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防微杜渐,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无论是以邻为鉴或是以史为鉴,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都应该防微杜渐,在无违于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的合理区间内,因应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采取不同侧重的前瞻性措施,动态统筹好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和防控风险等多目标任务。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5期)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该份报告对欧美国家的低利率环境所带来的问题作出详细探讨,明确指出利率过低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

该种颇具新意的论述,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风向将变?基于不同的角度来看,答案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不是”的理据是:2016年以来,在利用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边际效应持续递减的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出现的一个长期性、根本性变化是,不再仅仅从名义上,而是从实质上坚决转向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种转向即使在疫情巨大冲击下亦未有大的松动。从纵向对比情况来看,2020年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与供给总量相比历史水平,总体仍处于平滑波动状态;从横向对比情况来看,相比诸多欧美经济体“史无前例”的救助计划和刺激政策,我国以“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为基本对策的应对举措力度适中、效果可控,体现出极大的战略定力与政策连贯性。未来时期,货币政策仍将接续稳健基调,在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主导下保持连续稳定,不会出现“急刹车”“大掉头”等非常态操作。

说“是”的理据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及时根据发展阶段与形势变化,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动态适配。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中出现的某些新现象、新迹象,必然要求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在合理区间内做出相应的边际调整。

这种调整其实已经在连续进行。譬如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一季度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攀升13.9个百分点,是仅低于2009年一季度的历史次高点,但二季度杠杆率攀升7.1个百分点,只及一季度的一半左右,涨幅已大大收窄。

由于政策效果显现具有一定延后性,当前支持货币政策进一步微调的现实因素在加速呈现,其中最具决定性的两项因素分别是:一方面,虽然疫情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冲击仍在,但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经济社会运行已基本趋于正常,下半年经济增速已较有把握回到潜在增长水平。另一方面,在流动性较为充裕背景下,以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某些领域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有所抬头,二季度商品房交易已经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居民中长期消费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在短期消费性贷款出现明显降幅情况下,呈现出与之背离的高增长态势。

此外,与需求端戏剧性的深V型反转相比,更值得警惕的是,近期热点城市土地价格已出现点状加速上涨迹象,而这一幕,虽然在“热度”上还远未达到2016年时的状况,但必须看到,由土地价格这个先行指标明显变化,导致预期急速变化进而引发市场“突然间”进入自我实现的狂奔中。这个“脚本”已经反复多次在并不久远的历史中上演。

所以无论是以邻为鉴或是以史为鉴,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都应该防微杜渐,在无违于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的合理区间内,因应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采取不同侧重的前瞻性措施,动态统筹好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和防控风险等多目标任务。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