谓“诗文家客气、市气、纵横气、草野气、锦衣玉食气”,在董其昌身上都不复见,“皆锄治抖擞,不令微细流注于胸次,而发现于毫端……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利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马辉志以此为目标,鉴古赏今,点滴归源,既追求“点画工妙,意态精密”的严整,又渴慕“麒麟将腾,鸾凤欲翥”的灵动。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放而不流,拘而不拙,气严法备,迹婉势遒,风格清秀色泽温润,意趣和谐笔墨调畅。外行看着舒服,内行心悦诚服。

7

作为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师,近年来,马辉志的书法作品被文化部《文化月刊》、《世界知识画报》等竞相刊载,作品先后荣获文化系统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书画大赛金奖、“中国梦”全国诗词书画摄影大赛金奖、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赛金奖等,大量作品作为“国礼”被海内外政要、社会名流收藏,小楷《心经》被泰国驻西安领事馆收藏,受聘为文化部文化艺术中心名誉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顾问。声誉鹊起,好评如潮。(王遂社  周亚军  周亚龙)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